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民事虚假诉讼监督中的调查核实权
2025-02-13王春丽邓翡斐

鉴于调查核实权在民事监督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有必要对此进行探讨,并提出完善建议。
近年来,民事虚假诉讼案件逐步呈现出虚假手段隐蔽、形式多样复杂、涉及面广的情况。检察机关在依申请或者依职权对民事裁判监督案件进行审查时,一般情况下通过书面审查能够初步对案件是否涉及虚假诉讼进行判定,但最终是否应当启动相应程序,是否明确涉及虚假诉讼仍需要后续的调查。因此,在民事虚假诉讼监督中,调查核实权的行使与应用至关重要,其能够帮助检察机关发现虚假诉讼案件的关键线索,有效弥补传统书面调查方式的局限,提升法律监督工作质效。
内涵及外延的界定
从字面理解,调查核实权,即调查是检察机关对与案件相关的、还未掌握但有必要进一步了解的案件事实进行深入调查与还原,主要指向不了解的事实情况;核实是检察机关对案卷材料中已经记载但需要进一步去确定的案件事实的审查和评估。调查核实权设立之初,应当是对特定事实享有特定的权利,赋予检察机关一定的监督性与规范性,认定证据的真实性,便于向合法化有效化方向推进。
最高法、最高检《关于对民事审判活动与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若干意见(试行)》对检察机关的调查核实权进行了明确规定。我国民事诉讼法也对人民检察院向当事人或案外人调查核实有关情况进行了规定。
在行使调查核实权之前,应明确其范围,以确保调查核实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调查核实权的行使应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属性相适应,换句话说,检察机关行使调查核实权应当围绕诉讼监督的职责定位,而非侧重于一方当事人尤其是申请人的证据收集。只有通过审查现有材料、阅卷等方式无法有效查明案件事实的情况下,才能启动调查核实权。
根据《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以下简称《监督规则》)中对人民检察院调查核实措施的规定,其必须是查明案件事实所需要采取的措施,也就是说如果在已有的案卷材料、书面证据已经能够充分证实真实性的情况下,则不需要再去实施调查核实措施。故而,检察机关应把调查核实作为书面审查的补充手段,坚持在法律框架内积极、稳妥地履行监督职责。
《监督规则》明确规定检察机关的调查核实,不得采取限制人身自由和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强制性措施。因此,行使主体需要遵循法定程序,必须基于合法的目的和合理的依据。在调查核实过程中,如涉及国家秘密或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等敏感信息,应采取相应的保密措施,以确保信息安全。在司法实践中,检察人员对虚假诉讼案件开展调查核实时,要注重程序与实体的统一,在程序上,应严格遵循各项调查核实手段的程序化合法要求,按照证据规则来获取证据。在实体上,要注意把握全面调查和消极调查的问题,对于虚假诉讼中“虚假”关键问题着重突破,并确保所获取的证据真实、可靠。
实践中运用难点分析
其一,民事诉讼法规定了检察机关行使民事检察调查核实权的前提。但在实践过程中,有观点认为,这一规定是对监督结果的要求;还有观点认为,只要案件事实、证据有疑问等,就可以为了查清案件事实随时启动调查核实权。可见,在实践中对于何时可以适用调查核实权观点不一。如果缺乏明确的依据,可能会影响检察机关正常履行法律监督职责。
其二,调查措施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如查询基础信息资料受阻,一方面相关手续烦琐复杂、周期长,另一方面有人为了逃避法律制裁,对检察机关的调查核实工作故意不予配合或编造各种理由搪塞,实践调查过程比较艰辛。又如,调阅裁判卷宗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检察机关调阅诉讼卷宗的规定目前尚停留在最高法、最高检办公厅发文层面,而未上升作为检察机关的一项法定职权。再如,部分单位对检察机关民事调查核实工作较为陌生、不甚理解,导致协作配合不畅。此外,目前部分地区初步搭建了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共享平台,但这一技术的开发、条款的签订及信息的上链,都需要多方面的支撑,亟需进一步拓展开发与有效运用。
其三,办案人员调查核实能力有待提升。有的民事检察人员仍然习惯于传统的书面审查卷宗方式,如案件需要调查核实,可能出现调查对象不到案或消极配合的情况,甚至存在片面取证等弊端。同时,在实践中,有的检察人员需要从刑事思维转变为民事思维,充分运用法律赋予的调查核实措施。
保障调查核实权的行使
一是要完善制度规定。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质效与调查核实权的发挥密切相关,因此应当尽快在立法层面对调查核实权的保障机制、适用范围、工作程序、运行机制等方面作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2021年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虚假诉讼犯罪惩治工作的意见》为检察机关行使虚假诉讼监督方面的调查核实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其中,第20条规定了被调查核实人的配合义务与惩戒措施,同时保障了检察机关的阅卷权;第21条特别规定了当事人自认的事实与法院、检察院依职权调查并经审理查明的事实不符的,法院不予确认;第23条规定了检察机关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对故意制造、参与虚假诉讼的当事人或其他参与人采取民事诉讼强制措施。但该文件仅限于工作意见,建议提升层级,在相关法律规范中设置专章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并探索建立为确保调查核实权的规范行使的制度体系,如案件线索移送制度、调查核实程序规范等。还应通过完善制度,提高民事检察监督工作的规范性和权威性。
二是加强协作配合。民事虚假诉讼的发现、调查、处理等是一项系统工程。对检察机关内部来说,各业务部门应当加强协作分工,健全信息共享、线索移送对接等机制,充分借力各自调查核实优势,形成监督合力。例如刑事检察部门对可能涉及虚假诉讼的案件线索移送给民事检察部门,相关的证据材料可以同步移送。为深入推动虚假诉讼专项监督工作高质效开展,2024年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发布《关于深入推进虚假诉讼专项监督行动的通知》,进一步加强惩治虚假诉讼案件的协作共治,建立有效防范、发现、纠正、惩治虚假诉讼行为的长效机制。因此,对于保障民事虚假诉讼监督的调查核实权,也需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和配合,通过信息共享、案件移送等方式,形成监督合力,进一步提升监督效果。
三是培养侦查思维。民事检察人员可以把刑事办案的严谨侦查思路融入虚假诉讼案件的查办中,强调证据的重要性和排除合理怀疑的确定性。要将民事法律禁止要素与技术结合,研发数字模型,要善于运用大数据发现线索,把大数据侦查思维植入民事检察监督的全过程。侦查思维并非指向利用侦查手段办案,而是在办理民事检察案件中通过询问,查询、调取书证物证,勘验、鉴定等调查手段,对获取的证据进行系列综合判断、推理、假设、论证,巩固证据,形成证据链,以证明案件事实真相。
编辑:张宏羽" " zhanghongyuchn@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