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霉老头”:父亲,是义不容辞,也是义无反顾
2025-02-13
“倒霉老头”——这是魏世杰对自己的称呼。一句自嘲,却道尽了这位核物理学家不为人知的辛酸人生。
荒漠戈壁上的无名英雄
1941年,魏世杰出生于山东即墨的一个普通家庭。1965年,魏世杰从山东大学物理系毕业,彼时的他,或许从未想过,自己的人生轨迹即将被彻底改写。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两弹一星”的伟大号召,激荡着无数中国科研人员的爱国之心。怀揣着科技强国的梦想,魏世杰毅然投身到这股洪流之中,成为一名光荣的核武器研制工作者。
从此,他告别了家乡,告别了亲人,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挥洒在了荒凉的戈壁滩上。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魏世杰的名字,连同他的工作内容一起,成为国家最高机密。
在人迹罕至的科研基地,魏世杰和他的同事们,日复一日地进行着枯燥而危险的实验。他们面对的,是核材料和炸药,是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的危险。他亲眼目睹过同事因实验事故不幸牺牲,目睹过爆炸的威力将鲜活的生命瞬间淹没。
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这是魏世杰心中始终坚守的信念。26年,10000多个日日夜夜,魏世杰就这样默默无闻地坚守在科研一线,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通过广播传遍了祖国大地。那一刻,举国欢腾,世界震动。
可是,对于参与了这项伟大工程的魏世杰来说,心中的喜悦却格外平静。26年的默默付出,终于换来了祖国的强大。带着这份自豪和荣耀,魏世杰回到了家乡,回到了亲人身边。可是,等待着他的,并非想象中的幸福生活,而是一场更加漫长而艰辛的考验。
风雨飘摇中的坚韧脊梁
离开科研基地,回到阔别已久的家庭,魏世杰原本以为,自己可以弥补多年来对妻子和儿女的亏欠,过上平静而幸福的生活。
魏世杰的儿子魏刚,患有先天性智力残疾,他的智力水平,停留在六七岁的阶段。这个消息,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然而,祸不单行,厄运似乎格外“眷顾”这个饱经风霜的家庭。
魏世杰的女儿魏海燕,在中学时期,因为学习压力过大,不幸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敏感、偏执、强迫,各种负面情绪,将这个花朵一般的女孩折磨得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在女儿生病后,魏世杰的妻子陈位英,也因为承受不住巨大的精神压力,患上了精神疾病。原本幸福美满的四口之家,就这样变成了风雨飘摇的“病人之家”。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魏世杰没有被打倒。他深知,自己是这个家庭唯一的支柱,他不能倒下,也绝不能放弃。
为了照顾患病的妻儿,魏世杰放弃了继续从事科研工作的机会,毅然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他每天奔波于医院和家中,为妻子和女儿买药做饭,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
“我一家四口人,有三个重病号,我称自己为‘倒霉老头’,是不是恰如其分!”在一次采访中,魏世杰说道。然而,即使面对如此艰难的处境,魏世杰也从来没有抱怨过命运的不公。他总是乐观地面对生活,用自己的爱和坚强,支撑着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
“倒霉老头”深沉的爱
对于家人,魏世杰心中充满了愧疚。他深知,自己前半生为了国家和事业,亏欠了妻子和儿女。
“我亏欠他们太多了,现在我只想尽我所能,让他们过得好一点。”魏世杰经常这样对身边的人说。
在照顾亲人的同时,魏世杰先后撰写了200多万字的科普著作,接连出版长篇小说,其中根据亲身经历所写的《禁地青春》被改编为电视剧《青海花儿》与观众见面。有人心疼魏世杰,问他怎么还能挤出时间写作?老人家说,做科普作家,是他年轻时就有的梦想,希望这些作品在孩子们心里能种下一粒科学的种子。而他写纪实小说,纯粹是为了记录,记录那些为中国核武事业奉献了青春,甚至献出了生命的普通人。
魏世杰用自己的爱和坚强,撑起了风雨飘摇的家,守护了亲人的幸福和希望。
(据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