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9年将基本建成养老服务网络,具体要怎么做
2025-02-14陈洁
2025 年1 月7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意见》提出,到2029 年,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建成,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增强,扩容提质增效取得明显进展,基本养老服务供给不断优化;到2035年,养老服务网络更加健全,服务供给与需求更加协调适配,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成熟定型。
具体要怎么做?《意见》从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贯通协调居家社区机构三类养老服务形态、构建养老服务事业产业发展三方协同机制、强化有力有效的养老服务要素保障等多方面进行了部署。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意见》提出,要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因地制宜扩大农村养老服务供给。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显示,2020 年,全国农村60岁及以上人口为12136 万人,占农村人口比重为23.81%,比城镇高出7.99 个百分点。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鲜明的区域不平衡特点,突出表现为省际差异和城乡人口老龄化倒置。在政策出台和实施方面,要因地制宜,考虑政策公平性和有效性,各地可以顶层制度设计为纲,结合地方实际情况灵活应对,一地一策。”清华大学博士后、北京理工大学助理教授史薇表示。
除了农村养老这一薄弱环节,我国养老体系建设的另外一个难点是失能老年人。《意见》多次提到“失能老年人”,包括兜底保障型养老机构主要收住特困老年人和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等;加强残疾、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着力增加护理型床位供给,引导养老机构积极收住失能老年人;合理确定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覆盖范围和补贴标准,做好长期护理保险与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等政策的衔接等。
而为了建设更为成熟的养老服务网络,需要多方参与。(摘自《21 世纪经济报道》1.8 陈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