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之中“蛇”出没(下))
2025-02-07杨世诚

蛇婆子
初次见到蛇婆子这个名字,不少人会联想到像蛇一样阴险毒辣的巫婆。不过,蛇婆子与巫婆无关,而是隶属梧桐科蛇婆子属的植物。
蛇婆子属的多数植物生长于热带美洲,我国只有一种,分布在台湾、福建、广东等地。蛇婆子喜生于山野间向阳草坡、田间地头等耐旱和耐瘠薄的土壤中,适应性强,早在1861年就在香港被报告发现。
从外观看,蛇婆子稀半直立,或为匍匐状灌木,如蛇匍匐于地,长达1米,多分枝,小枝密被短柔毛。叶卵形或长椭圆状卵形,顶端钝,基部圆形或浅心形,边缘有小齿,两面均密被短柔毛。聚伞花序腋生,头状;花瓣5片,淡黄色,匙形,顶端截形,比萼略长。蒴果小,二瓣裂,倒卵形,为宿存的萼所包围,内有种子1个。花期在夏秋季。
蛇婆子的根系极为发达,在农业生产中被视为一种让人头疼的杂草,在环保领域则常被当作保土植物。
尽管名字不算好听,蛇婆子却是祛风利湿、清热解毒的良药,其根、茎均可入药,可治疗湿热带下、风湿痹痛、多发性脓肿、湿疹、跌打损伤等。需要注意的是,蛇婆子有一定的毒性,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此外,蛇婆子可用于制造美白化妆品。美白皮肤的关键在于抑制合成黑色素的络氨酸酶,络氨酸酶抑制剂被广泛应用于美白化妆品中。蛇婆子的萃取物中含有阿魏酸,能抑制络氨酸酶,因而对黑色素的产生有抑制作用。

蛇菰
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隐蔽的树林中,生长着一种奇特的寄生植物—蛇菰。
这种植物高3~15厘米,肉质,全株呈淡红色至鲜红色,有时为紫红色,表面有红褐色的颗粒状小疣瘤,大小和外形酷似未开伞的小蘑菇,因而常被误认为菌类。
其实,蛇菰是地地道道的高等植物,隶属被子植物门蛇菰科,一般寄生在阔叶被子植物的各级侧根上,通过根茎的吸器从寄主植物的根中获取营养。其根茎通常分枝,呈不规则的球形或扁球形,长1~3厘米,宽1~2.5厘米,表面粗糙。叶互生,退化成鳞片状,无叶绿素。花小,雌雄异株或同株,花单性,很少两性,密集成一个单性或两性的圆锥状花序,花期在9—12月。果很小,坚果状。
每年夏天,蛇菰开始生长发育,根茎慢慢长成球状并分枝生长,植株颜色也从淡黄色变成鲜红色。到了秋冬季节,包裹着鳞苞片的红色花朵从成熟的球状根茎“破茧而出”,像红色的蘑菇、红熟的水果、红色的玉米……奇异而美丽。
蛇菰之得名,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因其头部乃至整个植株长得像蛇;也有的说是由于它生长在蛇喜欢出没的阴湿林下地带,与蛇为伍。
根据其形态特征和药用价值,蛇菰又有角菌、土苁蓉、文王一支笔等俗名。
蛇菰科约有120种,广布于全世界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约有20种,主要分布于台湾、广东和海南,多生长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谷、山坳,闷热潮湿而富有腐殖土的阔叶林是它们繁衍生息的温床。蛇菰根寄生的习性决定了其植株矮小、生境阴湿,使它处在特殊的生态位,因而数量稀少。
蛇菰的生长方式极具智慧。它们的种子萌发后接触到寄主植物时,根状茎变为吸器,同时分泌化学物质诱使寄主植物的根局部肿大,并刺激寄主植物的根部长出更多的小根系吸收营养,以满足自身和寄主植物的生长需要。此外,蛇菰的根茎也会逐渐膨大成块状。待时机成熟,蛇菰的花茎会从根茎顶端长出,最终开花结果。等种子散布下来后,新的蛇菰植株会从原先密集生长的小根系中长出,所以我们看到的蛇菰往往是多个根茎聚成一团,且与寄主植物的根部融合在一起密不可分。更为特别的是,蛇菰能将寄主植物的维管组织诱导到自己体内,形成复合的维管组织。这种寄生方式可以确保蛇菰更好地从寄主植物获得养分。
研究人员还通过解析杯茎蛇菰和球穗蛇菰的基因组,揭示了蛇菰独特形态和特殊生活方式的背后机制。研究人员发现,蛇菰等全寄生植物在色素代谢、昼夜节律、脱落酸的生物合成等功能上发生了大量的基因丢失,且在信号传导、对刺激的响应、器官发育、初生及次生代谢上表现出多基因家族的强烈收缩,表明全寄生方式可能极大地影响了这些功能。比如,脱落酸合成通路相关基因的丢失可以使寄生植物与寄主保持生理上的同步,更有利于寄生植物存活。不过,蛇菰的花序中出现了脱落酸积累和响应基因的高表达。脱落酸主要参与逆境响应、种子成熟等过程,研究人员猜测,蛇菰可能直接利用了寄主合成的脱落酸,这代表寄生植物与寄主互作的一种全新的形式。
蛇菰还在根茎中高表达了多个与植物激素水杨酸含量降低及信号抑制相关的基因。水杨酸主要在免疫过程发挥作用,研究者推断蛇菰可能通过抑制水杨酸来削弱寄主的抵御。这也是人们首次发现寄生植物与寄主之间会通过水杨酸互相较量。
蛇菰可全草入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用于治疗咳嗽吐血、血崩、痔疮肿痛等。
蛇灭门
在我国南方地区,人们习惯在春季时于房前屋后以及农田周围种植一种叫蛇灭门的植物。据说种了这种植物后,夏天不怕蛇上门,该植物因此得名“蛇灭门”。蛇灭门真的是毒蛇的克星吗?这种做法有无科学依据呢?
蛇灭门,学名望江南,俗称羊角豆、扁决明等,是豆科决明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大部分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其植株直立,高0.8~1.5米,分枝较少。羽状复叶长约20厘米,叶柄上方基部有圆锥形的褐色腺体;小叶膜质,卵形至卵状披针形。数朵花组成伞房状总状花序,花瓣呈卵形,颜色以黄色为主,花蕊中伸出的触须像两根羊角,蛇灭门因此又被称为羊角豆。其果实为荚果,类似于常见的扁豆,但比扁豆更细长,呈镰刀形,成熟后变褐色。花期在4—8月,果期在6—10月。
蛇灭门在开花时会释放一种特殊的气味。这种气味对人畜无害,但能驱逐眼镜蛇等部分毒蛇,加之其花期很长,可以从初夏持续开到深秋,与毒蛇的活跃期一致;因此,南方许多农户会种植蛇灭门防蛇。事实上,蛇灭门只能驱逐一部分蛇。这是因为蛇对气味的敏感程度不同。比如,五步蛇靠颊窝的热成像寻找猎物,对气味的捕捉能力几乎为零;水律蛇靠视觉寻找猎物,对气味也不敏感;眼镜蛇则不同,它通过蛇信子收集空气中的气味,进而分析周围环境,蛇灭门散发出的气味能被眼镜蛇捕捉,并出于本能躲避。所以,种植蛇灭门确实能驱除眼镜蛇等靠蛇信子收集气味的蛇,对其他的蛇则无效。
在我国,蛇灭门始载于明代朱橚编纂的《救荒本草》。我国的古文献中都把蛇灭门视为一种重要的药材。蛇灭门全株有毒,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在抗菌、消炎、抗氧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同时,蛇灭门也具有显著的抗寄生虫和驱虫作用,被用于生态农业。其茎叶可用于治疗毒蛇咬伤。从这个意义说,蛇灭门的确是毒蛇的克星。
蛇灭门也是很好的观赏植物,具有生长速度快、树形优美、花繁叶茂等特点,而且数月花开不败,常被当作园林绿化树种。
白花蛇舌草
白花蛇舌草因其花小白色、叶片细瘦似蛇舌而得名,常被简称为蛇舌草,还有蛇舌癀、蛇针草等别名,且名称来源皆与蛇有关。
作为茜草科耳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白花蛇舌草的植株纤细,高20~50厘米,茎纤弱稍扁,自基部分枝,无毛。叶无柄,条形,对生,叶片线形至线状披针形,革质。花细小,色白如雪,单生或双生于叶腋。蒴果扁球形,成熟时顶部室背开裂;种子棕黄色,细小。花期在7—9月,果期在8—10月。
白花蛇舌草产于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多野生于田边、园地、旷野、路旁,喜温暖潮湿环境,需要充足的阳光。
白花蛇舌草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其味微苦,性寒,入心、肝、脾三经,具有清热、利湿、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疗肺热咳喘、扁桃体炎、尿路感染、毒蛇咬伤等。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白花蛇舌草还具有抗肿瘤的功效。
白花蛇舌草是一种对毒蛇咬伤非常有效的草药,有经验的农民在进山时往往会随身携带白花蛇舌草,以便在被毒蛇意外咬伤时能起到救急之用。由于对多种毒蛇咬伤都有效,人们常常称白花蛇舌草为“蛇总管”。
蛇王藤
在众多的蛇毒解药中,蛇王藤具有神奇的疗效,自古就被人们所称道,以至于很多人称它为蛇王。不仅如此,蛇王藤也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其植株含有多种有机酸和微量元素及胆碱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蛇王藤长什么样呢?
蛇王藤别名两眼蛇、蛇眼藤、双目灵,在广东又称黄豆树,是西番莲科西番莲属草质藤本植物。其蔓藤长达6米,茎圆形或呈压扁状,具棱,且有细纵条纹,被有散生疏柔毛。卷须腋生。叶互生或近对生,膜质,披针形、椭圆形至长椭圆形,先端钝尖或圆形,基部近心形,全缘,上面无毛,光亮,下面具腺点或有时被柔毛。花两性,腋生,花瓣5,长圆形,米白色。浆果卵圆形或近球形,粉绿色;种子多数,灰黄色,扁平,有小窝孔。花期在1—4月,果期在5—8月。
蛇王藤的花极有特点,其副花冠由许多淡紫色的丝状裂片组成,蕊柄伸出,雄蕊粗壮,花药绿豆大小,呈上下层有序排列,具有很强的立体感,侧观如宝塔、似重楼,颇具观赏价值。
蛇王藤全株皆可入药,其味辛、苦,性凉,可用于治疗毒蛇咬伤、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外用可治疮痈。
蛇王藤主要分布在老挝、越南、马来西亚以及我国的海南、广西、广东等地,多生于海拔100~1000米的山谷灌丛中。

蛇根木
除了前文提到的蛇灭门、白花蛇舌草和蛇王藤,民间也常取蛇根木之根治疗蛇虫咬伤。蛇根木的根弯曲扭转,与蛇形似,加之其根可以用于治疗蛇咬伤,故名。
蛇根木为夹竹桃科萝芙木属濒危珍稀灌木,高50至60厘米,除花冠筒内面上部被长柔毛外,全株均无毛。茎为麦秆色,具纵条纹,被稀疏皮孔。叶集生于枝的上部,对生,三叶或四叶轮生,叶形为椭圆状披针形或倒卵形。聚伞花序,花序梗单生,上部多分枝,小苞片披针形。总花梗、花梗、花萼和花冠筒均为红色,花冠高脚碟状,花冠筒圆筒状,中部膨大,裂片白色,卵圆形。雄蕊着生于花冠筒中部。核果双生,红色,近圆球状。花期第一次在2—5月,第二次在6—10月;果期第一次在5—8月,第二次在10月至翌年春季。
蛇根木在我国主要生长于云南耿马、景洪地区的野生山林中,广东、广西及云南的昆明等地也有种植。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亦有蛇根木分布。其模式标本采自印度。
蛇根木一直是印度和马来半岛民间治疗蛇咬、痢疾及某些精神疾病的药物,其叶、茎皮和根均可入药,可退热、健胃。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的古印度文献中,即记载了用蛇根木治疗头痛、头晕等高血压症状及精神疾病。作为最早研究蛇根木药用价值的国家,印度最早发现蛇根木所含利血平和血平定等生物碱可以治疗高血压。我国国内研制的复方降压片、北京降压0号等降压药也是以利血平单体为原料的;不过,由于副作用多,且已有疗效更好的新药上市,利血平已不再是首选的降压药物,但它仍是精神病动物模型的诱导剂。
蛇根木四季常绿,叶片青翠,花朵雅致,小果繁茂,而且每年开花结果两次,花果期较长,是优质的观花、观叶、观果小型盆栽。
蛇倒退
攀缘植物蛇倒退本名杠板归,又名蛇不过、蛇牙草等,全身皆有又密又硬的倒钩刺,一旦蛇爬到植株上,就会被钩住,难免被刮伤,故而就连蛇见到它们都会退避三舍,因此得名蛇倒退、蛇不过等。民间有“身藏杠板归,吓得蛇倒退”的俗语。又因其身上的倒钩刺似毒蛇的毒牙,民间又称之为蛇牙草。
蛇倒退为蓼科蓼属一年生攀缘草本植物。其茎红褐色,多分枝,具纵棱,沿棱生有倒钩刺。叶互生,盾状着生;叶片薄纸质,近三角形,先端尖,基部近心形或截形,上面无毛,下面沿脉疏生钩刺;托叶鞘近圆形,抱茎,绿色;叶柄与叶片近等长,疏生倒钩刺。总状花序呈短穗状,不分枝顶生或腋生。花被淡红色或白色。瘦果球形,褐色,有光泽,包于蓝色多汁的花被内。花期在6—8月,果期在7—10月。

蛇倒退在我国分布广泛,几乎所有省份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常见于马路旁或路边阴湿的沟渠旁,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印度、俄罗斯等国家也有分布。
蛇倒退是一种药食同源的植物,其嫩叶和果实可食,用药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在《唐本草》和《本草纲目拾遗》等古代文献中都有相关药用价值的记载。其性微寒,味酸,具有利水消肿、清热解毒、止咳等功效,多用于治疗肾炎水肿、百日咳、湿疹、疖肿、水火烫伤、毒蛇咬伤等。现代研究发现,蛇倒退中含有黄酮类、蒽醌类萜类、酚羧酸类等化学成分,具有抗病毒、抗氧化、抗炎抑菌、护肝、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蓼科另有与蛇倒退同属不同种的植物刺蓼,其茎上也生有密而硬的倒钩刺,令蛇惧怕,民间俗称“蛇不钻”。
【责任编辑】赵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