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2025-02-16
《全球生命科学集群创新发展报告2024》发布
近日,《施普林格·自然》发布中文版《全球生命科学集群创新发展报告2024》。报告根据科技出版物中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数据,并结合全球案例分析,评估了包括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上海张江科学城、苏州工业园在内的全球22个具有代表性的生命科学集群,分析了它们的创新发展态势,为理解生命科学集群创新发展演化提供了全景式概览和战略性思考。
分析显示,北美和欧洲国家在生命科学上的优势相对明显,是生命科学产业发展的重要阵地。但亚洲国家发展迅速,尤其以中国、日本和新加坡表现突出,其中我国北京、上海和苏州等地,通过大力发展生命科学产业集群,已成为全球创新地图上的新兴力量。
报告分析认为,人才是创新与发展的基石。全球主要生命科学集群多位于经济发达的城市,那里吸引和会聚了发展生命科学产业所需的科研人员、技术专家、企业家、金融法律专家等各领域的人才。其中北京是全球科研人员保有量最多的集群,2019至2023年间,其数量保持了近12%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上海的增速与北京接近。
报告还深入分析了波士顿、西雅图、巴黎、北京、上海5个地区生命科学集群的创新实践,显示了创新发展模式上的多样性,以及科研机构创新策源、跨国公司全球研发、临床试验和市场资源整合、园区赋能、风投资助、重大科学基础设施等共性要素。此外,在全球范围内,政府的政策支持在推动生命科学产业发展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建成
在世界南极日之际,我国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站(以下简称“南极中山本底站”)正式业务运行。这是我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也是第9个纳入业务运行的大气本底站。经过16年科学积淀和创新探索,南极中山本底站正式“入列”我国大气本底站家族,将对南极大气成分浓度变化进行连续、长期业务化观测,真实反映南极地区大气成分及其相关特性的平均状态,支撑全球应对气候变化。
南极地区是全球大气环境观测的重要本底区域。极地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放大器”。中山站位于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它的观测数据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科学价值,利于探究南极大陆大气本底长期变化及规律、平流层-对流层交换过程、多圈层相互作用机制及人类活动对全球的影响,加之气象科考队员连续多年来此执行越冬任务,确保观测数据能忠实“还原”南极多年来大气成分组成和变化。
在2007年至2008年第四次国际极地年期间,中国气象局联合国家海洋局在中山站共同建设了大气化学观测方舱,配备臭氧光谱仪、辐射观测仪等,自此开启南极大气成分观测业务。2010年,中山站建成高精度温室气体在线观测系统,正式开展高时间分辨率二氧化碳和甲烷连续在线观测业务,我国也成为第三个能在南极开展此项业务的国家。
目前,中山站已建成涵盖臭氧、大气化学、气溶胶等7大类气象要素在内的综合观测体系。作为南极中山雪冰和空间特殊环境与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山站大气成分观测数据已被纳入世界气象组织《南极“臭氧洞”公报》、中国气象局《极地气候变化年报》,并被科学家多次使用,有力推动了极地天气及气候变化、极地大气化学等领域科学研究。
中国代谢解析计划相关生物
样本库向世界开放
中国代谢解析计划相关牵头人日前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宣布,中国代谢解析计划未来要将积累了近20年的相关生物样本库向世界开放。
中国代谢解析计划是由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牵头,联合全国多家研究机构和医院,依托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和医学基因组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开展的一项覆盖全国的队列研究项目。据悉,中国代谢解析计划通过5个不同的临床队列和群体研究已建立共300万人的代谢病生物样本库。
据介绍,在5大临床研究中,拥有随访队列人群最大样本的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历经8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近2000家MMC中心,管理250万名糖尿病患者,覆盖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MMC提出的“一个中心、一站式服务、一个标准”的慢病诊疗创新模式,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了全新的管理体验。
在举行的发布会上,最新中国代谢量值同时发布。数据显示,过去5年来,中国糖尿病管理取得了显著进步。中国代谢量值自2019年首次发布以来,糖尿病管理、药物使用、生活习惯及中国代谢心血管指数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从最新发布的中国代谢量值来看,在过去5年间,国人在代谢指数、糖尿病治疗及患者生活习惯改善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以食盐摄入为例,糖尿病患者的食盐摄入达标率已经从56.35%显著提升至59.43%。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患者自身健康意识的增强,也标志着患者生活方式上的显著改善。
另外,在中国糖尿病人群的心血管风险评估上,相关指标同样显示出积极的变化。代谢心血管健康指数从48.50提升至49.29,这一成果进一步验证了MMC管理模式对于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风险的有效性,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糖尿病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院士专家共探我国“三深”
发展战略蓝图
近日,中国工程院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深地深海深空物质资源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在广东深圳召开。研讨会旨在探讨深地深海深空物质资源勘探开发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装备的研究与应用,助力我国深地深海深空物质资源高效开发利用,以及未知科学奥秘的超前探索。
研讨会聚焦“三深”领域关键核心科学技术难题,提出适用于深地深海深空复杂环境下的物质开发利用变革性、颠覆性理论与关键技术,为推动“三深”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提供了新动力,也为国家“三深”战略发展勾画了清晰的蓝图;通过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将为“三深”领域物质资源开发利用带来新的思路和突破,为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标提供新思路和新路径。
会议由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学部主办,深圳大学、广东院士联合会、深圳中国工程院院士活动基地等单位共同承办。45位中国两院院士及1000余位来自全国深地深海深空物质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专家学者会聚一堂,4.3万人次线上参会。
首届西太平洋科学研讨会举办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主办的首届西太平洋科学研讨会在青岛举办。会议旨在深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西太平洋共享航次的顶层设计,通过回顾共享航次取得的研究成果,探讨展望西太平洋海洋科学未来发展方向。
会上,来自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山东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江汉大学、青岛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单位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围绕西太平洋海洋环流多尺度变异及观测研究、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浮游植物及相关关键生态过程、气溶胶组成和来源、洋底高原构造演化等前沿学术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经过交流和研讨,与会专家达成共识,认为未来应从多圈层相互作用和多学科交叉的视角深化西太平洋海洋科学的观测研究,加强气候变化背景下海洋多尺度动力过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等领域的发展规划,并针对国际形势变化制定新的西太平洋海洋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策略,保障深远海海洋科考调查的持续发展,为我国海洋科学研究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