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文化恐惧
2025-02-15雨润草木非易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以下经历:当你听到所有人,尤其是小学生都在唱《孤勇者》时,哪怕它再好听,你也会一秒“下头”,觉得没那么好听了;追剧时,主角完美无缺、人见人爱,但你就是更青睐那个有些小缺点的配角,认为主角比不上他;你喜欢的宝藏UP主(上传者)上传的视频下本来冷冷清清,有一天却突然爆火,看着自己曾经的一条条留言淹没在满屏的弹幕中,你会莫名失落……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是“流行文化恐惧”,换句话说,是你的“独特性”在作祟。
心理学家斯奈德和弗罗姆金曾面向大学生做过一个态度测试。测试前,单独告诉他们每个人,他们的态度与其他人截然不同或者完全一样,之后再试图让他们产生从众行为。结果发现,那些不从众的人,恰恰是被研究者诱导,而认为自己最不独特的人。这个测试告诉我们,虽然我们不大喜欢离经叛道,但内心深处,仍希望自己与众不同。当人们认为自己有“适度的独特性”时,自我感觉更好。比如,上学时,我们大概率会讨厌穿校服,它千篇一律,不仅破坏了我们的独特性,更剥夺了自由感。我们会在校服里面花心思,穿一些戴帽子的卫衣,更多地“露”出我们不同于他人之处。
所以,自己私藏的爱好突然流行起来,就好像自己最好的朋友“叛变”,有了其他更好的朋友。这时,我们会懊恼或者干脆失去兴趣。
你没注意到的是,我们会暗戳戳地将身边人划分为“内群体”和“外群体”。前者是与我们相似的人,而后者是与我们不同的人。我们常常会拿自己同外群体比较,试图找到自己优于他们的证据。相较外群体而言,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偏爱自己所归属的内群体。所以,许多人不希望自己喜欢的歌火起来,甚至会给自己原来喜欢但后来火起来的作品打低分。这是因为,自己原来所属的内群体拥入了本不该在此存在的外群体,破坏了内群体原本的独特性,从而导致心理失衡。
总而言之,这是一种强烈的“被剥夺感”,也是一种“我不再是我”的失落。这种心理不可避免,我们只需要随心而动,坦然接受自己的好恶即可。其实,坚持自己的独特性并不等于宣扬极端的个人主义,最重要的是聆听我们内心的声音,平衡独立与依恋的需求。正如社会学家罗伯特·贝拉所说:“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终会成为我们自己。”
(叶怡伶摘自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王 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