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价值感知的老年照护机器人接纳态度质性研究

2025-02-08周祎敏姚宇哲叶旭春

护理研究 2025年3期
关键词:智慧养老质性研究居家养老

Qualitative study on acceptance attitude of elderly care robots based on value perception

ZHOU Yimin, YAO Yuzhe, YE Xuchun*

Naval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YE Xuchun, E⁃mail: ye_xch8639@163.com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cceptance attitude of elderly care robots based on value perception among community⁃dwelling middle aged and older adults.Methods: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32 cases of middle⁃aged and older adults in the community,and the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substantive and theoretical codes from classical grounded theory,and the Glaser's \"6Cs\" coding family.Results:A total of 9 maìn categories were obtained,the core category is the value perception of elderly care robots,including expected value ard perceived value.By comparing expected value and perceived value,four acceptance attitudes have beenformed.The practical needs of smart elderly care,personal needs,elderly care concepts,human⁃machine trust,perception of vulnerable identity,robot elements,and support integration paths can be regarded as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the value perception andacceptance attitude of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eople.Conclusions:This study constructed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acceptance attitude of elderly care robots based on value perception,and provided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guiding the integration of robots into elderly life.

Keywords" robot; smart elderly care; home⁃based elderly care;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摘要" 目的:探索基于价值感知的老年照护机器人接纳态度理论框架。方法:对32名社区中老年人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经典扎根理论及“6C”模型对资料进行编码分析。结果:共获得9个主范畴,核心范畴为老年照护机器人价值感知,包含期望价值和感知价值。通过对期望价值和感知价值进行比较,形成了4种接纳态度。智慧养老现实需要、个人需求、养老观念、人机信任、弱势身份感知、机器人要素和支持融入路径可以视作中老年人价值感知和接纳态度的影响因素。结论:构建了基于价值感知的老年照护机器人接纳态度理论框架,为机器人接纳态度和感知价值研究拓宽了视角,也对引导机器人融入老年生活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 机器人;智慧养老;居家养老;质性研究;扎根理论

doi:10.12102/j.issn.1009-6493.2025.03.005

当前全球老龄化趋势日益加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指出我国将在“十四五”期间迈入中度老龄化阶段,需要高度重视发展养老服务和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1]。老年照护机器人为积极应对老龄化、破解居家养老照护难题提供了科技支撑[2]。而作为智慧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主体,准老年人和年轻老年人(lt;75岁)即将和正在步入养老准备,是智慧养老服务的潜在用户;QuestMobile数据同样提示中老年人逐渐成为数字时代的技术使用者[3]。但中老年人对机器人的接纳态度并不完全一致[4],感知价值是其形成接纳态度的先决条件。价值指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之间的某种关系,可被定义为人们对通过使用客体能够获得的收益的感知[5],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6]。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多以商业服务机器人为对象,以期提升用户使用体验[7]。近年来,护理学者也逐渐重视对老年照护领域机器人的感知价值和接纳态度研究[8],但其价值感知内涵、影响因素和基于价值感知的接纳态度形成机制尚不清楚。且既往研究多将老年人视作同质化群体,忽略了在我国社会文化背景下养老文化和技术革新的双重嬗变形成的养老观念[8⁃9],该领域的本土化理论有待生成。因此,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聚焦于具备机器人接触经验的中老年技术使用者,探索我国社区中老年人对老年照护机器人的价值感知及其影响因素,构建基于价值感知的老年照护机器人接纳态度理论框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上海市社区开展,研究者均接受过系统的质性课程培训,能使用方言与社区中老年人沟通。采取目的抽样和理论抽样相结合的抽样方法,样本量大小依据“信息饱和”确定。最终纳入30名访谈对象,编号P1~P30。纳入标准:1)年龄50~75岁;2)知情同意;3)社区居住≥1年;4)有良好认知及语言表达能力;5)对机器人具备一定的了解和接触经验。排除标准:1)精神疾病或有重大疾病病情不稳定者;2)自述未考虑过养老问题。老年人的一般资料见表1。本研究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大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审批号:NMUMREC⁃2020⁃GZR⁃HS⁃003)。

1.2 研究方法

1.2.1 扎根理论

经典扎根理论是Glaser等[10]提出的最初版本的扎根理论,本研究遵循其实质性编码和理论性编码2个数据处理步骤,以构筑理论解释社会现象。Glaser等[10]共提出26种构建核心范畴与范畴间关系的基模。本研究采用其中经典的“6C”模型进行理论编码,“6C”分别代表:1)情境(context),核心范畴产生背景;2)动机(cause),核心范畴产生原因;3)条件(condition),核心范畴产生先决因素;4)结果(consequence),核心范畴产生的影响或效果;5)偶发事件(contingency),范畴和结果的影响因素;6)协变量(covariance),对结果产生影响的其他变量。详见图1。

1.2.2 访谈提纲

根据研究目的进行文献回顾和专家咨询后确立访谈内容,预访谈5人后形成正式访谈提纲:1)您所期望的养老生活是什么样的?2)您对机器人有什么样的认识?3)您觉得养老中使用机器人有什么价值?4)您在什么情况下愿意使用老年照护机器人?5)您觉得用老年照护机器人服务的人是什么样的人?6)如果让您使用老年照护机器人,您会有什么感觉?7)您对老年照护机器人有什么期望?

1.2.3 资料收集

使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在安静场所与访谈对象进行一对一深入访谈,共包括3个阶段:1)向访谈对象自我介绍并建立信任关系;2)取得访谈对象知情同意;3)正式访谈并录音,访谈时间30~90 min,共获得文字记录14万余字。

1.2.4 资料分析

将访谈记录导入质性研究分析软件Nvivo 10.0中,遵循传统扎根理论编码策略(Akkaya,2023)分析访谈资料。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没有产生新范畴,即达到理论饱和。

2" 结果

对访谈资料的编码概念化、提炼范畴、归纳主题,共获得开放性编码308个,形成9个与本研究问题相关的主范畴。运用格拉泽传统扎根理论中“6C模型”的理论性编码策略,构建中老年人对老年照护机器人价值感知和接纳态度理论框架,其核心范畴为“中老年人的老年照护机器人价值感知”。详见图2。

2.1 情境:社会变迁中的智慧养老现实需要

社会变迁中的智慧养老现实需要是中老年人对老年照护机器人的价值感知产生的情境。随着社会老龄化结构转变,中老年人逐渐感受到家庭养老功能削弱和社会养老资源不足,而社会科技能助力发展新型养老模式。家庭养老功能削弱让中老年人发现未来的养老模式将不再是过去的延伸。P9意识到独生子女政策会冲击养老模式。P9:“现在小孩都是独生子女,根本忙不过来”。P27提到了时空流动性的增强造成子女与父母空间上的隔断。P27:“儿子在国外回不来”。社会养老资源不足让中老年人感知到未来养老存在困境,主要体现在专业照护资源匮乏和对于护理服务人员信任缺失。P5:“‘60后’愿意为了钱当保姆,你们这一代人不愿意的啊”。P4:“很多护工都是打主人的”。而科技快速发展能够为智慧养老提供现实助力。P6:“未来我吃不准,但是借用科技的力量养老也是可能的”。

2.2 动机:中老年人养老观念的转变

中老年人养老观念的转变是对老年照护机器人产生价值感知的内生动机,包含代际关系转变、重新审视“养儿防老”和将养老生活视作第2次新生。中老年人接受传统养老观长大,本能认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代际养育和反哺模式。P31:“自古以来都是子女养老嘛”。但随着时代变迁,家庭代际关系由长者中心逐渐向支持子代倾斜。P16:“不想成为他的负担”。中老年人成长过程伴随的观念变迁,进一步让他们重新审视“养儿防老”。P13:“改革开放后,现在人的很多想法变了,包括养老”。代际沟通同样加速了养老观转变。P6:“子女跟我们讲一些当下的(养老)观念”。此外,中老年人将养老生活视作自己的新生。P9:“退休安度晚年,享受新的人生”。物质条件的丰富也让中老年人趋向对优质养老生活的渴望。P4:“我们现在物质条件已经有了,想要有一个优质的养老生活”。

2.3 动机:养老生活中的个人需要

中老年人面临人生重要转型期,随着社会发展,寿命延长的同时,人们必将与功能退化、情感生活失落和晚年自我价值探索共存,共同激发了对老年照护机器人价值感知的外部动机。中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下降,普遍存在维持健康身体状态的需求。P11:“我们大部分老年人的期望还是落在健康上”。情感陪伴需求也是养老生活中的重要需求。中老年人退休后常面临社会交际网络圈的缩小,逐渐感受到情感生活的失落。P12:“刚退休回来的时候,人家天天来,现在来的人少了”。随着年龄增长,还可能面临最重要的日常生活情感支持来源——伴侣和子女的陪伴缺失。P4:“有没有伴侣很重要”。P30:“年轻人也不能随时陪伴老年人”。并且,中老年人晚年依然存在自我价值表达的需求,渴望追求养老生活的意义和价值。P8:“还可以发挥余热,为国家做贡献”。

2.4 条件:人机信任

人机信任是中老年人感知机器人价值的先决条件,源自政府信任和技术信任。中老年人生活的时代亲眼看见了科技快速发展,对于政府和国家的信任促使其对机器人未来发展充满信心。P5:“科技发展很快的,我们老了可能都有条件1家配1个机器人了”。且中老年人从媒体报道、周围人和自身智能产品经验中产生了对技术产品的信任,并投射到机器人上。P10:“洗碗机其实属于半个机器人,人家都用的蛮好的”。

2.5 现象:中老年人对于老年照护机器人的价值感知比较

社区中老年人对于老年照护机器人的价值感知可以分为期望价值和感知价值2个部分,各自包含功能价值、情感价值和符号价值3个维度。

2.5.1 现象:中老年人对机器人的期望价值

2.5.1.1 期望功能价值

期望功能价值指中老年人基于生活需要、安全需要、健康需要和信息需要,对老年照护机器人发挥功能代偿作用的期望。P10:“希望机器人可以推轮椅”。获得技术便利优化生活质量。P5:“提高生活质量就是靠机器人”。在紧急情况下提供应急处置。P16:“最好可以随身携带,万一发生点什么可以马上监测到”。协助恢复和维护健康状态。P14:“机器人如果可以承担一些家庭保健功能,就省了很多事情”。并提供专业的健康信息。P24:“希望提供专业一点的保健信息,主要是教我们该怎么做,另外就是确诊一下自己的病情状况”。

2.5.1.2 期望情感价值

期望情感价值指中老年人对老年照护机器人提供情感慰藉,成为社交纽带的期望,表现为将人类照护者的美好品质赋予理想中的机器人。P5:“机器人可以给你一种无微不至的关怀”。P5的丈夫角色常年缺位,对机器人寄托了伴侣式的情感陪伴的期待。P5:“希望机器人就像跟人一样有情感,像夫妻一样”。并且,中老年人期待借由机器人获得和加深社交联系。P26:“通过机器人大家有话题可以一起聊天”。

2.5.1.3 期望符号价值

期望符号价值指中老年人基于自我价值和认同需要等对老年照护机器人能够提供给自己的意义期望。部分中老年人更将其视作自身身份能力的一种表征。P20:“有机器人的话,会向朋友炫耀”。P23认为接受老年照护机器人是自己创新性形象的体现。P23:“我就觉得机器人这种新东西不是挺好的”。P18将购买机器人视作融入圈子的象征。P18:“我买那个小度,就是小姐妹都有了,感觉没有的话你跟人家不一样,就聊不起来”。

2.5.2 现象:中老年人对机器人的感知价值

2.5.2.1 感知功能价值

感知功能价值指中老年人看到或使用老年照护机器人时,对机器人满足自身功能需要的效能评价。如P17认可机器人的有用性,对其产生功能价值较高的评价。P17:“机器人看起来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用”。机器人现有配置尚不能完全匹配老年人需求,因此部分老年人对机器人产生了能力较低的判断。P22:“现在用扫地机器人,他有些地方还是到不了,还是要人去搬开柜子”。

2.5.2.2 感知情感价值

感知情感价值指中老年人看到或使用老年照护机器人时,对机器人能够满足自身情感需求的效能评价。P25:“机器人会陪着你,让你感觉温暖”。但机器人仍无法与中老年人构成真正的依恋关系,因此,部分中老年人认为科技无法改变机器人的冰冷本质,能提供情感价值较低。P3:“机器人终归不知道冷热”。

2.5.2.3 感知符号价值

感知符号价值是指中老年人看到或使用老年照护机器人时,对机器人能够提供自身符号意义的效能评价。中老年人能通过机器人象征意义满足自我完善的需要。P21:“我不像别的老年人一样,我很喜欢接触这些新东西(机器人)”。而当老年人将使用机器人视作对自身价值的剥夺时,就会感知机器人导致符号价值降低,进而排斥机器人。P22:“都靠机器人,人就没价值了”。

2.6 结果:基于价值判断形成的不同接纳态度

基于对于机器人的期望价值和感知价值的比较判断,中老年人会形成不同的接纳态度,包括积极、观望、认可和排斥4种态度。

2.6.1 高期望价值⁃高感知价值:积极态度

当老年人对于机器人存在较高的期望,且感知机器人的价值可以满足他们的期望,老年人对于机器人就会产生积极接纳态度。P10:“用机器人不是挺好的嘛”。

2.6.2 高期望价值⁃低感知价值:观望态度

当中老年人认为机器人的绩效水平尚未达到自身期望,认为老年照护机器人进入养老生活适宜的时机尚在未来。P15:“拿我当试验品肯定不可以,如果普及了,大家都在用,我为什么不用”。

2.6.3 低期望价值⁃高感知价值:认可态度

若中老年人对自身的养老生活满足,使用老年照护机器人的动力不足。P4:“有一部分人客观上面不缺”。他们会倾向转而考虑机器人对于他人和社会的价值。P5:“我邻居可以用,他挺孤独的”。

2.6.4 低期望价值⁃低感知价值:排斥态度

中老年人有自己习惯和期望的养老生活轨迹,对于部分中老年人来说,机器人技术并不是一种支持,而是将其视作侵扰生活的技术异物。P22:“智能设备,感觉介入就打乱自己的生活了,没什么意义”。

2.7 偶发事件:社区中老年人在老年照护机器人使用中的弱势身份

中老年人构建了自我在老年照护机器人使用中的弱势身份,表现为技术焦虑高和给自己贴上弱势群体的标签。中老年人认为自己是在科技的浪潮中被抛弃的一代。P7:“机器人感觉适应不了,我们已经被社会淘汰的一种人了”。究其原因,可能是既往的智能技术体验带来的挫败感。P28:“弄这些机器人技术东西的时候感觉自己老了,很失败”。智慧养老服务生态的运转机制,与中老年人在传统生活经验中形成的固有认识相异,由此中老年人将自身角色定位为弱势群体,担忧自身权益无法得到保障。P21:“我们都不懂这些,就是弱势群体,人家想咋骗你就咋骗你”。此时即使感知到老年照护机器人的价值,也会对机器人采取保守主义的谨慎消极态度。P29:“机器人肯定是好东西,但我们老年人用不好的”。

2.8 协变量:融入路径

适宜的融入路径能促进中老年人对老年照护机器人的价值感知和接纳态度,包括技术反哺、同辈学习和政府激励。这代表中老年人对机器人以适宜路径融入养老生活,在使用过程中获得多元支持的期望。子代的代际反哺是中老年人与机器人交互发生最常见的路径。P17:“要不是小孩带回来,我自己想不到的”。同辈学习是指中老年人中有一部分人率先作为创新者,成为同辈的学习榜样。P18:“我们一起的小姐妹那里有得玩(机器人)”。政府激励也是中老年人信任国家的体现,当新技术进入养老生活时,他们高度期望由国家机器的力量进行引领。P13:“国家肯定会做好准备的,只要能帮助解决老龄化困扰,国家会联合社会各部门一起想办法”。

2.9 偶发事件:机器人因素

机器人因素会影响中老年人对老年照护机器人的价值感知和接纳态度,包括技术成熟度、机器人成本及其外观形象。技术成熟度是指中老年人担忧现有技术难以支持养老需要。P1:“养老这个东西,他是要心理沟通的,机器人目前来说还不行”。机器人的价格成本同样会成为制约中老年人接纳机器人的要素。P10:“这个会很贵吧”。而机器人的可爱外观则可以降低中老年人的抵触情绪,突破自我构建的弱势身份,尝试与机器人交互。P9:“不要弄很吓人的,可爱的可以”。

3" 讨论

3.1 基于价值感知的老年照护机器人接纳态度理论框架阐释

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提炼出基于价值感知的老年照护机器人接纳态度理论框架,结果显示,社区中老年人对于老年照护机器人的价值感知的概念内涵可以分为期望价值和感知价值2个部分。与相对成熟化的商业化服务机器人研究多重视使用后的价值感知和用户体验不同[5],本研究提示期望价值和感知价值共同形成中老年人对老年照护机器人的接纳度,Rajagopa[11]研究同样提示了对产品价值的判断可从期望和感知价值的比较进行考虑。期望价值和感知价值概念各自包含功能价值、情感价值和符号价值3个维度。与既往感知价值研究中功能价值侧重产品质量,情感价值侧重激发愉悦感有所差异[5]。老年照护机器人具备健康照护属性,中老年人关注的功能价值源自养老生活中的健康安全需求和生活质量需求[12];情感价值是老年人对于关系需求的具现化的体现[13];毕生发展观则为成年晚期依旧具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提供了理论解释,提示符号价值也是中老年人在人机互动中需要注重的一环[14]。

本研究结果也显示:社区中老年人处于养老照护资源不足的困境和技术化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当养老需要激发时,如果外部环境不足以提供充足养老支持,会激发老年人对养老方式的思考,包含机器人技术在内的智慧养老服务成为潜在养老选择[15]。中老年人养老观念转变进一步为此提供了内生动机。该结果提示,我国文化背景下的中老年人对老年照护机器人产生感知价值的生成机制具有其特殊性,中老年人生活在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年代,在青少年时期接受典型的传统养老观念的教育,但成长伴随着人口结构转变和政策变化[15],以子代赡养为核心的家庭养老模式根基受到了冲击,二者共同为老年人接受包括机器人在内的智慧养老服务提供了观念基础。护理人员在推行和实施包括机器人在内的智慧养老服务时,应关注我国文化背景下老年人基于固守观念和期待减轻子女负担间的态度博弈。

3.2 促进老年照护机器人融入社区中老年人生活的策略

3.2.1 建立社区中老年人技术使用的心理优势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人机交互中,社区中老年人感知自身弱势身份,从而面对机器人采取谨慎的保守态度。这可能是源于养老模式的转变和科技转型的冲击,迫使其重构在数字时代下的自身定位[16],数字素养不足放大了他们对技术环境的失控感[9]。社会情绪调节理论提示老年人在行动中优先追求情绪体验[17],因此护理人员在交互过程中需要了解老年人感知和使用中的心理体验,给予老年人充分的决策权和尊重感,引导帮助中老年人构建心理优势和自身的控制者地位。

3.2.2 提供符合中老年人期望的老年照护机器人设计

研究显示,机器人的外观、成本和技术匹配度等因素共同影响了老年人对于机器人的价值感知[18]。既往研究同样发现,机器人因素会改变中老年人对机器人信任和技术焦虑[19⁃20],影响到他们对于人机交互的意愿。因此,老年照护机器人生产者应提供符合中老年人期望的机器人功能设计。护理学者可以在未来研究中进一步探索在照护领域最优的老年照护机器人设计、应用和管理方案,强化中老年人的信任,削弱老年人的技术焦虑,促进中老年人的人机互动参与意愿。

3.2.3 多元主体共同构建支持体系鼓励使用机器人

社区中老年人存在3条老年照护机器人融入其生活的路径,这同样可以被认为是他们所期望的外部环境支持,包括代际支持、同伴支持和政策支持。子代利用数字反哺的路径[21]和同辈推荐是中老年人接受技术的常见路径[22]。此外,国内的中老年人天然存在体制性信任。这是因为中老年人是经历社会高速发展的一代,本能将个人命运和祖国命运相联系[23]。因此,建议国家把握宏观调控时机,完善相关的法规界定,为机器人大规模对社区居民养老生活提供可靠的路径,并依托社区平台打造技术支持和中老年人的机器人技术交流场合,以加强中老年人的同伴技术支持网络。护理人员也应正确认识机器人在养老照护中的辅助者地位,发挥共情作用,提高智能技术知识水平,共同打造适合支持老年人使用老年照护机器人的物理和社会环境。

4" 小结

本研究以社区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通过扎根理论构建基于价值感知的老年照护机器人接纳态度理论框架,为机器人感知价值和态度研究拓宽了视角,对引导机器人融入老年生活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7):13-29.

[2]" CINGOLANI M,SCENDONI R,FEDELI P,et al.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digital medicine for integrated home care services in Italy:opportunities and limits[J].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2022,10:1095001.

[3]" QuestMobile.银发人群洞察报告[EB/OL].(2020-07-13)[2023-12-03].https://www.questmobile.com.cn/research/report-new/16.

[4]" TENG R,DING Y C,SEE K C.Use of robots in critical care:systematic review[J].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2022,24(5):e33380.

[5]" LIN I Y,MATTILA A S.The value of service robots from the hotel guest's perspective:a mixed-method approa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21,94:102876.

[6]" UMBRELLO S,CAPASSO M,BALISTRERI M,et al.Value sensitive design to achieve the UN SDGs with AI:a case of elderly care robots[J].Minds and Machines,2021,31(3):395-419.

[7]" BERRIDGE C,ZHOU Y J,ROBILLARD J M,et al.Companion robots to mitigate loneliness among older adults:perceptions of benefit and possible deception[J].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23,14:1106633.

[8]" 何秋,何瑛,李贵妃,等.社区老年人对陪护机器人使用意愿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报,2022,29(19):6-10.

[9]" 李怡萱.融入与阻抗:“数字移民”的数字化生存适应性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22.

[10]" GLASER B G,STRAUSS A.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J].Nursing Research,1963,32(2).DOI:10.1097100006199-196807000-00014.

[11]" RAJAGOPA L.Measuring customer value gaps:an empirical study in Mexican retail market[J].Econometrics,2006,11(1):19-40.

[12]" ELSA D,OLIVIA R L W,JEAN W,et al.Malnutrition in older adults[J].The Lancet,2023,69(2):445-451.

[13]" BRADWELL H L,EDWARDS K J,WINNINGTON R,et al.Companion robots for older people:importance of user-centred design demonstrated through observations and focus groups comparing preferences of older people and roboticists in South West England[J].BMJ Open,2019,9(9):e032468.

[14]" DU TOIT M K.A life-span development orientation.the relevance of chronological age in life-spa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a theoretical observation[J].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992,22(1):21-26.

[15]" BENDIG D,SCHULZ C,THEIS L,et al.Digital orien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 time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23,188:122272.

[16]" 丁金宏,张伟佳,毛仁俊,等.人口年龄结构演化轨迹与转变模式:国际比较与中国特色[J].人口研究,2023,47(1):23-42.

[17]" BARDACH S H,RHODUS E K,PARSONS K,et al.Older adults' adaptations to the call for social distancing and use of technology:insights from 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 and lived experiences[J].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2021,40(8):814-817.

[18]" CRISÓSTOMO L,FERREIRA N F,FILIPE V.Robotics services at home suppor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Robotic Systems,2020,17(4):11.

[19]" VAN PINXTEREN M M E,WETZELS R W H,RÜGER J,et al.Trust in humanoid robots:implications for services marketing[J].Journal of Services Marketing,2019,33(4):507-518.

[20]" KATZ J E,HALPERN D.Attitudes towards robots suitability for various jobs as affected robot appearance[J].Behaviour amp;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4,33(9):941-953.

[21]" REN P X,KLAUSEN S H.Smartphone use,intergenerational support and older adults' wellbeing[J].Current Psychology,2024,43(1):407-424.

[22]" DEN HAAN M,BRANKAERT R,KENNING G,et al.Creating a social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and by older adults in the use and adoption of smartphone technology to age in place[J].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2021,9:568822.

[23]" 许纪霖.现代中国的家国天下与自我认同[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7(5):46-53.

(收稿日期:2024-01-31;修回日期:2024-11-16)

(本文编辑 曹妍)

猜你喜欢

智慧养老质性研究居家养老
关于高职学生自我规划与管理能力的质性研究
试析金华市社区养老问题
山西省临猗县角杯乡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互联网+”时代养老政策探究
大学生网上订餐意愿的定性研究
乌镇“智慧养老”引习近平关注
沙盘游戏疗法提升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质性研究
智慧养老的信息服务终端设计研究的必要性
开启“智慧养老”新模式
护理教师对情景模拟教学培训评价的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