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经济学
2025-02-15温义飞

那些互联网大厂,工资不低,年终奖和各种福利也都十分优厚。但老板宁愿给加班费,也不愿意多雇点儿人干活。我让公司的人事部门算了笔账。一个员工正常工作8小时×21.75天,每月工作174小时。而“996”工作制每天工作12小时×26天,每月工作312小时。
从工作量上看,如果实行“996”,那么基本上一个人能顶两个人用。
以二线城市为例,若招聘两个人,每个人每月工资2万多元,两个人就是4万多元,再加上17200元的社保,总计需要57200多元。
现在我只雇一个人,每月工资和社保是28600元,再给他双倍加班费7356元,总计35956元。每月3万多元,可以招到很优秀的人,而对公司来说,每月还能省下2万多元。还有招聘、培训、隐性福利等花费,也可以一并省去。
但这只是表面的,再深入计算,“996”减少了基层员工的数量,也就变相减少了管理层的人数。比如,一个经理能管10个员工,以前公司有100人,需要10个经理,现在实行“996”,员工人数变成60人,那么只需要6个经理;经理自己也要执行“996”,那么只需要三四个经理就够了。
经理不但工资高,还有各种补贴和福利,管理层人数减少,省下来的钱就更多了。加班多的公司,人力成本有时候能压缩一半以上。
当人事部门把这些数字报给我的时候,我确实心动了。这比“双11”购物节的折扣力度还大,直接全场半价,换了你,你不心动?
然而这只是表象。
有很多企业根本不缺钱,却也要坚持实行“996”,单纯就是为了压缩人数。传统企业在宣传自己的时候喜欢说自己的员工数量多,显得规模大、家底足。然而在管理学中,人数规模是一个大坑,人越多效率越低。互联网行业有个名词叫“两万人陷阱”,比如华为在2001年员工总数达到两万人的时候,任正非发表了文章《华为的冬天》;阿里巴巴在2009年员工总数达到两万人时,“十八罗汉”集体辞职,重新应聘合伙人;腾讯、百度在员工总数达到两万人左右的时候也遇到了增长的门槛。
所以企业实行“996”减少员工总数,有时候并不是因为钱,而是因为人多了太难管。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996”对公司来说还有更大的优势,哪怕一分钱成本都没有减少,甚至还要让企业多花钱,也会有老板强制实行“996”。未来,这种情况会越来越多,因为这本质上不是钱的事儿,而是产业变革的必然趋势。
以前中国发展低端制造业,生产衬衫、袜子、零件,产量很好计算。这种工作不需要实行“996”,它是计件工资制,你不愿意工作有的是人替你,反正工厂是按产量发钱,只要机器不停,根本不管工人是谁。有时候,想加班还得讨好负责排班的领导。
但是脑力工作不一样。制造业是人和机器协同,脑力工作是人和人协同,人和人协同往往是很低效的,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传递需要成本。
比如一张报表、一份材料、一个代码,如果做到一半想交接给同事,光是把前因后果说明白就得用半天时间,有时候还不如自己一口气做完更高效。
一个人干两个月的工作,在传统行业,你可以让两个人花一个月干完,但是在新兴行业就不行。它的生产本身不是标准化的,没办法被拆分清楚,所以管理学中把这叫作“人月神话”,不光无法被拆分,甚至有时候人越多工作干得越慢。
有的公司没完没了地开会、加班,难道他们不知道这样效率低吗?他们没有办法,人越多,信息传递越慢,协作效率越低,最后出来的东西质量也不高。
所以企业宁可付加班费,给毕业生开高薪,也不愿意多招人来干活。
更重要的是,“996”是一种筛选机制。高工资、高强度,筛选出的都是愿意拼命干活的员工。进入大企业的门槛不低,能进去的都是精英,难道他们不清楚干活辛苦?但他们大部分是A型人格(A型人格者具有较强的进取心、侵略性、自信心、成就感,愿意从事高强度的竞争活动,不断驱动自己在最短的时间里干最多的事——编者注),凡事都要争个高下。当学生的时候考试要考第一,玩个游戏也要争第一,工作了一样想着干到最好,甚至有人就拿工作当爱好。
换你是老板,面试的时候,人人告诉你自己会吃苦耐劳、态度端正,但真的想知道谁干活拼命,只能通过高压环境筛选。
但是,即使“996”有这么多优势,我还是选择让员工“双休”。首先,我是A型人格,我也喜欢赢,但如果我强制大家执行“996”,只能说明我管理水平不行,等于我认输了。除此之外,还有几个原因,我希望企业老板都看看。
所谓管理,就是通过鼓励、惩罚、奖励等办法让大家好好工作。强制加班是最初级的管理手段,非常简单,一条规定就能搞定,随便是谁都能做到,根本无法显示出管理水平。
但是要让员工真的热爱他的工作,真的对公司前景感到认可,进而自愿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就很难了。特别是一个人坐在办公桌前,为他的工作付出了多少努力,是很难衡量的。
有些老板自己焦虑,却找不到破解的办法。他们不懂管理,只能用强制延长工作时间的笨办法折腾员工。一个公司被逼到强制加班的地步,员工肯定也有无数种方式偷懒,逃避工作。而且这些宁可忍着被你折腾,也不出去找其他出路的人,可能本身能力也不行,这是你想要的员工吗?
有些企业不强制实行“996”,大家也愿意拼命,无非就是做的事情有意义,拼命干活有奔头。这考验的都是老板的管理水平。
在互联网行业的黄金时代,拼几年就能实现财务自由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现在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暴富的机会变少,但真正的好企业也更容易被看到。我不规定员工的工作时长,但是我会自己多想想办法,给大家提供一些不多见的机会。
我身边过着“996”生活的朋友,嘴上喊着累,外面有舒服但工资低的工作又不想去。社会的真相就是这样,只要有一天大家还羡慕那些实行“996”的地方,它可能就不会消失。
(离萧天摘自民主与建设出版社《让财富找到你:有温度的经济学》一书,毕力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