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中的“蛇”(下)
2025-02-07李湘涛
蛇是隶属有鳞目蛇亚目的爬行动物,因其高度特化的身体特征十分鲜明而为人们所熟知。蛇的分布十分广泛,几乎遍及世界各地,以热带种类为多。目前,现生蛇目动物约有18科、3400多种,我国有200多种。上一次,我们认识了无脊椎动物和爬行动物里几位名中有“蛇”的朋友,今天让我们再去看看鱼类、鸟类和哺乳动物中那些名中有“蛇”的动物吧。
鱼类中的“蛇”
蛇鳗
在名中有“蛇”的鱼类中,体形最像蛇的是蛇鳗。蛇鳗是一种体形较为特化而种数众多的类群,隶属鳗鲡目蛇鳗科,有55属、260多种,中国有13属、33种,主要有盲蛇鳗属、白吻蛇鳗属、花蛇鳗属、裂鼻蛇鳗属、尖齿蛇鳗属、默蛇鳗属、埃维蛇鳗属、葵蛇鳗属、普蛇鳗属、马鬓蛇鳗属、细蛇鳗属、条纹蛇鳗属等。
由于不同蛇鳗的外形很相似,全都表皮光滑,缺少鳞片、腹鳍和尾鳍等结构,所以一般依据它们胸鳍的有无或发达程度,背鳍起点、鳃孔、肛门、鼻孔和眼等的相对位置,颌的发达程度和颌上是否具须,齿的形状和排列方式,身体的斑纹,以及头部和体侧的侧线孔数目等进行区别。
蛇鳗体长一般小于1米,个别种类可达2.5米。它们体色较单一,通常呈青灰色、银灰色或肉红色,少数种类的体色比较鲜艳,有醒目的斑纹或斑块,蛇鳗的体形酷似海蛇,甚至能模拟海蛇的体色,但身体不具鳞片,而且有独特的尾端,因此与海蛇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蛇鳗身体细长,前端一般呈圆形,仅尾部微侧扁,尾端尖而圆。头部较小,呈钝锥状;吻部尖细而突出;口裂大,后缘到达眼的下方,甚至超过眼的后缘;眼睛很小;前后鼻孔分离且一般相距较远;舌附于口底,不能自由活动;牙齿尖锐,呈锥形或颗粒状;鳃孔侧位或腹位,部分种类没有鳃孔;背鳍与臀鳍不相连,均止于近尾端的稍前方;胸鳍或有或无;通常没有尾鳍,或尾鳍不明显。
蛇鳗广泛分布于各大洋的热带和亚热带大陆架水域,个别种类可进入河口及淡水中。喜欢穴居于泥沙底质的低潮区或近岸处,或潜伏在珊瑚礁前后,伺机捕食猎物及躲避大鱼的掠食。它们是肉食性鱼类,以小型鱼、蟹、虾及其他底栖动物为食。
蛇鳝、蛇鲭、蛇鲻和“蛇鱼”
蛇鳝隶属鳗鲡目海鳝科,和蛇鳗算得上“近亲”。它们的外形和蛇极为相似,约有15种,包括玫唇蛇鳝、单色蛇鳝、黄点蛇鳝、多带蛇鳝、云纹蛇鳝、棕斑蛇鳝等。区分海鳝科与蛇鳗科的主要方法是前者的背鳍起点前于腮孔,而后者的背鳍起点后于腮孔。
鲈形目中也有名中有“蛇”的类群—蛇鲭。蛇鲭的体形不太像蛇,而更像带鱼,延长而侧扁,有细小的鳞;第二背鳍与臀鳍相对称;腹鳍退化,部分种类甚至完全消失;尾鳍呈叉形。蛇鲭科种数较少,全世界有16属、24种,多数种类的体长超过1米,体形最大的是杖蛇鲭,其成鱼体长可达2米。蛇鲭广泛分布于热带至温带200~500米的深水海域,白天在深海中休息,夜间游至表层觅食。它们颌齿强大、性情凶猛、游动敏捷,主要掠食浮游鱼类。

蛇鲻,俗称狗棍、狗母鱼、丁鱼、海乌等,隶属仙女鱼目狗母鱼科蛇鲻属,因其头部似蛇而身体似鲻鱼而得名。蛇鲻属共有14种,我国沿海产有6种,包括长蛇鲻、细蛇鲻、长条蛇鲻、多齿蛇鲻、花斑蛇鲻和鳄蛇鲻。它们大多肉味鲜美,是重要的经济鱼类。蛇鲻为暖水性近海底层鱼类,体长1~30厘米,体形延长,呈圆柱状,体表为银白色或灰色,被圆鳞。常栖息于水深20~100米、底质为泥或泥沙的海区,也常见于珊瑚礁、岩礁和海草床附近,不结成大群,一般不作远距离洄游。它们性情凶猛,游速快,可以轻松地捕捉到其他小型鱼类和甲壳动物。蛇鲻的肉可作中药,具有健脾补肾、缩尿的功效,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遗尿、夜尿多等。
隶属鲤形目鳅科的库勒潘鳅也叫老蛇鱼、蛇仔鱼、苦力泥鳅等。库勒潘鳅原产于泰国、马来西亚、苏门答腊、婆罗洲一带的溪流中。它们身体细长,成鱼体长7~12厘米。体色比泥鳅艳丽,腹面呈粉红色,深褐色条纹纵向贯穿身体,又有黄色细纹将其分开。
库勒潘鳅的头较尖,眼小;被细小鳞;胸鳍和背鳍都很小,臀鳍与尾鳍相连;喜欢躲藏在暗处活动,在水草或岩石缝隙中游进游出。它们性情温和,主要以沉底残渣为食,偶尔捕捉正在蜕皮的虾。
鸟类中的“蛇”
蛇鹈
鸟类中有不少种类因为身体的某一部分和蛇相似而名中有“蛇”,如蛇鹈。它的颈部细长,能像蛇一样灵活转动。
蛇鹈是一种大型水鸟,体长85~90厘米;全身体羽主要为黑色,并有绿色光辉;肩部密布白色的纵条纹,翅膀有一片白色羽区;尾羽长而尖,黑色,布满白色的横纹,并有棕白色的端斑。
蛇鹈多分布于美国东南部和哥伦比亚、巴西、阿根廷和玻利维亚东部一带,栖息于森林边缘的水塘、沼泽等水域中,善于游泳和潜水,主要以鱼类为食。不捕食的时候,它们喜欢张开翅膀站在水面附近的岩石上晒太阳,这样也便于寻找时机,随时向猎物发起攻击。
蛇鹈隶属鹈形目蛇鹈科蛇鹈属,该属还有分布于非洲的红蛇鹈、分布于大洋洲的澳洲蛇鹈和分布于亚洲南部的黑腹蛇鹈。其中,黑腹蛇鹈是一种极为罕见的鸟类,1931年曾在我国南部被观测到,但此后便销声匿迹,直到2021年在云南瑞丽的弄莫湖再次被观测到。

蚁
蚁因颈部形态似蛇而有蛇颈鸟、蛇皮鸟等俗称。它们的颈前及胸部具密集的横纹,看上去很像蛇;受惊扰时,颈部会像蛇一样扭转,故又得名扭脖子鸟。遇到来犯者时,蚁?会一边吐出长长的舌头,一边发出“嘶嘶”的声音,希望通过这些模仿蛇的行为吓走来犯者。
蚁?是啄木鸟科蚁属的小型鸟类,体长16~19厘米,体重35~47克,成鸟上体呈银灰色,密布黑褐色和棕白色的蠹状斑点。与啄木鸟一样的是,蚁的舌头也很长;不同于啄木鸟的是,蚁不啄木取食,而是多在地面觅食,食物以蚂蚁、蚂蚁卵和蛹为主,也吃其他昆虫和甲壳类小动物。蚁的舌头具钩端和黏液,能自如伸缩。寻到蚁穴后,它会将舌头伸入其中,用黏液将蚂蚁黏住,再拽出舌头吃掉黏在其上的蚂蚁。
蚁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常栖息在低山、平原开阔的疏林地带,有时也出现在河谷、田边,但人们常常只闻其声不见其影。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善于利用与树枝颜色相近的羽毛来伪装自己,如同低调的“隐形鸟”一样生活着。

蛇雕
名中有“蛇”的鸟类中有很多以蛇为食的种类,最有代表性的是蛇雕。蛇雕又叫蛇鹰、冠蛇雕、白腹蛇雕、凤头捕蛇雕等,隶属鹰形目鹰科蛇雕属,同属的还有菲律宾蛇雕、苏拉蛇雕、尼科巴蛇雕、山蛇雕、安达曼蛇雕这5种,均分布于亚洲南部、东南部和太平洋岛屿一带。蛇雕多栖息于山地森林及其林缘开阔地带,单独或成对活动,常停歇于高大乔木上或翱翔于空中,既捕食蛇类及其他爬行动物,也捕食小型鸟类和兽类。它们外形威武,体形中等;体色呈暗褐色或灰褐色,具窄的白色羽缘;头顶黑色,具显著的黑色扇形冠羽,其上被白色横斑;尾羽呈黑褐色,站立时,尾羽常左右摆动。
蛇雕之所以能成为捕蛇能手,是因为它的跗跖上覆盖着坚硬的鳞片,这些鳞片就像小盾牌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让其能够抵挡住蛇的毒牙的攻击。另外,宽大的翅膀和丰厚的羽毛能助力阻挡蛇的反扑;短而粗的脚趾能让其牢牢抓住滑溜溜的蛇,使其难以逃脱。吞下蛇后,蛇雕往往要停下来歇一会儿,同时做出一个十分奇怪的动作:朝着太阳的方向不断挺胸和扬头,并用呆滞的目光凝视着前方,就像人在进食时被噎住了一样。蛇雕为什么会做出这种古怪的行为呢?原来,蛇刚被吞下去的时候并没有完全死亡,它会在蛇雕腹中来回扭动,蛇雕不得不抬头挺胸来抑制蛇的扭动,同时扩张气管让自己不陷入窒息。

蛇鹫
与蛇雕行为类似的还有蛇鹫,也叫食蛇鹫,同样因喜欢捕蛇而得名。蛇鹫是鹰形目蛇鹫科的唯一种,大型猛禽,体形似鹤,分布于非洲从塞内加尔、索马里到好望角一带。它的体长为125~150厘米,在猛禽中也算得上大高个儿。蛇鹫眼周为橙红色的裸皮,头后有长长的羽冠,让人不禁想起古代西方那些耳朵后面夹着鹅毛管笔的书记官,因而它也有“秘书鸟”“书记鸟”的别称。蛇鹫的眼睛很大,钩状的喙十分锐利,翅展可超过2米;体羽主要为灰白色,翅膀后部、尾部和腿的上部覆盖着黑色羽毛;羽冠平时如发辫般低垂,受到激怒时则高高竖起;身躯较短,一双大长腿光秃秃的;身后的两枚白色中央尾羽又细又长,其他尾羽则逐渐变短,整体看上去别具一格。
蛇鹫常栖息于开阔的草地上,以小型兽类、鸟类、昆虫,特别是蛇类为食。虽然它们不喜欢飞行,但有时也能凌空翻跟头,一面翻滚,一面把一小撮泥土抛向空中,然后双足落地。蛇鹫之所以做出这一动作,可能是在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以便捕蛇时能及时躲避蛇的反扑。
蛇鹫的腿十分细长,这使得蛇很难缠住它,脚面厚厚的角质鳞片如同一层厚厚的铠甲,让毒蛇的利齿无法穿透。发现蛇后,蛇鹫会慢慢靠近它,然后展开羽冠,在蛇的周围不停地转动、跳跃,寻找进攻机会。蛇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它会不停地与蛇鹫周旋,但蛇鹫总能灵活地避开蛇的正面攻击,及时绕到它的背后。等到蛇精疲力竭准备俯身逃窜时,蛇鹫会发出致命攻击:猛扑过去,用强有力的脚狠击蛇的头颈部,让它失去反抗能力。如果这条蛇体形太大,蛇鹫会叼起蛇飞向高空,然后松开嘴把它重重地摔到地面,直至毙命。
有趣的是,哺乳动物中也不乏一些捕蛇高手,如缟獴、细尾獴等,就连黄鼬、黑足鼬等也有一定的捕蛇本领,但它们的名字乃至俗名中都没有“蛇”字。

两栖动物中的“蛇”
两栖动物分为无足目、有尾目和无尾目三大类。
无足目为原始的、极端特化的一类,没有四肢,体表有缢纹,体形大的似蛇,体形小的似蚯蚓,因此又叫裸蛇目或蚓螈目。无足目动物的体长为6~160厘米,长圆形,分为头、躯干和尾,无四肢;皮肤裸露,上有环状皱纹和黏液;尾极短,有的种类甚至无尾;眼退化隐于皮下,耳无鼓膜,嗅觉器官发达。无足目共有6科、162种,广泛分布于赤道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亚热带湿热地区,我国仅有1科、2种。白天,这些“裸蛇”多隐藏在各种淡水水域附近的石块下或小溪边的洞穴内,夜间外出觅食。成体多捕食鳞翅目昆虫及其幼虫、蚁类、蝼蛄、蚯蚓等,也有捕食小蛇的记载。幼体以水生昆虫为食。无足目中有不少名中有“蛇”的类群,如巴尔蛇皮蚓、隆肋蛇皮蚓、象牙蛇皮蚓、墨西哥蛇皮蚓、瓦哈卡蛇皮蚓等。
有尾目和无尾目动物的体形虽然不如无足目那样像蛇,但也有名中有“蛇”的种类,如小鲵科的东北小鲵、极北鲵、爪鲵俗称水蛇子,蝾螈科的蓝尾蝾螈、红瘰疣螈俗称娃娃蛇,蝾螈科的贵州疣螈俗称苗婆蛇。
【责任编辑】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