辨析“人工智能教育”的双重含义
2025-02-17蔡可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记者会上强调“把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到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全环节”。同期,全国人大代表雷军也提出“加强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满足科技变革需求”的建议。二者发言中都出现了“人工智能”这一关键词,但细细辨析,二者的指向并不相同。
作为赋能新质生产力的一项关键技术,人工智能从几年前即已进入国家的战略布局。早在2017年,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就提到了“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再次提及人工智能教育,其目标就不再只是开设相关课程,而是“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目的是“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同年5月,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发布的《北京共识》提出“探索利用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创新的有效战略和实践”,其范畴已远远超越人工智能课程的开设。
“人工智能教育”这一概念本身就有两重含义。作为偏正词组时,指的是对人工智能的教育,即“教‘智能’”;作为联合词组时,指的是“人工智能+教育”,即“智能化地教”。前者关注的是人工智能相关内容的教学,后者强调的是智能技术与教育实践的深度结合。怀部长语境中的“人工智能”更接近后者,即用智能化手段培养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而雷军的建议则更多地侧重于前者,即智能技术领域的人才储备问题。
“智能化地教”,侧重于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这种应用不仅仅限于技术层面的创新,更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变革。目前,学情分析、学习行为分析、智能英语听说、智能体育等很多成熟的技术应用,已展现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广泛潜力,其目标是提升教育教学的整体效能,而不仅仅是教授人工智能知识。而“教‘智能’”,是将人工智能作为一个内容领域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包括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编程、机器学习、数据分析等,以培养学生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他们未来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入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当然,二者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辅相成。“智能化地教”需要教育者和学习者对人工智能有到位的理解,以确保技术的适切使用,这与所有学科的教育者相关。例如,文科教师也应跟进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的过程,以更多地关注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和对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应用与迁移。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人工智能技术以适应智能化环境,同时,对人工智能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避免陷入技术依赖。“教‘智能’”多与信息科技或理科教师强相关,旨在让学生学习如何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来解决复杂问题。这既是教学内容的升级,也是借人工智能这一内容载体从计算思维、数字素养等角度对教育目标的升级。
教育部办公厅2024年11月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要求“2030 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指向“教‘智能’”,但“以人工智能引领构建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生态”,则从“智能化地教”角度明显有对未来教育的期许。中共中央、国务院今年1月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更是对未来教育做出全面部署。一线的教育决策者在落实文件精神时,应有系统思维,既要重视开设好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从素养角度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也要关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找准重点、循序渐进,以双轨并行的方式,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