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典:让“惟楚有材”成为可能
2025-02-13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副对联是岳麓书院的标志,意指楚地人才辈出,而岳麓书院更是英才汇聚之地。然而,湖南古代人才曾一度凋敝,清末学者皮锡瑞及革命志士杨毓麟均对此有过感慨。这一现象的扭转离不开罗典的贡献。
担任岳麓书院山长,培养36位进士
统计显示,在“二十四史”列传中,统计出有籍可考的人物共5780多名,属于湖南籍的只有50多名,占比不到1%;比起雄霸前五位的河南912人、河北619人、浙江528人、陕西505人、江苏505人,湖南的人才历史不堪回顾。
转机出现在清道光年间,湖南人才激增,且多出自岳麓书院,这一变化与书院山长罗典密不可分。罗典(1719-1808),号慎斋,湘潭人,乾隆十六年进士,后历任多职,宦海沉浮三十载,以“正经老实人”著称。晚年致仕返籍,于乾隆四十七年出任岳麓书院山长,直至嘉庆十三年辞世,五次连任,任期长达27年,是书院历史上最著名的山长之一。
罗典执掌书院期间,成绩斐然,培养举人187人、进士36人,选拔及举优行贡者112人,其中不乏解元、状元、探花等。他注重以生活中的小事阐释儒家学说,培养学生利他爱人的品格,并强调不以文章好坏为唯一衡量标准,而是传授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鼓励学生关注现实,志在经世,形成了学贵力行的治学风格。此外,罗典还打破了制举的束缚,传授真正有学术价值的知识。
校风和学风并重,揭开人才兴盛序幕
除人才培养外,罗典对书院环境美化也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精心策划建设了“岳麓书院八景”,包括桐荫别径、曲涧鸣泉等,为师生提供了优越的教学环境。同时,他还修建了风雩亭、吹香亭、赫曦台等园林建筑,使书院建筑群与周遭环境达到“天人合一”的平衡协调。
在学术方面,罗典长于经史,尤擅汉代经学家训诂诠释之法,并有所创新,著作等身。他使岳麓书院成为清代考据学派的重要学术基地,推动了汉学学术思潮的发展。罗典的诗歌也被时人评为“清婉可诵”。
岳麓书院至今仍悬挂着罗典的两副对联,一副表达了书院培育英才的宗旨,另一副则勉励学子奋发有为。书院还恢复了纪念罗典的专祠慎斋祠,以祭祀这位对岳麓书院建设功勋卓著的山长。罗典去世后,他的弟子袁名曜和欧阳厚均继续秉承师志,教书育人,创造了六十余年湖南人才井喷的教育成就。
罗典师徒的教育勋业开启了近代湖湘人才兴盛的序幕,其弟子及再传弟子中涌现出众多政治精英,如陶澍、贺长龄、曾国藩、左宗棠等,他们在中国政坛上吟哦着“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强音,如群星般升腾于历史的天空。这一教育奇迹使罗典被誉为“湖南孔子”,对湖南崛起和中国时政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自《湖南日报》202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