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思政教育融入高校英美文学课程的路径探析

2025-02-07陈栩陈睿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5年2期
关键词:英美文学课程建设思政教育

[摘" 要]本文立足“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分析了目前思政教育与英美文学课程融合的必要性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从思政联动机制创建、英美文学课程思政体系构建、教师思政意识提升和教学方式优化四个板块阐明了英美文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路径和方向,以期助推外语课程思政提质增效。

[关键词]思政教育" 英美文学" 立德树人" 课程建设

引" 言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为思政教育与英美文学课程的有机融合提供了理论依托,指明了改革方向。

思政教育融入高校英美文学课程的必要性

高校作为孕育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未来栋梁的关键阵地,不仅应为学生供给专业且系统的知识学习平台,更需在思想意识及价值观念层面对学生进行精准的塑造与正确的引导。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与影响力不言而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思政课范畴,还应深入发掘各类课程中潜藏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英美文学是高校英语专业学生高级年级阶段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精湛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和高阶学术批判性思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从英美文学的历史脉络演变、重要文学流派的迭代、经典作家作品解析等角度组织课程学习,根据教学需要还会辅之以相应的文学术语和文艺理论,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将思政教育融入英美文学课程,不仅能深化学生对文学经典中思想精髓的领悟与研习,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人文情怀,还能够通过拓宽学生的想象疆域,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进一步启迪学生对创新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的思考。

文学经典蕴含的思政元素在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学经典作品作为思政教育的载体,能够确保思政元素入脑、入心、入行。高校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需担当起引导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积极人生观和正确价值观的重任,着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英美文学课程对高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要深入剖析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并结合作品中所挖掘出的思政元素,巧妙地将二者融入课堂教学实践当中。

在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深入探讨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如深切的人文关怀、厚重的社会责任等,不仅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动师生之间开展更为深入且富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而且能够促进经典作品的广泛传播与共享,拓宽文化的边界。同时,传统的英美文学课程往往侧重于文学作品的鉴赏与阐释,而思政元素的融入则为课程内容增添了更为丰富的维度,使之变得更加多元化和立体化,这不仅丰富了师生合作的内容与形式,还显著增强了师生的集体归属感和成就感,为构建更加紧密和谐的学习共同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校应积极作为,大力推进思政教育与英美文学课程的深度融合,从而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深厚人文情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思政教育融入英美文学课程的现实局限

英美文学作品体裁多样,主题丰富,是英语专业开展思政育人的主阵地。虽然高校英语专业在推进思政改革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了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但由于英美文学课程涵盖的作家作品数量大、篇幅长且语言难点多,导致思政元素的渗透力度不够,英美文学课程思政面临很大挑战。

1.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思政联动机制不健全

不少高校教务及科研部门的管理者认为,课程思政理应由各教学单位负责开展,教务部门未能对思政教育融入英美文学课程的具体路径进行有效监督和指导,也没有针对英美文学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出台可行的评价细则。同样,科研部门对英美文学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亦有待提高,不少高校对课程思政研究缺乏配套的制度激励和经费支持,未能有效激发一线教师思政育人的积极性。这种分散化和割裂化的认知模式使得专业学习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了英语专业思政育人的实际效果。如何打破部门壁垒和学科边界,实现校内思政教育资源的有效贯通,从而为英美文学课程思政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成为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2.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亟待创新

从课程大纲来看,不少英美文学教师仍习惯于按照文学史的线性时间顺序设计教案,这样做固然能观照到经典作家作品,但也遮蔽了不同国别、不同时代的作品之间的关联度和互文性,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从授课内容来看,英美文学课程涉及为数众多的文学流派、作家作品和批评术语,教师忙于专业知识的讲解,对于如何统摄思政元素疏于理性思考,导致课程思政出现“硬融入”和“表面化”的现象。目前不同高校的英美文学课程思政的质量不一,同质化严重,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之不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浮躁情绪和功利心态,他们或将作品视作娱乐消遣的对象,或将其视作升学深造的应试材料,未能意识到经典文本对人生价值观的引领和滋养。

3.英美文学专任教师思政意识不强

办好思政教育,就要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的聪明才智。理论上讲,英美文学专任教师通过讲授西方文学经典,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然而,从现实层面来看,不少精于“授业 ”和“解惑”的教师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应由思政教师负责,英美文学课程只需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这种片面认知的直接表现就是教师利用思政要素“传道”的意识相对淡薄,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比较突出。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除了政治站位不高、对教师角色认知不足等主观因素,还包括教师必须面对的教学课时量繁重、作品遴选不当、学生阅读内驱力不足等客观因素。

4.英美文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相对单一

道不虚谈,学求实效。英美文学课程思政要取得实质性效果,离不开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总体看来,现有的文学教学法相对单一,虽然已有思政元素摄入文学作品,但二者的融合尚停留在浅表层面,难以赢得学生的认同。比如,在阐释经典段落时,教师习惯于让学生分析文本的字面含义,未能巧妙利用生活化叙事拓展学生的文本细读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如果英美文学课程缺乏应有的现实观照和国际视野,缺乏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那么经典文本所蕴含的育人力量则难以被激活,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分裂必然无法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思政育人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思政教育融入英美文学课程的具体路径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为了贯彻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不断提升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深化英美文学课程的思政教学实践。

1.以校内资源为基础,创建英美文学思政教学的联动机制

英美文学课程思政是开展美育和德育的主渠道,二者的水乳交融需要学校、院系和教研团队三级协同联动。首先,高校可以从科研和教学两个层面进行制度设计。一方面,科研部门应设置思政教学专项课题,鼓励一线教师立足课堂,积极开展外国文学相关的思政教学研究,以科研反哺教学。另一方面,教务部门要大力开展“课程思政大练兵”活动,通过以赛促教,推出包括英美文学课程思政在内的“教学标兵”“教学骨干”和“课程育人先进集体”,实现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其次,院系要着力推出一批英美文学思政“金课”,如“英国文学选读”“美国文学选读”“英语文学概论”“英语短篇小说选读”等核心课程,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真正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再者,组建英美文学课程教研团队,鼓励教师就文学作品潜藏的思政内容凝练特色、精雕细琢、提升突破,通过集中备课、集中研讨、集中培训、集中展示等活动,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改进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2.以思政主题为核心,构建英美文学课程思政体系

以英美文学教材为依托,以思政主题为参照,建立贯通衔接、螺旋上升的英美文学课程思政体系。第一,从个体英雄的故事入手,引导学生在经典阅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英美文学作品中历来有书写个人英雄主义的传统。英雄不仅涵盖神话人物,而且还包括那些在特殊环境下践行使命的普通人。英国文学中的《贝奥武夫》《罗宾汉》《裘力斯·恺撒》《鲁滨孙漂流记》,以及美国文学中的《圣兰多山谷》《太阳照常升起》《红色英勇勋章》等作品刻画了不同类型的英雄形象,这就要求学生进行辩证研读和批判接受,领悟英雄主义的核心本质,并与中国的民族英雄建立移情式关联,通过榜样和典型的激励作用,进一步燃起大学生的成才梦,启迪他们将个人的奋斗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统一起来。第二,从社群关系着眼,鼓励学生在经典阅读中树立尊重他者的伦理意识。基于外语学科女生居多的学情,教师可以遴选女性主义经典文本作为阅读对象。比如,无论从《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到《简·爱》中的“疯女人”梅森,抑或《宠儿》中的黑人母亲到《觉醒》中的白人家庭主妇,学生可以看到曲折生动的戏剧冲突,舒缓动人的情感故事以及底层女性无从发声的生存困境,这些作品都致力于实现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所期许的强调平等、尊重差异的性别伦理。学生在阅读中将意识到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互补、和谐、平衡的两性关系。除了关注女性群体,教师还应该从更宏大的视角引导学生聚焦英美文学中的族裔关系。比如,《紫色》《土生子》《看不见的人》《最蓝的眼睛》等非裔文学作品聚焦剑拔弩张的种族关系给黑人带来的身份危机与心理创伤。通过阅读这些名篇佳作,学生会对种族暴力有深刻的认识,从而坚定维护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团结之路。第三,以国族叙事为契机,鼓励学生在经典阅读中心系国家,筑牢当代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诗书继世长,家国一体情。心系家国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高尚情操,思政进课堂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国家身份建构。英国史诗《贝奥武夫》通过追溯盎格鲁-撒克逊祖先的英雄事迹,激发了英国人对于民族身份的想象,以及对不列颠民族共同体的向心式认同。而《黑暗的心》《吉姆爷》等作品再现了海外贸易在英帝国崛起以及不列颠民族精神孕育过程中的先锋作用。在美国文学中,《拓荒者》《草原》《探路者》《我们中的一员》等作品展现了西部风景叙事对于美利坚民族地理的想象和民族身份的建构。通过对英美文学中国族叙事要素的提炼,引导学生关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从而强化学生的国家认同。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英美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书写。比如,英国华裔作家毛翔青的小说聚焦华裔移民在英国艰苦创业的心路历程,其独特的现实主义笔法有力揭露了西方社会对中国人的偏见。在汤亭亭、谭恩美、赵健秀、拉金等美国华裔作家笔下,读者既可以看到中国的历史典故与传说,也能明显感受到华裔作家对中国的认知还存在偏差,这就提醒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坚守中国立场,客观公正地传递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3.以教师的思政意识为抓手,提升英美文学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英美文学课程思政,关键在教师。全面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可以从内外两个维度用力。一方面,教师应该向内发力,厚植政治情怀。具体而言,英美文学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一是充分利用外语优势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典,在讲授西方文学作品时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人物形象和审美主题。二是爱生如子,在经典共享中给学生以人生启迪和精神力量。三是将英美文学课程思政与时事政治以及学生成长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文学名著的现实意义。四是要有中国立场和跨文化意识,在讲授文学经典的过程中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启发学生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中外文学和文化交流。五是要严格自律,这意味着教师“打铁还需自身硬”,以拿来主义的态度接受西方文学与文化,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蚀。六是秉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念,以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政治涵养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向外借力,活跃教学思维。在“三全育人”理念的引导下,英美文学课程教师应破除学科专业壁垒,结合单元教学内容,与思政课教师建立“手拉手”备课的长效机制。通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双向融合,厘清难点、重点和痛点,进一步提升英美文学课程思政教育的精准性、融合性和有效性。

4.以多模态课堂为依靠,优化英美文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

教师要利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和网上网下的思政教学资源,做好校内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耦合衔接。首先,校内小课堂是英美文学课程思政的基础。要以思政教育为契机,科学把握本科阶段英美文学各门课程之间的辩证关系:“英美文学史”旨在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呈现文学思潮演变的内在规律,引导学生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文学导论”偏重对文学基本知识的讲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因素;“英语短篇小说选读”和“英语诗歌鉴赏”重在解析不同体裁的经典文本,让学生沉浸书香,领悟外国文学中的真善美。教师要学会运用辩证法,善于“弹钢琴”,处理好经典与非经典、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在综合权衡中遴选具有艺术感染力、思想感召力和实践引领力的文本,充分发挥英美文学小课堂的基础性作用。其次,社会大课堂是英美文学课程的延伸。新时代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思政的根本目的是让青年学子由文学书转向国情书,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肯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这就要求学生将经典阅读与现实生活深度链接,因此英美文学课程思政必须从“学校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坚持知识传授与能力提升相统一。一方面,要统筹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构建校外社会大课堂。高校应积极组织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例如通过参观文学馆、红色教育基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夯实立德树人根基。另一方面,要激发师生的能动性,建立校内社会大课堂。例如,师生可将各种时事热点引入对文学作品的讨论中,凸显经典文本的真实感、现场感和生活感,拉近学生与文学的情感距离;还可以因地制宜地举行读书会、创意写作大赛、作品改编等课外活动,发挥思政教育的溢出效应。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学生可全方位审视英美文学的意识形态功能,在文本细读中锤炼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力,不断深化中国立场和世界眼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结" 语

本文探讨了新时代思政教育融入高校英美文学课程的必要性与现实局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具体路径。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驱动国家前行与民族复兴的核心力量,英美文学课程改革也迎来了历史性的契机与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英美文学经典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与丰富的文化价值与思政教育十分契合。对于思政教育融入英美文学课程,高校应明确教育目标,强化思政引领,构建良好平台,完善评价体系,促进深度融合;教师应深入挖掘思政精髓,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持续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推进思政育人,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王晨,张玉喜.探索新时代高校“三个思政课堂”协同建设科学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3(7):29-32.

[3]唐景莉.办好立德树人关键在课程——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访谈[J].中国高等教育,2022(6):16-18.

猜你喜欢

英美文学课程建设思政教育
浅析学习英美文学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效率影响因素及对策探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