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色彩技法的创新与传统元素融合研究
2025-02-15戴双
一、引言
国画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艺术瑰宝。然而,在新时代,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变化,国画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一些观者心中的认可度却逐渐下降。针对这一现象,国画创作者应当积极探索色彩技法的创新之路,力求将新颖的色彩技法与深厚的传统文化巧妙融合,以提升国画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基于此,本文旨在从色彩技法创新与传统文化元素融合的意义着手,深入挖掘国画色彩技法的创新路径,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融合策略,以期为国画创作领域注入新的活力与灵感。
二、国画色彩技法创新与传统文化元素融合的意义
(一)传承传统文化精粹
国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凝聚了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与文化审美,其中的传统文化元素生动展现了我国千百年来历史、文化与艺术的深厚底蕴。实现色彩技法创新与传统文化元素的巧妙融合,不仅能丰富国画的表现手法,还能使国画在保留传统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更好地适应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在新时代语境下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1]可以说,这种创新性的融合有助于提升国画的文化与艺术价值,加快国画在新时代的发展步伐,为国画艺术注入新的活力,极大地拓展其表现空间,提高其文化影响力。因此,推动色彩技法创新与传统文化元素深度融合,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促进传统文化繁荣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二)增强观者文化认同感
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国家或民族历史沉淀与文化积累的重要表征,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与深厚的文化内涵,更是构建现代社会文化认同的基石。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新时代人们的艺术审美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的国画表现形式逐渐难以吸引年轻一代的目光。在此背景下,推动国画色彩技法创新与传统文化元素融合显得尤为重要。这样的创新融合能够使国画的表现形式更加贴合当前社会的审美趋势,提升观者尤其是年轻一代对国画艺术价值的认同感,并激发他们的共鸣。国画创作者可以借助新技术探索国画色彩新技法,通过创新色彩技法重新诠释传统文化元素,增强国画作品的时代气息,从而吸引观者的关注。这样不仅能激发观者对传统国画鉴赏、学习的兴趣,还能增强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感。通过这样的创新融合,传统国画与现代审美得以巧妙结合,催生更加生动、持久且富有创新性的艺术新形态。
三、国画色彩技法创新的表现
(一)实现色彩融合
色彩融合即色彩的运用能保持画面协调统一,使整幅作品呈现出和谐的视觉观感,以独特的韵味触动观者的心灵。近年来,色彩融合理念逐渐兴起,在国画创作领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与普及。相较于传统单一化的国画色彩技法,色彩融合技法强调创作者在作画时综合应用多种色彩,通过精心调配,营造和谐而丰富的画面效果。[2]在这种技法基础上,国画创作的重点已不再是单纯地再现景物的原貌,而是要突破传统色彩运用的局限,实现画面景物色彩的再创造,为观众呈现一个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的色彩世界。这不仅增强了画面色彩的灵活性与表现力,还通过巧妙的颜色搭配,更好地传达了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使观者在欣赏国画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画家田黎明是色彩融合理念的积极践行者。在作品《过天桥》中,田黎明巧妙地将色彩与光影融为一体,运用柔和的色彩细腻地描绘了山水的氤氲之气,仿佛万物都被笼罩在朦胧的水汽之中,画面中色彩的运用展现了西方印象派的独特韵味。尽管画面整体色彩层次丰富,但各色彩之间却和谐共生,不显冲突,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洋溢着一种独特的朦胧美。此外,田黎明还特意对色彩的纯度和明度进行了调整,将传统国画中常用的高纯度色彩转变为低纯度、高明度的色彩组合,有效避免了多种色彩并用时可能产生的视觉冲突,达到了色彩中和与协调的效果。这些低纯度、高明度的色彩运用不仅服务于整体画面的构图,还传递出一种创新性的色彩语言,展现了田黎明在国画色彩运用上的独特见解与深厚造诣。
(二)巧用色彩对比
色彩对比作为国画的传统技法,在国画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新时代国画创作者致力于在色彩对比技法上寻求创新,通过巧妙地运用多种色彩的对比来提高作品的辨识度,并借助强烈的色彩张力营造出独特的审美意境。以现代国画作品《关羽》为例,创作者马书林选取经典戏曲中的人物形象作为创作题材,将经典戏曲人物形象与国画色彩技法完美融合,运用国画色彩技法深刻揭示了关羽的性格特质,同时以简洁流畅的线条勾勒出关羽的豪迈洒脱之态,充分展现了传统写意之美与现代简练之美的和谐统一。从色彩应用角度分析这幅作品可以发现,在刻画关羽人物形象的过程中,马书林巧妙融入了多种色彩对比手法,使整幅画面在色彩运用上大胆而富有创意。一方面,他通过红色面庞与黑色胡须的鲜明对比,突出了关公疾恶如仇、刚正不阿的性格特征,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另一方面,关羽面庞的红与宝刀的绿也形成了强烈的色彩碰撞,这种鲜明的色彩对比极大地提升了关羽形象的辨识度,赋予画面一种简洁而抽象的美感。在作品《关羽》中,马书林还借鉴了西方的点彩技法,并将其与国画传统的色彩晕染技法相融合,巧妙地将多种色彩元素蕴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中,从而展现了他对传统戏曲中人物形象的现代诠释,使戏曲人物关羽的精神风貌深深烙印在观者心中。[3]
(三)善用淡彩逐层渲染
在探索国画色彩新技法的过程中,一些画家开始将画面色彩转化为大面积色块,采用平面画设色的策略,以突出画面中的明亮色相与鲜明色彩,开创了一种淡彩逐层渲染的色彩运用方式。[4]以林若熹的作品《海舌》为例,林若熹所采用的色彩技法与西方油画色彩技法有相似之处,都着重于处理色彩的明度。具体而言,他选择红色、黄色和蓝色作为画面的主要色彩,并大面积地运用这三种颜色,通过调整它们的纯度来产生色彩之间的对比,从而清晰地区分出画面中的花草元素。其中的黄色调起到了平衡画面的作用,有效避免了观者视线混乱的问题。在这幅画作中,黄色调如同秋日的阳光,点亮了整个画面的色彩,为整幅作品注入了勃勃生机。这使《海舌》中的花草元素呈现出与传统国画作品截然不同的风貌,展现了全新的色彩技法,丰富了观者的色彩感受。
四、国画色彩技法创新与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路径
(一)提炼诗词中的物象元素
将传统文化中的诗词元素融入国画创作之中,不仅可以激发创作者的灵感,还可有效强化国画作品艺术表达中的文化内涵,进而增强作品的文化气息和艺术特色。当前,国画创作者为了更好地将色彩技法与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融合,主张从我国传统历史文化中巧妙提炼相关元素,借助传统元素体现我国历史文化的精髓,再将这些传统精髓要素融入国画创作中,与多元国画色彩技法巧妙相融,这既能够展现出当代国画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可以体现出当代国画的色彩技法魅力。
国画创作者可积极探索从我国诗词文化典籍中汲取灵感,提炼文化元素,使之与国画色彩相契合,营造出独特的画面意境。例如,李新声在创作《山乡正月》时,深受陶渊明田园诗的启发,提炼出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林木、农家等元素,巧妙地与色彩渲染技法相结合,运用墨色的深浅变化来表现林木的葱郁,通过精细的笔触技法展现出山林树木的层层叠叠;而简朴的农家则隐匿于葱郁林木之中,共同营造出一种淳朴自然、充满浪漫诗意的氛围。
(二)融合传统文化中的象征符号
国画色彩技法的创新旨在生动展现画面内容并凸显主题,进而更深刻地传达创作者的情感。工笔花鸟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分支,至今仍深受大众喜爱。这些工笔花鸟画作品多取材于花卉、高山、溪流、鸟雀等自然景物,而这些元素通常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寓意,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高尚品格的追求。例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岁寒三友”松、竹、梅,分别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顽强的生命力和高洁的品格。国画创作者可以尝试将新的色彩技法与这些物象相结合,利用丰富的色彩语言来装点画面,使工笔花鸟画在思想深度、意境营造和情感表达等方面更上一层楼。创作者通过灵活多变的色彩运用,能够为工笔花鸟画作品增添灵动之气。
学者尧舜熙强调,国画传统色彩技法秉持“墨即是色”的理念,画面色彩沉稳典雅,赋予观者宁静清新的审美享受。然而,这一技法在现代发展中出现了微妙变化:国画创作者开始调整水墨的明度,强化了色彩的装饰性效果,使一部分工笔花鸟画作品呈现出全新的色彩风貌。[5]以莫晓松于2004年创作的《微茫》为例,该作品以丹顶鹤作为画面主体,它站立于繁茂挺拔的水草丛中,背后以连绵起伏的高山作为背景,丰茂的水草与雄伟的高山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面。在画面的中部,层层白云宛如流水般环绕着山岭,巧妙地将观者的视线引向远方,形成了一种流动的视觉态势,连接着远山与画面主体。在描绘白云时,莫晓松巧妙地调整了水墨的深浅,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山野空间,进一步增强了观者对静谧远山与飘逸白云的深刻感受。该作品不仅借助丹顶鹤这一象征高雅、清丽的文化符号彰显了我国传统文人画的高雅气质,而且巧妙融合了现代黑白摄影的视觉美感,使水墨色彩在整幅作品中呈现出强烈的装饰性效果。在宁静悠远的氛围中,作品展现出勃勃的生命力。[6]
(三)体现传统的哲学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先人的哲学观念和深刻思想。将古人的思想观念融入国画创作中,能赋予作品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无穷的智慧,使国画作品更富有意境之美。因此,国画创作者应坚持学习传统文化,不断探索新的国画色彩语言,使二者相互融合,从而创作出更具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的作品。以高茜的《合欢之三》为例,其采用写实性的绘画技法,巧妙地将香水瓶与蝴蝶相结合,生动地描绘了蝴蝶被香水瓶所吸引的姿态。画作中大面积使用的粉色调恰好契合了现代女性追求精致典雅的审美心理。在画面中,蝴蝶呈现出一种颠倒的姿态。这样独特的构图方式深刻表达了创作者对保护动物、珍视生命的呼吁,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同时,画面中两种粉色调的巧妙运用,还凸显了女性绘画主题的柔和与妍丽,能够唤起女性观赏者对这幅作品由衷的喜爱。[7]
又如李新声的《瑞雪丰年》,在创作过程中,李新声借鉴了绘画名家满维起独创的“满构”构图技法,巧妙设计画面中景观的位置,用墨色表现丛林、农家,用白色表现皑皑白雪,画面中的白色与墨色相互呼应,间有黄土、粮食垛作为点缀,充分展现了虚实相生的传统美学观念,并将其转化为画面色彩语言,将丛林、农家生机葱郁、祥和欢乐的特质充分展现出来。
五、结语
国画凭借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与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充分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成为文化传承与哲学思考的重要载体。色彩作为国画不可或缺的元素,为其注入了非凡的生命力。为了创新国画色彩技法,更好地实现国画中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表达,国画创作者需在不断提升自身创作技艺的同时,注重艺术观念的革新。在实践创作中,应深刻洞察并把握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紧跟时代审美的发展趋势,并紧密结合绘画主题,精心择取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巧妙运用色彩融合、色彩对比等手法,国画创作者能够成功实现国画色彩的创新性表达,创作出既蕴含深厚文化内涵又高度契合现代审美的国画佳作。
参考文献:
[1]贾晨雨.中国画中色彩应用的审美特征与文化内涵[J].色彩,2024(06):61-63.
[2]陈天斌.国画创作中的传统元素与现代表达[J].艺术大观,2024(16):46-48.
[3]王钰琪.中国画创作中色彩的运用分析[J].色彩,2024(05):58-60.
[4]黄文秀.传统中国画人物创作中色彩的应用技巧分析[J].参花(下),2023(11):62-64.
[5]张聪,余晓庆,王倩茹.探析国画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J].大观,2023(06):168-170.
[6]张祖辉.传统文化视域下国画创作设计思路探索[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3,3(21):91-93.
[7]李佩儒.国画创作中传统笔墨文化元素的运用探讨[J].新楚文化,2024(21):44-47.
(作者简介:戴双,女,本科,连云港市赣榆区文化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国画、演出策划)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