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征是被“放水”了吗

2025-02-14敖凯

文萃报·周五版 2025年2期
关键词:中央红军中央苏区湘江

1936 年10 月,红军三大主力部队胜利会师。长征的胜利,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生命力。然而,近几十年学界有一种论调认为,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在于蒋介石“放水”。这一谬论本质上是历史虚无主义。

“放水”论由来已久

所谓“放水”论主要针对中央红军,其核心观点有两个。一是红军之所以能从中央苏区成功突围,是蒋介石蓄意设计的结果。蒋介石故意在中央苏区西面留出缺口,目的是逼迫红军西走,并无消灭红军之意。二是蒋介石逼迫红军西走,意在借追击之机,降伏西南军阀,以控制西南。

“放水”论由来已久,只是时人没有明确使用“放水”一词。1934 年9 月,胡汉民在致国民党美洲及伦敦各总支分部的函稿中称:西南各省军队已痛加邀击,惟宁中各军号称剿赤,实则按兵不动,坐观成败,近共势稍戢则又驱兵于湘粤桂边境,威胁西南,期实现其数年来统一西南之迷梦。三十余师之驻闽,十余师团之入湘,处心积虑实在于此。

“放水”一词被明确使用是在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其目的无非是为国民党追堵红军失利乃至最终败退台湾编织一块遮羞布。《蒋纬国口述自传》写道:

从整体来看,当时与其说是没有包围成功而被中共突围,不如说是我们放水……以当时的情况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政治战略,我们随着共军进入云贵川,使中国达成真正的统一。

近年来,一些人在上述旧说之上,进一步发挥“想象”,竟宣称“蒋介石放走红军还有一个更秘密的纯私人动机:他要斯大林释放在苏联做人质九年的儿子经国”,真可谓荒诞不经。

充斥错误逻辑

要使“放水”论成立,必须满足若干前提条件:首先,蒋介石必须具备彻底封锁中央苏区的能力。其次,蒋介石必须能及时了解红军及西南军阀的动向和意图。再次,国民党中央军必须能有效执行蒋介石的命令。

然而,在当时历史背景下,以上前提条件都不成立。以红军行军动向为例,蒋介石日记恰恰显示他未能及时掌握红军的确切动向。例如中央红军于10 月10 日正式开始长征时,蒋介石竟然一无所知,直至10 月23 日的日记仍写道:“匪果西窜乎?”

实际上,对“放水”论最有力的反驳恰是蒋介石本人的各种决策和言论。在部署第五次“围剿”时,他的计划是要“聚歼匪军于赣南地区”。中央红军从江西突围至湖南后,蒋介石给追击部队下达的指令是,“务将西窜匪部聚歼于湘江以东地区,勿使漏网”。随着中央红军一路西进到云贵川等地,蒋介石仍处心积虑地想要消灭红军。1935 年4 月10 日,蒋介石训示各将领要“不顾一切,跟匪穷追”“所谓斩草除根,此其时矣”。总之,歼灭红军主力始终是蒋介石的首要目标,那种将假象当作真相的“放水”论显然大错特错。

剪裁和恶用史料

在史料运用上,“放水”论存在严重问题。

一是故意回避观点相左的史料。如张戎等人合著的《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一书在写湘江战役时,有意忽视与李德等人有关的史料,只因这些史料证明红军在湘江战役中遭到国民党阻击并付出巨大伤亡,与他们想论证的“放水”论不符。

二是违背“孤证不立”的原则。如蒋纬国得出“放水”论的依据,仅为一名飞行员的回忆,没有其他文献资料佐证,而且没有交代这名飞行员“证言”涉及的具体时间和地点,甚至连飞行员的名字都没有透露。另有一些论者凭借的是一则关于蒋介石对下属谈及西南时局的回忆,同样没有其他资料佐证。

三是断章取义。有的“放水”论者引用1934 年11 月底北平政务委员会秘书长何其巩给蒋介石的密函作为“论据”,即“……赣匪倘能在赣川以东,合围而聚歼之,固为上策,否则有计划的网开一面,迫其出窜,然后在追剿中予以节节之击灭,似亦不失为上策中之中策也”,认为这是何氏窥破蒋介石所谓“放水”意图而作的进言。事实上,这封密呈是何其巩就日本问题发表的看法,主要谈的是安定北方、巩固中部、经营西南三方面的内容,与蒋介石“放水”并无关系。(摘自《历史评论》2024 年第5 期敖凯/文)

猜你喜欢

中央红军中央苏区湘江
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前的准备工作
湘江渡
悠然湘江上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红三十四师浴血奋战湘江之侧
湘江战役:决定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央苏区反腐廉政建设的经验及其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