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马运河区:被美国抹去的历史
2025-02-14万新
巴拿马运河一直被视为美国在20 世纪的辉煌成就:美国征服并改造了恶劣的自然环境,成为西方“先进文明”治理“落后地区”的标杆项目。实际上,巴拿马运河区存在着一个被美国商业和政治野心抹去的世界。
“国中之国”
巴拿马曾经是印第安人的居住地之一,1501 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821 年,巴拿马独立并加入大哥伦比亚共和国。1830 年大哥伦比亚共和国解体后,巴拿马成为新格拉纳达(后称哥伦比亚)共和国的一个省。
1903 年,美国策动巴拿马脱离新格拉纳达,巴拿马共和国随即成立。同年11 月18日,美国通过与巴拿马共和国政府签订的《美巴条约》,以有限的经济补偿取得了修建、占领和经营巴拿马运河的权利。运河区就此成为美国在巴拿马地区的“国中之国”,直到1999 年。
运河区是一片16 公里长、占据运河两侧各8 公里的狭长地带。对生活在巴拿马的普通人来说,那里是高不可攀的地方。除非有运河区居民的邀请,否则那里众多的游泳池、网球场、电影院、餐馆都不对巴拿马人开放。在整个巴拿马,只有运河区的海边有铁丝网隔离。铁丝网栅栏和上面“禁止擅自进入”的牌子、十二个军事基地门口的诸多检查站,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人们有关运河区的诸多限制。
童年记忆
巴拿马历史学家玛丽萨·拉索童年时印象最深刻的,是运河区那片郁郁葱葱的热带丛林。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运河区那片独特的丛林景观,压根不是运河区的原始地貌。
运河区曾是巴拿马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1913~1916 年间,运河区的巴拿马城镇一个接一个被拆除,大约有4 万人被迫离开。
迁移运河区人口并非出于运河修建的技术需求,而是政治需要。美国认为,将运河区的巴拿马城镇改造成完美的现代城市,应该是证明美国政治和公共卫生实力超群的典范。
自16 世纪起,全球贸易和国际劳工就一直是巴拿马经济的核心。当美国在1904 年开始修建运河时,运河周围地区的人口已经非常稠密,铁路线、城镇、耕地随处可见,根本不是丛林。而美国人散发的手册上,却将运河区原住民描绘成没见过世面的“土人”,动辄对西方文明和技术带来的奇迹惊诧不已。
被抹掉的历史
对运河区的改造,美国的初衷是要在“中美洲丛林”的中间地带建立完美的村镇和城市。美国想要告诉全世界,它征服了全世界最“棘手”的自然环境——热带的自然环境。
然而,管理来自多个国家、有着众多信仰的超过6 万名居民,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同时还要维持秩序并保证劳动力价格的低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官员们很快觉得,“土人”城镇已经不适合运河区了。
1912 年的人口迁移令,从运河区的版图上抹掉了这里丰富的政治和城市历史。巴拿马城镇消失的同时,它们的市政传统、共和制政治选举、参与19 世纪全球经济的历史也一并消失。在这个过程中,美国的叙事方式歪曲了运河区原本的形象:公民们被塑造为“土人”,丰富多彩的商业环境则被说成了是需要外来干预的荒凉地带。
西方文明书写的运河史里,没有16 世纪到20 世纪初巴拿马对地峡走廊的管理,而那些生活和忙碌于运河区长达400 年之久的巴拿马的骡夫、船夫、律师、工程师、农民更是直接被忽视。要知道,在运河修建之前,他们才是这里的主人。(摘自《齐鲁晚报》2024.12.20 万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