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底后盈利底静待出现哪些行业将困境反转?
2025-02-04梁杏
2024年,A股上市公司业绩处在筑底阶段。2025年,在产业政策支持、供需格局改善等逻辑下,军工、生物医药等行业有望逐步迎来困境反转;另一方面,随着财政政策推进,应收账款及坏账压力大的计算机、基建等行业或将出现现金流改善。
经济数据逐步改善政策底之后盈利底有望出现
从A股三季报来看,2024年上市公司业绩整体趋势性下滑。由于下游需求不足,全A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同比都延续下滑状态。企业整体面临合同负债、预收款减少、现金流压力加大的问题。
随着9月下旬一轮货币、财政政策发力,当前经济数据已呈现逐步改善态势。12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9万亿元,同比由少增转为多增9181亿元;12月M1同比增速降幅延续收窄,受益于地产销售回暖以及消费好转,企业资金面改善。
在社融、M1、PMI等领先数据向好的情况下,2025年A股盈利底有望出现。另外随着产业政策支持、供需格局改善,部分行业或将迎来业绩层面困境反转。
对于包含军工的高端制造行业来说,2025年作为“十四五”收官之年,企业收入、利润将实现修复性增长。而年初通常是订单下发的重要时期,近期部分公司已经公告新签订单情况,订单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公司全年的生产计划和经营目标。
医药行业方面,2023年业绩受非正常因素影响较大,2024年已经逐步企稳,但是估值水平以及机构持仓水平依然处于底部。2025年,随着健康商业保险的逐步发展,医药行业支付端有望逐步改善。
未来出海仍然是我国药企的必经之路,产品力强和渠道能力强的出海药企有望获得先机。而集采已经从化学仿制药扩展到高值耗材、体外诊断等各个细分领域,医保谈判带来的悲观预期,也已经反映到相关公司的估值中。随着创新药械支持政策的出台,板块或将迎来新一轮成长。
财政政策密集发力相关行业资金面压力缓解
2024年和财政支出相关的行业,还面临应收账款及坏账压力大、现金流偏紧的问题。其中,计算机行业和基建行业也是A股市场里为数不多的2024年前三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持续为负的行业。
12月重要会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上周财政部表示“将密切跟踪国际国内形势,适时进行科学设计和动态调整,梯次拿出我们的政策‘后手’”。预计3月两会将会明确财政支出力度,包括赤字率、特别国债等的信息。
伴随逆周期政策发力,计算机板块将受益于宏观环境回暖。计算机行业下游toG/toB占比高,同时2024年不少头部公司已经做了人员优化,2025年不论是营收端还是成本端,都可能出现财报层面的修复。
目前多模态大模型发展,主流模型日均Token已达万亿,国内AI应用需求爆发,字节豆包月活数量已位居全球前列。国内国产芯片进步迅速,配套智算中心的需求也不断提升。2024年字节跳动的资本开支达到800亿元,2025年有望达到1600亿元,包括900亿元的AI算力的采购,700亿元的IDC基建以及网络设备等,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将显著加速。
此外,基建企业由于经营需要垫资,导致应收类资产体量较大,随着本轮化债政策落地促进资金回收,地方财政或边际好转带动央国企需求、经营质量等方面改善。2024年基建行业资金面整体承压,上半年专项债发行较慢,8-9月后开始加速。而财政部超10万亿元的一揽子化债方案推出之后,基建行业减值损失也可能会好于此前预期。
同时行业现金流改善后,叠加市值管理要求,央国企分红能力和意愿也会强化。国资委明确表示将把提升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强化投资者回报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对于长期破净的基建行业公司来说,基本面改善和股息回报也有望推动一轮估值抬升。就投资者而言,在指数化投资日趋流行的当下,通过配置上述对应行业的ETF,或许能够实现事半功倍。
(作者系某公募指数投资总监。文中基金仅为举例分析,不作买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