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长城的“知识盲区”

2025-02-14倪伟

文萃报·周五版 2025年2期
关键词:兴安岭明长城互市

长城不止万里而是4 万里

我们对似乎无比熟悉的长城,还存在着无数的知识盲区。其中一个最大的误区,是将长城等同于八达岭,以为长城就长成八达岭长城那样,巍峨、雄伟,由连绵的砖墙组成。实际上,在总计2.1 万公里长城中,这种形象的长城仅有约370 公里。

明长城开始使用砖,之前的早期长城都用夯土或石头垒成。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经秦、汉、唐、明等12 个历史时期,前后营建2000 多年。在不同时期,长城的面貌天差地别。

比如,12 至13 世纪,从东北起家的女真族金王朝,在兴安岭一线修筑了金界壕。由于防线主要位于平原和草原,没有可以依凭的天险,金人便采取挖掘壕堑的方式,有效阻挡骑兵的进攻。如今在内蒙古东部草原等地,依然能看到金界壕的遗存。

“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是一个深入人心的错误说法

“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也是一个深入人心的错误说法,低估了长城的规模。明代在辽宁有大片领土,长城东端一直延伸到鸭绿江,山海关并非长城的东端,更不用说金界壕已经修到兴安岭。嘉峪关确实是明长城西端,但在汉代,有连续墙体的长城至少修到了玉门关,烽燧更是延绵至新疆西部。

中国古人充分发挥就地取材的本领,各地长城修建都采用当地最常见易得的材料。比如东部山区的长城主要用石块砌筑,西北黄土高原上的长城大都是夯土墙,戈壁沙漠中则使用芦苇、红柳夹砂修建。而长城修建还往往依凭山险、河险,山河也成为广义的长城的一部分。

长城也是进攻和交流的通道

对于长城的功能,也存在简单化的理解。

在不同朝代,由于王朝所处的周边形势不同,长城实际上承担的功能也不尽相同。战国秦汉时代长城还比较原始,军事功能并不强,主要是战略性的界标。到了明朝,长城已经成为具有实战意义的战术性防御工事。

“比如汉代为什么修河西走廊长城?是因为汉朝将河西走廊纳入了版图,长城实际上成了中原政权积极进取的桥头堡。但是到了明代,它就成了防御性工具,各个时代的军事功能都不太一样。”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研究员、长城世界文化遗产地专员张依萌说,“更准确地说,长城并不仅是防御性的工事,而是配合国家战略的工具。”

长城并非永远代表着保守和对抗,有时也是民族交流的通道。长城的一些关口专门被打开,用来进行长城内外的互市,比如河北张家口便是以两座明代城堡——张家口堡和来远堡发展而成。两座堡在明清两代成为与蒙古互市的贸易点,到民国时期,张家口已经发展成为连接中、蒙、俄的著名贸易重镇。这一切都是从长城屯堡而来。(摘自《中国新闻周刊》倪伟/文)

猜你喜欢

兴安岭明长城互市
口岸经济与农村社会:重思“边民互市”的定位与发展
吉木乃边民互市贸易区简介
放眼明长城
兴安岭上最美的花
兴安岭的大爱——致塔河县援助湖北孝感的英雄们
镌刻在兴安岭上的绿色誓言——内蒙古大兴安岭于海俊护林防火案例
加快河口县边民互市贸易转型升级
探析山海关老龙头的文化内涵
初到兴安岭
高速公路以隧道形式下穿明长城的保护方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