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鸡坏死性肠炎的综合防治

2025-02-14线小东

家禽科学 2025年2期
关键词:诊断方法综合防治鸡群

摘 要:鸡坏死性肠炎又称为鸡肠毒血症或鸡烂肠症,是一种由魏氏梭菌引起的急性、散发性传染病。该病主要特征为肠道出血、溃疡及坏死,对养鸡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综合分析鸡坏死性肠炎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及综合防治措施,以期能为该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鸡群;坏死性肠炎;诊断方法;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25)02-0071-03

收稿日期:2024-08-14

作者简介:线小东(1984—),兽医师,从事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与应用工作,E-mail:550986962@qq.com

鸡坏死性肠炎(Necroticenteritis, NE)又称肠毒血症,是一种由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Cp)引起的急性、非接触性传染病。该菌属于革兰氏阳性菌,能够在特定条件下产生多种毒素如α毒素、β毒素,对鸡的肠道组织造成严重损害。临床症状包括食欲减退、饮欲增加、羽毛松乱、拉稀便等。坏死性肠炎具有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不仅直接导致鸡只的死亡,还影响鸡群的生长速度和产蛋率,从而增加养殖成本。本文通过研究该病的发病机制、流行特点以及诱发因素,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同时,通过改进饲养管理条件、优化饲料配方、合理使用药物添加剂等措施,可有效降低坏死性肠炎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保障鸡群健康和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1 病原

鸡坏死性肠炎的主要病原为产气荚膜梭菌,常被称为魏氏梭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细菌,是多种动物肠道的寄居者,正常情况下通常不会引起发病,但当鸡群受到应激、抵抗力下降或肠道内环境发生改变以及饲养密度增大、突然更换饲料、营养不均衡、蛋白质含量低、发生球虫病等应激时,该菌在鸡体内会乘机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进而引发坏死性肠炎。

2 流行病学

鸡坏死性肠炎的发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温暖潮湿的季节如春季和夏季,由于环境温度高、湿度大,有利于产气荚膜梭菌的繁殖和毒素的产生,因此发病率相对较高;而寒冷干燥的秋冬季节,发病率相对较低。该病主要发生于鸡群,特别是处于快速生长期的肉鸡、蛋鸡幼龄阶段,2~8周龄蛋鸡更易感。不同品种和日龄的鸡均可发病,但发病率和死亡率可因品种、饲养管理条件及免疫状态等因素而不同。该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当饲料或饮水被产气荚膜梭菌污染时,鸡只可通过摄食被感染。此外,病鸡粪便中也含有大量病菌,可通过污染环境再传染给其他健康鸡只。直接接触传播则主要发生在鸡只争斗或拥挤时,通过皮肤或黏膜伤口感染。本病在饲养管理不善、环境条件恶劣、应激反应强烈等情况下,发病率可达50%以上,死亡率可达10%~30%,甚至更高。

3 临床症状

患病鸡精神沉郁,呆立不动,缩颈闭眼,食欲减退,羽毛粗糙无光泽,翅下垂,排出黑色或混有血液的粪便,排泄物稀薄,有时带有未消化的饲料颗粒。病情较重的,出现如翅腿麻痹、颤动,双翅拍地等神经症状。个别病例出现贫血,表现冠和肉髯苍白。

4 病理剖检

剖检可见肠道外表呈灰黑色,肠道表面可见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麸皮样坏死灶;肠道因肠腔充气扩张而变大,肠壁厚度增加,质地变脆;肠道内容物,液状带有泡沫,颜色呈血样;肠黏膜可见充血、水肿、出血和坏死,坏死灶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有的形成伪膜并易剥脱[1]。随着病情的发展,肠壁进一步增厚、水肿,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和坏死;严重的,肠壁穿孔或破裂。腹膜、肠系膜因炎症扩散而充血、水肿或粘连。腹腔可见脓肿。肝脏因感染或毒素作用而充血、肿大、质地变脆等。脾脏因免疫功能亢进而肿大或衰竭而萎缩。

5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病理剖检变化可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测。

5.1 涂片镜检

采集新鲜粪便样本,制成涂片。革兰氏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大量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阳性大杆菌,部分菌体有芽孢,呈梭状,单个或成双排列。

5.2 细菌分离培养

将粪便接种于葡萄糖血液琼脂培养基上,置于厌氧或微需氧条件下培养。24~48 h后,培养基上形成圆形、光滑、边缘整齐的灰白色菌落,周围伴有双重溶血环,即α溶血和β溶血。

5.3 生化试验

从葡萄糖血液琼脂培养基上选取典型的灰白色、边缘整齐、周围有溶血环的菌落,接种至疱肉肉汤培养基中,置37 ℃恒温培养箱培养24 h。取无杂菌污染、生长良好的纯培养物接种到生化培养基内,置37 ℃恒温培养箱继续培养24 h。该菌能使葡萄糖、麦芽糖、蔗糖、果糖发酵,产生酸和气体;但不发酵甘露醇[2]。

6 治疗方法

6.1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鸡坏死性肠炎注重整体调理和辨证施治,旨在恢复机体阴阳平衡,增强机体抵抗力。

前期湿热:此时病鸡多表现为湿热内蕴,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常用方剂如葛根芩连汤、加减芩芍汤等,通过辛以通阳、淡以渗湿、苦以彻热的方法,达到清除湿热的目的。

中期瘀热:随着病情发展,肠道黏膜出血性坏死,瘀热症状明显。治疗需采用通腑祛瘀法,常用丹皮汤、大黄牡丹皮汤等方剂,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后期虚证:病程后期,病鸡多表现为虚证,需根据具体情况补益调理,以恢复机体正气。常用方剂如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加减,通过补益气血、健脾益气,帮助病鸡恢复体力,增强抵抗力,预防病情反复[3]。

6.2 西药治疗

治疗前,先进行药敏试验选出对产气荚膜梭菌敏感的抗生素,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造成细菌耐药性增加,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抗生素可选用羟氨苄青霉素、盐酸林可霉素、硫酸庆大霉素及恩诺沙星等治疗。在100 L饮水中可加入羟氨苄青霉素15~30 g,供鸡群自由饮用,每日2次,每次饮水时间为2~3 h,连用3~5 d;或每千克饲料添加盐酸林可霉素20 mg,供鸡群自由采食,每日1次,连用3~5 d[4];或每千克饮水中加入硫酸庆大霉素10 mg,每日2次,连用5 d;或在每升饮水中加入恩诺沙星50 mg,供鸡群自由饮用,每日2次,连用3~5 d[5]。

7 预防措施

7.1 强化饲养管理

应确保鸡群获得充足、均衡的营养,以增强其体质和免疫力。合理控制饲养密度,避免过度拥挤导致鸡只争斗和应激。定期清理鸡舍内的粪便和杂物,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和繁殖。保持垫料的干燥和清洁,及时更换潮湿、污染的垫料。同时,加强鸡舍通风换气,保持舍内空气新鲜,减少有害气体和湿度的积聚,为鸡群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7.2 妥善储存饲料

饲料的储存和管理对预防鸡坏死性肠炎也至关重要。饲料应存放在干燥、通风、避光的地方,防止受潮、发霉和变质。定期检查饲料的质量和储存条件,发现霉变或变质的饲料应及时处理,不得用于饲喂。同时,合理控制饲料的投喂量,避免浪费和污染[6]。

7.3 实施定期消毒

定期消毒是减少病原菌数量、切断传播途径的有效手段。应根据鸡舍的实际情况和养殖周期,制定科学合理的消毒计划。使用高效、低毒、无残留的消毒剂对鸡舍内外、饲养工具、饮水设施等全面消毒。特别是在发生疫情后,应及时进行紧急消毒,以控制疫情的扩散。

7.4 预防寄生虫感染

寄生虫感染也是引起鸡坏死性肠炎的一个重要原因。应定期对鸡群进行寄生虫检测和防治工作,及时发现并清除寄生虫。同时,加强饲养管理和改善环境卫生,减少寄生虫的滋生和传播途径。使用安全有效的驱虫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也是必要的措施之一。

7.5 减轻环境应激

环境应激是导致鸡坏死性肠炎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应尽量减少对鸡群的应激刺激,如避免频繁更换饲养员、减少噪音和强光刺激、控制温湿度的波动等。在天气变化、转群、免疫接种等关键时期,应加强鸡群的护理和管理,减少应激反应的发生。

8 总结

鸡坏死性肠炎是一种严重影响养鸡业健康发展的传染病,通过加强饲养管理、环境控制、预防寄生虫感染及药物治疗等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未来,随着养鸡业的不断发展和病原菌的不断变异,需加强病原菌的监测和研究,探索更加高效、安全、环保的防治方法和技术手段,以更好地保障养鸡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海洋,祁秀梅.家禽坏死性肠炎的发病机制及控制措施[J].中国畜牧业,2023(11):47-48.

[2] 陈成,孙思楠.鸡坏死性肠炎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J].今日畜牧兽医,2023(11):2-4.

[3] 邢俊玲,赵伟伟,彭磊.鸡坏死性肠炎的病因病机分析和治疗新思路[J].中兽医医药杂志,2024(2):89-92.

[4] 程浩.一例鸡坏死性肠炎的诊治[J].福建畜牧兽医, 2024(1):80-81.

[5] 虎萌.浅谈鸡坏死性肠炎综合防治[J].河南农业,2023(31):56.

[6] 周尽喜. 蛋鸡坏死性肠炎的发病机理及营养调控措施 [J]. 家禽科学, 2024, 46 (03): 73-75.

猜你喜欢

诊断方法综合防治鸡群
林下养殖鸡群人工免疫失败的成因及应对措施
引起鸡群呼吸道疾病的因素
杨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综采工作面水害分析及防治水实践探析
果木沟泥石流灾害形成条件及运动特征研究
玉米粗缩病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研究
腹部手术后胃肠动力障碍的诊治探讨
基于PLC技术的数控机床故障诊断的方法研究
儿童腹痛门诊诊断方法的评价
船舶柴油机故障诊断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