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电磁场课程思政教育融合研究
2025-02-07张建威赵丹张嘉伟王倩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仿真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电磁场作为电气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其理论与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思政教育有效融入电磁场课程教学中,通过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实现课程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虚拟仿真" 课程思政" 电磁场
引" 言
电磁场理论是电气类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它不仅涉及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因此,如何在电磁场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随着虚拟仿真技术的不断进步,电磁场教学得以突破传统实验条件的限制,构建高度逼真的虚拟实验环境。同时,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也为课程思政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使得教师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技术实践相结合,通过模拟实际工程问题和社会应用场景,引导学生在解决技术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吸收和思考相关的社会问题。学生在专业技能提升的同时,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也随之而增强。
电磁场课程现状分析
随着新工科建设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新工科理念的核心在于推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力求培育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挑战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电磁场作为电气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改革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与新工科理念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电磁场理论课程不仅全面覆盖了电磁学的基本原理,而且深入探讨了电磁波在复杂环境中的传播特性以及电磁兼容性等关键技术和应用,这些都是新工科背景下电气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在电力系统、智能电网等领域的创新探索和技术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课程中涉及的数学推导和物理概念较为抽象和复杂,理论与实践结合得不够紧密,学生难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工程实践问题联系起来。
虚拟仿真技术以其互动性强和实验成本低的优势,为电磁场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模拟电磁场的分布、传播等现象,这种直观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将电磁场理论应用到国家重大工程、国防建设等实际场景中,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刻理解电磁场技术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价值。
在新工科背景下,电磁场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更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探索。因此,电磁场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当充分利用新工科提供的机遇,通过引入虚拟仿真技术,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提升教学效果;同时融入思政教育,通过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虚拟仿真技术在电磁场课程中的应用
1.电磁场现象的直观展示
近年来,虚拟仿真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学习体验。在电磁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将抽象的电磁场理论转化为直观的三维图像,让学生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电磁场的性质和行为,使复杂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易懂,有效提升了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对于电磁场的分布,虚拟仿真技术能够提供三维的电磁场分布图。学生可以通过旋转、缩放等操作,从不同角度分析电磁场的分布情况,理解电场线、磁力线的分布规律。例如在讲解高斯定理时,通过仿真获得电荷分布产生的电场线,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高斯定理的物理含义。
2.虚拟实验与设计
由于虚拟仿真技术支持安全、低成本的实验操作,因此学生能够在不受物理条件限制的环境中自由探索和实践。通过即时反馈和交互式分析功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深入分析和理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创新能力。利用这一技术模拟复杂的电磁现象和实验操作,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例如在电磁波传播的教学中,虚拟仿真技术可以用来模拟不同频率和波形的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过程。学生通过仿真技术观察到电磁波在自由空间中的传播路径、反射和折射现象,以及在遇到不同介质时的变化,这种直观的展示有助于学生理解电磁波的基本特性,如波长、频率、速度等。
3.思政教育的融入
虚拟仿真技术为课程思政教育的融合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引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实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虚拟仿真技术不仅能够提升电磁场课程的教学质量,还能够为思政教育提供新的载体。在虚拟仿真环境中,教师可以设计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情境,如在电力传输系统,电磁场虚拟仿真技术可以用于设计更高效、更安全的输电线路和设备;而在航天领域,电磁场虚拟仿真对于设计空间站的电磁保护系统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让学生在参与仿真实验的同时,感受国家科技实力的强大,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综上所述,虚拟仿真技术在电磁场课程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体验,还能够为思政教育的融入提供新的途径,是新工科背景下电磁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电磁场课程思政教育的融合策略
1.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的结合
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电磁场课程改革的核心,应注重挖掘与思政教育相关的知识点,将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入课程体系中,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讲解电磁场的基本理论时,教师应结合国家在电力、导航、国防等领域的战略需求,强调电磁场技术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的应用,如特高压输电技术、“天眼”射电望远镜和“北斗”导航系统等,让学生认识到电磁场技术对国家科技进步和国防安全的重要性;引入中国电磁场学科发展的历史,讲述中国科学家在电磁场领域的贡献,如张克潜、马伟明等,通过他们的科研故事让学生了解一代代科学家为国家科技进步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
此外,还可以结合当前科技热点,定期邀请从事电磁场领域研究的学者,分析国内外电磁场技术在能源、医疗、通信等领域的应用案例,如磁悬浮列车、B超等,让学生了解电磁场技术是如何推动社会进步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通过讨论目前国内外在电磁场领域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竞争意识,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发展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在课程教授过程中不仅讲解专业知识,还融合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精神,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通过实施上述策略,不仅向学生传授了电磁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前沿应用技术,确保了学生在专业领域的能力培养,还通过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电磁场技术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角色,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以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身份积极贡献力量,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2.教学方法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教学方法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实现电磁场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的关键环节。电磁场课程不仅能够向学生提供扎实的专业知识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使他们成为具备全面素质的新时代工程技术人才。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电磁场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虚拟仿真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电磁场技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主题可以与国家战略需求相结合,如特高压输电线路的设计,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模拟在特定环境下的输电线路中电磁波的传播。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通过实践提升专业技能,还能够体会到为国家和社会解决问题的成就感。组织学生围绕一个具体的电磁场应用问题开展团队合作,有助于学生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分析国内外电磁场技术在通信、国防、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成功案例,组织学生就电磁场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相结合。案例可以包含中国在相关领域的自主创新和突破,如航母的电磁弹射系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创新意识。此外,还可以就技术发展与环境保护开展讨论,如电磁波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加深学生对科技伦理和社会责任的理解。
3.评价体系与思政教育的结合
评价体系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够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能够引导和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在电磁场课程的评价体系中,除了考核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外,还应将学生的思政素质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建立多元化评价指标。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而不是仅仅关注最终的考试成绩。在评价机制中,引入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程项目和小组讨论等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参与度、贡献度以及对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和程度。采用日志和学习报告等形式,鼓励学生记录和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以及在思政教育方面的收获和成长。
通过设计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课程作业、项目报告等,如要求学生分析电磁场技术在某一国家重大工程中的应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来评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能力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在虚拟仿真实验中的表现进行评价,特别是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展现出的创新思维、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鼓励学生将课程学习成果和思政教育体会进行展示和交流,评价他们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思政素质。在成果展示时,应特别关注学生如何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相结合,以及对电磁场技术促进社会发展的认识。
电磁场课程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重视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这种全面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典型案例
为了深入探讨虚拟仿真技术在电磁场课程思政教育融合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选取了电磁场理论课程中的三个案例进行分析。每个案例均采用了虚拟仿真技术,并结合思政教育内容。
1.传输线在国家电网现代化中的应用与挑战
案例旨在使学生深入理解传输线的基本理论,掌握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实际应用,并引导学生了解电力系统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研究基于CST(三维电磁场仿真软件)构建了一个高压输电线路,在这个模型中,学生可以模拟不同条件下的电能传输过程,包括不同电压等级、不同负载条件和不同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对传输线性能的影响。在虚拟仿真实验中,引导学生关注传输线技术在国家电网现代化中的作用,如提高电能传输效率、实现远距离输电等。同时,通过讨论传输线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绿色能源发展中的重要性,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
将学生分组,每组负责设计一个高压输电线路的优化方案。方案需要考虑如何提高输电效率、减少线损和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在设计的过程中,学生要结合电磁场理论、传输线特性以及国家电网的实际需求。每个小组完成设计方案后,要在班级进行展示和讲解,展示内容包括方案设计思路、仿真结果以及对国家电网现代化的贡献。教师和学生须对每个方案进行评价和讨论,提出改进建议。
通过虚拟仿真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案例,学生不仅掌握了传输线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能,而且还增强了对电力系统影响国家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责任感。此外,该案例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电力工程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为将来投身于国家电网建设和现代化事业做好准备。
2.变压器的设计与优化
变压器作为电力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电气设备,其设计和性能直接影响电力传输的效率和安全。案例聚焦于电磁场在变压器设计中的应用,通过仿真分析来优化变压器的性能,同时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学生将使用ANSYS Maxwell(电磁场仿真软件)来模拟电磁场在变压器铁芯和线圈中的分布情况。通过调整设计参数(线圈匝数、铁芯材料等),学生需要分析并优化变压器的性能,如降低损耗、提高效率等。在案例分析和项目讨论时,引导学生思考变压器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推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学生分组进行团队项目,每组负责设计一个特定应用场景下的变压器,并进行仿真分析。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考虑成本、效率、环境影响等多方面因素,以培养综合思考能力。应鼓励学生在设计变压器时考虑环保材料的使用和节能技术的应用,通过对比传统设计和环保设计的差异,让学生认识到作为一名工程师,应当积极推动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每个团队展示他们的仿真结果和设计优化方案,并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思考在项目中学到的思政知识和工程专业技能,以及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于未来的职业生涯。
通过将电磁场理论应用于变压器设计仿真,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实践技能的掌握,而且通过融入课程思政,强化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环保意识,培养了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成为具备全面素质的新时代工程技术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了个人发展与服务国家战略之间的关系。
3.微波炉中的电磁场分布与安全性分析
案例旨在使学生深入理解微波炉工作原理中的电磁场理论,掌握电磁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引导学生认识到电磁场技术在提高生活质量和保障公共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多物理场仿真软件)创建一个微波炉的三维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学生可以模拟微波炉在工作时产生的电磁场分布,观察电磁场在炉腔内的变化,以及食物加热过程中电磁场的作用。在虚拟仿真实验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微波炉技术如何提高家庭生活的便利性,同时讨论电磁场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以及如何科学使用微波炉以确保安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学习了专业知识,还增强了对科技伦理和社会责任的认识。
学生被分为小组,每组负责分析微波炉在不同工作模式下的电磁场分布特点,并提出改进微波炉设计的建议,以减少电磁场对人体的潜在影响。学生需要结合电磁场理论、仿真结果以及国家关于电磁辐射安全的标准和规定。每个小组完成分析和设计改进方案后,要在班级进行展示和讲解,展示内容包括微波炉工作原理、电磁场分布仿真结果、安全性分析以及改进建议。教师和学生对方案进行评价和讨论并提出改进意见。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不仅掌握了微波炉中电磁场的分布规律和加热原理,还增强了对电磁场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电磁场技术对于提高生活质量和保障公共安全的重要性,为将来在电气工程领域的创新实践和技术研发做好准备。
通过以上具体的应用实例,虚拟仿真技术不仅使电磁场现象的展示更加直观和生动,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在这种互动式学习环境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电磁场的基本原理,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和实际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 语
虚拟仿真技术为电磁场课程思政教育的融合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合理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教学质量,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实现了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这种教学模式也可以为其他专业的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参考文献:
[1]寇志伟,李永亭,刘利强,等.新工科背景下“电磁场理论”课程研究与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23,45(6):33-37.
[2]赵衍辉.电磁学课程思政探索[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23,37(6):113-115+120.
[3]任宇辉,周延,张晓刚,等.“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思政教学探讨与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24,10(3):101-104.
[4]司黎明,徐浩阳,薛正辉,等.基于CST的涡旋电磁波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案例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3,40(6):199-202+221.
[5]曹文权,刘杨,祝杨坤.MATLAB软件在电磁类课程典型天线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3(17):35-3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