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中雨景的三种意境表现
2025-02-15靳淑浇杜永刚
一、引言
在山水画中,雨景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国画家表达情感、抒发哲思的重要载体。陈继儒曾在《小窗幽记》中写道:“空山听雨,是人生如意事。听雨必于空山破寺中,寒雨围炉,可以烧败叶,烹鲜笋。”可见,雨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自古以来就为文人墨客所关注。历代山水画家更是以其精湛的技艺,将雨景这一自然现象融入山水画创作之中。“欲雨”“雨中”以及“雨霁”,表现了雨景在不同时间段所呈现的丰富样貌。画家常以隐晦的手法表现雨,即使不直接画出雨,也能让人感受到下雨的氛围,由此可见他们对雨景这一自然现象的深入观察。风雨题材重在“意境”的表达,体现在画面上往往表现为风吹树倾之姿、欲雨浓云之态或雨后烟雾迷蒙之象。正像诗中所说的:“烟中每有无根树,雨外尤多没骨山。”无根树、没骨山正是雨景山水画中特有的艺术形象。到清代,一些画家更是在此基础上探索了直接描绘雨的新技法,为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增添了新的维度。雨景作为山水画中常见的题材,不仅反映了画家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更蕴含了其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本文将从“欲雨”“雨中”“雨霁”三个方面探讨山水画中雨景意境的表现特点、情感表达和文化意蕴,以深入理解其在山水画中的独特地位和美学价值。
二、“欲雨之境”
在《林泉高致》中,郭熙于“画诀”篇章中对山水画中的雨景进行了细致的分类:“雨有欲雨、雪有欲雪。雨有大雨,雪有大雪。雨有雨霁,雪有雪霁……”雨前的宁静、风雨的前奏,这些瞬间的景致,在中国山水画中被赋予了一种难以捉摸的美。钱子言谓之:“雨山、晴山,画有易状,惟晴欲雨、雨欲霁,宿雾晓烟,已泮复合,景物昧昧时,一出没于有无间,难状也。此非墨妙天下,意超物表者断不能到!”这种临界状态的描绘,不仅考验画家的技艺,更是对自然现象理解深刻的体现。画家能够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富有诗意的氛围,也为观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此外,通过画面所传递的诗意与情感,山水画的意境得以呈现,其气韵也随之生动起来。
山水画雨景,画的是山水的“气”,雨水呈现氤氲之感,湿气蒙蒙。在历代绘画中,无论是巨幅长卷还是小品山水,这些关于“欲雨”的作品均展现了画家对即将到来的风雨景象的精妙捕捉。然而这种成功要求画家必须具备对景物、人物和天气变化的全面洞察力,并能够敏锐地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
南宋朴庵的《烟江欲雨图》所呈现的烟雨冥朦,云雾之中远山笼罩其中,江上河流湍急,疾风劲草,岸边渔人疾驰避雨,展现了一幅风雨欲来时的平远朦胧之景。细看此画,通过水面的涟漪、枝叶的摇曳以及渔人的匆忙逃避,生动地预示了即将到来的暴风雨,营造出一种云烟缭绕、风雨欲来的紧张氛围,亦可使观者感受到空气中的潮湿水汽。画中的每一个元素,无论是近处的树叶、渔船、人物,还是远山,都笔简意赅,既富有趣味又透露出一种萧瑟之美。
欲雨之境以其独特的美学价值,成为画家笔下常见的主题。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这种景象不仅仅是自然现象的简单再现,更是画家与自然之间的桥梁。画家通过树木和草叶在狂风中的倾斜之姿以及天空中乌云的翻滚,浓云在山坡上升腾并蔓延的生动场景,营造一种山雨欲来的氛围。正如宗白华在《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中所言:“风风雨雨,也是造成间隔化的好条件,一片烟水迷离的景象是诗境,是画意。”所谓的“间隔化”可以理解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通过画面的布局和构图,创造出空间上的层次感和深度,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这种间隔化不仅创造了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距离感,更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虚无缥缈、若隐若现的意境。这种意境,正是“欲雨之境”所特有的艺术魅力。
三、“雨中之境”
王维曾对雨景进行描述:“有雨不分天地,不辨东西。有风无雨,只看树枝;有雨无风,树头低压,行人伞笠,渔父蓑衣。”这番话揭示了雨景在山水画中独特的地位。“有雨不分天地,不辨东西”,体现了雨景中空间的模糊感和整体性,这种模糊性为观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在历代山水画中,描绘雨景的山水画不计其数,比如夏圭的《冒雨寻庄图》、马远的《春雨富士图卷》、黄公望的《溪山雨意图》等,都体现了画家对雨景的深刻理解。其中描绘最多的主题便是《风雨归舟图》,苏显祖、戴进、蓝瑛、谢彬都曾画过。
戴进的《风雨归舟图》,所描绘的是风雨交加的天气里行人冒雨归家之景。近景的岩石、风中倾斜的树木和河中小舟,与中景小舟上穿蓑衣戴斗笠撑船的渔夫、瑟缩在伞下的二人,动静结合,形成对比鲜明。中景蓑衣挑担的农夫和打伞的二人急行在桥上,倾斜的伞和飘动的蓑衣,可见风雨之大。画家巧妙地采用“水晕墨章”这一技法,以阔笔淡墨快速扫出狂风暴雨之势,通过淋漓的笔法,展现了远景峰峦朦胧、雨雾交融之美。画面布局采用中轴线构图,将高山置于右边。山石采用斧劈皴兼工带写,表现了风雨之势和山石质地。画面通过三个层次将景物分割明了,表现出风雨交加的自然景色和特定环境下的人物情态。画中人物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彰显了画家精湛的技艺和对景观细致入微的观察。
雨水以其独特的视觉特征,总能在视觉上给人带来一种模糊不清的茫然感受。景物在雨的洗涤下,不仅在视觉上模糊了世界的边界,也唤起了观者在心灵深处对遥远和微小的感知。雨中的景物变得朦胧而遥远,仿佛被一层薄纱所覆盖。这种视觉效果,正是雨景山水画所追求的“空灵”之美。
元代方从义的《风雨归舟图》可以看作苏轼《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具象化,此图绘江山烟雨,野水孤舟,大面积留白的烟云呈现出氤氲空蒙的景象。图中山势作倾斜之态,景奇笔墨亦奇,恰如其分地描绘了这种遥远和渺小之感,将观者的情感与自然界的浩瀚相联系。雨的表现不仅在物理空间中创造了一种距离感,也在心理上引发了一种难以捉摸的空灵感。这种空灵之美,正是由于“渺”所营造的隐约距离,它使观者与景观之间产生了一种既实际又抽象的联系。“雨”蕴含“渺”的美学特质,赋予了万物一种因距离而生的美感,使整个景象显得既空灵又富有诗意。
清代金农也曾画过《风雨归舟图》,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探索了直接描绘雨的新方法,为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增添了新的维度。徐悲鸿在金农的《风雨归舟》中题词:“此乃中国古画中奇迹之一。”这幅画可谓世界所藏中国山水画的支柱。徐庆平对金农的《风雨归舟》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这幅作品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独树一帜。他指出,这幅画巧妙地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这种氛围在传统文人山水画中极为罕见。金农在这幅画中,打破了文人画中常见的那种平和、遥远的意境,转而描绘了一幅大雨倾盆、水天一色的生动画面。在这幅作品中,传统的轮廓线条被雨水模糊,甚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金农独特的笔触,通过描绘弯腰持伞、蜷缩在船头的人物,以及被风吹倒的树木和茅草,金农成功地捕捉并表现了风雨交加的瞬间,展现了一种强烈的动感。
徐庆平的评论揭示了金农在艺术表现上的创新和突破。他没有局限于传统文人画的规范,而是大胆地探索了新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他善于融合不同的风格和表现手法,创造独属于他的艺术风格。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对自然现象的描绘上,更体现在对人物情感的深刻表达上。金农的这种艺术探索,实际上是对文人画传统的一次重要补充和发展。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再现,更是对人类情感和自然力量的深刻反思。通过这种反思,金农试图在作品中寻找一种新的艺术表达方式,这种方式能够更真实、更直接地传达出他对自然和人生的理解。
四、“雨霁之境”
“霁,雨止也”,历代画家以其独到的视角,捕捉雨后山川的清新与幽静,创作出一幅幅传世佳作。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有画,以寥寥数语,勾勒出雨后山川的宁静与清新,成为后人描绘雨后景象的灵感源泉。
自宋代夏圭的《雨余烟树图》、马麟的《芳春雨霁图》,到明代陈继儒的《云山幽趣图》,再到近代黄宾虹的《雨过云犹湿图》、李可染的《雨后斜阳图》,这些作品无不展现了雨后山水的清幽空灵,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与和谐。
“骤雨新霁,荡原野、清如洗”,表现的是暴雨初晴后的一幅欣欣向荣的空林之景象。倪瓒的《渔庄秋霁图》画面以江南渔村的秋日风光为背景,通过三段式构图,巧妙地捕捉了雨后清新而宁静的氛围。画面近景陂陀之上,五六株杂树错落有致,如同高洁的君子傲立其间,展现出一种清旷之美。这些树木,通过渴笔夹杂米点画出树木枝叶,又用淡墨以极为稀疏的破笔点出小树叶,树干之间交错呼应,营造出一种苍劲古远之感。中景部分留下大片空白,湖水以其淡荡之姿呈现,空明澄净,构成了一幅宁静平和的雨后景象。这片空白不仅增强了作品的空间感,也体现了画家对自然空灵之美的追求,更为观者提供了一个无限的遐想空间。远景中几座低矮的山丘层叠起伏,以轻柔的淡墨勾勒出轻岚朦胧的轮廓,这种笔法不仅精确捕捉了自然景观的形态,更透过墨色的深浅变化,传达出一种空灵、清新的雨后气息。画面之中,未见人影,未闻鸟鸣,却将“空山新雨后”和“空山秋气清”所描绘的诗意具象化。雨初停,云烟尚未完全散去,天空被雨水洗涤得清澈透明,这种景象的具象化,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纯净之美,也反映了画家对自然的深刻理解。这些元素共同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静谧无声的自然氛围,进一步强化了静谧与荒疏。这种静谧与荒疏的强化,并非对生命力的否定,而是一种对自然本质的回归和颂扬,引导观者超越物质世界的纷扰,进入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体验到一种精神上的宁静与自由。
在《渔庄秋霁图》中,倪瓒巧妙地运用了“空”与“疏”的构图技巧,创造出一种超脱物象的美学空间。画空,空中有灵气;画疏,疏中有秀气,这种空疏的景色共同构筑了象外之美。空白谓之虚,赏画之时,不仅要看笔墨所描绘的实体部分,还应留意未被笔墨触及的空白区域。正如清初笪重光在《画筌》中所言:“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镜。”这种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不仅展现了画家精湛的技艺,更体现了一种与传统哲学思想相契合的静寂之美。画中的静谧与荒疏,如同枯禅一般,引领观者进入一个简远而又深邃的境界。
米友仁也曾在《潇湘奇观图》中自题:“夜雨欲霁,晓烟既泮。”这幅画以其特有的艺术手法,展现出夜雨欲霁氤氲迷蒙之景象。画卷起始,墨云云团涌动,随着云雾流动依稀可见远山坡脚,山峦树木重叠起伏,中部的主峰清晰地耸立于前,山水之美尽收眼底。画卷的末端,山色再次隐入淡远的烟云之中,几处屋舍在朦胧的树木间隐约可见,增添了一份缜密与幽深。此画用色淡雅,虚实相生,树木、屋舍都未作细致刻画,而用淡墨渲染,表现了茫茫雨霭中的“虚境”。用没骨法来替代之前的双勾法,为观者呈现出“无根树”的形象,创新了山水画的表现形式。而团团烟云的留白,显得朦胧缥缈,更呈现出一种冲淡之美。
雨霁之景,表现了雨后山水的清新、明朗、湿润和舒适,带给人们一种新生的感觉,使人们感到内心平静、安宁,焕发新的生机。雨后山水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内涵,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艺术家情感表达和精神追求的体现,是其内心情感的深刻反映。画家通过对笔墨、形态、气韵和虚实的精细处理,体现了平静、安宁、的情感和雨后的勃勃生机,使观者在欣赏画作时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完美结合。
五、结语
雨景在山水画中的表现形式与意境多样,体现了画家对自然现象的深刻理解和艺术再现。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言:“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闪烁不定、若有若无的。“雨”也是“恍兮惚兮”,氤氲的雨景使物象朦胧呈现,增添了些许含蓄之美,尽显雨景的恍惚之态。艺术与自然,如同“道”之恍惚,它们在无形中孕育着有形,于恍惚中映照出真实。山水画中的雨景,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引导我们进入一个既朦胧又清新的世界,让我们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体会到生命与宇宙的深邃和神秘。
参考文献:
[1]辛战军,译注.老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宋]郭熙.周远斌,点校纂注.林泉高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3][唐]王维,撰.王森然,标点注译.山水诀·山水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4][清]笪重光.吴思雷,注.画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6]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7]唐玉超.雨景在山水画中的审美意蕴[J].美与时代(中),2017(05):51-52.
[8]梁亚萍.雨景山水画创作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3.
(作者简介:靳淑浇,女,硕士研究生在读,长春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美术学lt;绘画gt;;杜永刚,男,本科,长春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画)
(责任编辑 王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