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么整理仪容
2025-01-28秦月溶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07/Tgj2unNqCnwzKf7gLCkmnt.webp)
一
每年到了年底,就是理发店最忙的时候,老一辈人信奉“正月不理发,腊月不搬家”的习俗,便会在年前赶着孩子去理发店。年轻人认为这是一种迷信,老年人却认为这是传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小小的理发,往往会演变成两代人的理念斗争。而我们看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时候,剧中也经常会把断发作为与世俗社会决裂的象征。
那么,古人到底能不能剪头发?他们在整理仪容上又有什么讲究?
答案是肯定的,古人是剪头发的。他们剪发主要是为了修饰整理。从理论上讲,一根头发的生长期可以持续2到6年,大约能长到90厘米,如果不修剪,发黄且分叉的发梢必然会纠缠在一起,带来梳理的不便。古代男性成年后就会佩戴发冠,博物馆里古代男性的发冠,高度在2到4厘米,宽度在4到9厘米之间,基本只能塞进一个丸子头。能把头发塞进发冠的,要么是头发稀疏的老年人,要么是修剪过的头发。
在古代,理发师被称为栉工,他的工作内容主要是为客户清洗梳栉头发,外带适当地为头发进行修剪。《晋书·谢安传》里写道:“温后诣安,值其理发。”东晋时期,桓安去见名士谢安,碰见谢安正在梳栉头发。到了南北朝的时候,贵族在外貌修饰上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攀比成风,削发剃面成为一种流行的时尚。《颜氏家训·勉学篇》中记载,“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南朝贵族子弟生活的奢侈与堕落可见一斑。明代的《松下杂钞》里记载:“篦头房,近侍十余员。专习为皇子女请发、留发、入囊、整容之事。凡诞生皇子女,弥月剪胎发,百日命名后,按期请发者,如外之每次剃头者然,一茎不留如佛子焉。”可见在明代,小孩子剪胎发、剃头已是十分普遍的事。
二
除了修剪头发,古人在整理头发上花费的工夫更多。《诗经·小雅·采绿》中写道:“终朝采绿,不盈一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这位在山上采荩草的妇女,因为思念丈夫无心梳洗打扮,干完活她发现头发变得乱蓬蓬的,想着赶紧回家去清洗头发。从汉代开始,按时洗头就成为朝廷硬性颁发的规定。《汉律》写道:“吏五日得一下沐,言休息以洗沐也。”为了让官吏保持良好的个人形象,每上五天班,他们就能休息一天,专门用来回家洗头和洗澡。
古人洗头用的是植物洗发水,比较常见的是淘米水。《左传·哀公十四年》中写道:“陈氏方睦,使疾,而遗之潘(淘米水)沐。”陈氏为了得到淘米水和酒肉,故意装病,于是族人送来淘米水给他洗头。淘米水呈弱碱性,具有一定的清洁能力,除了清洁头发,还能育发。《本草纲目》里记载:“桐叶一把,麻子仁三升,米泔(淘米水)煮五六沸,去滓。日日洗之则长。”将桐叶和芝麻放进淘米水里一起煮来洗头发,可以促进头发生长,防止脱发。
除了清洁和美观的需求,个人形象还展现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并常常与政治挂钩。《汉书·王莽传》中记载:“欲外视自安,乃染其须发,进所征天下淑女杜陵史氏女为皇后。”王莽改立新朝的时候,为了彰显自己的健康和对朝政的掌控能力,他用染发剂把白色的头发胡须全部染成黑色,然后选拔美女册立为皇后。元代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记载了一起通过染发拍马屁的事:“中书丞相史忠武王天泽,髭髯已白,一朝忽尽黑……上曰:‘染之欲何如?’曰:‘臣览镜见髭髯白,窃伤年且暮,尽忠于陛下之日短矣,因染之使玄,而报效之心不异畴昔耳。’上大喜。”元代的丞相史天泽把白头发染成黑色,借机向皇帝表现忠心,得到皇帝的嘉奖。
古代的染发剂,一般用的是陵苕(凌霄花),中医认为它能黑发,所以它经常被用来洗头。《史记·赵世家第十三》注引《本草经》中道:“陵苕生下湿水中,七八月生,华紫,草可以染帛,煮沐头,发即黑也。”《本草纲目》里,染发剂的配方繁多,除了凌霄花,还有用莲子的,“蒸取汁,沐发则黑”;有用侧柏叶的,“和猪脂,沐发长黑”;还有用打了霜的梧桐叶和果实的。
三
在用柴火烧水的古代,洗澡是一件比洗头更复杂的事务。首先,洗澡需要用更多的水和能源;其次,洗澡的时候要脱掉衣服,寒冷的天气里需要更多的保暖措施。所以,以古人的习惯,一般是三天一洗头,五天一洗澡。但是对权贵阶层而言,柴火和天气都不是问题,他们不仅可以随时洗澡,还能修建豪华浴池。唐玄宗在华清池里用沉香砌成假山,他和杨贵妃泡汤时,香气袅袅,白雾氤氲,别提多有仙气了。到了宋朝,民间已经有了公共澡堂,一般用白条石砌成浴池,池下放置数口大锅。水烧开后,有专人灌入冷水,调节浴池的温度。苏轼写过一首《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描写他在公共澡堂沐浴之后的感受:“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从这首词来看,古代的澡堂里已经有职业搓澡人,和今天的澡堂差不多。
古人洗澡时用的去污用品,老百姓一般用淘米水,也有用兰草煮成的汤水。至于皇宫里用的澡豆,配方就更复杂了。唐代永和公主洗澡的澡豆加入了白蔹、白及、白芷、沉香等药材和香料,具有美容养颜的功效,比今天的沐浴乳高级多了。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07/dMnaEBr9LQ5FEMEaWhGi3A.webp)
沐浴更衣之后,古人也不会放过细节—手洗干净了,长了的指甲也得剪一剪。古人认为,指甲是多余的东西,若不及时修剪,会让体内的浊气无法抒发,影响人的健康。围绕指甲的禁忌,比如修剪的时间和修剪的长度,都有专门要求。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里说道:“凡寅日剪指甲,午日剪足甲及烧白发,吉。”在特定的时间修剪指甲之后,还要把剪下来的指甲烧掉,这样才能预防瘟病的发生。
四
古人在清洁口腔方面就没有什么禁忌了。汉代之前,古人在饭后用淡盐水和茶水漱口,以达到清洁口腔的目的。因为对洁白牙齿的追求,到了唐代,贵族们已经流行用揩齿来保养自己的牙齿—把杨柳枝在水里泡胀,刷牙时把泡好的杨柳枝一端咬开,纤维散开的杨柳就成了一把刷子,蘸上盐后擦洗牙齿。宋代的时候,马尾巴毛取代杨柳枝,成了清洁牙齿的工具。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07/ZH9a6qmJPm6FhMAAua7EjT.webp)
这种原始的揩齿模式,清洁力度很有限,如果每天都吃大鱼大肉,难免会有口腔异味,于是聪明的古人还发明了“口气清新剂”。沈括的《梦溪笔谈》里写道:“郎官日含鸡舌香,欲其奏事对答,其气芬芳。”这个鸡舌香就是丁香,唐代官员面见皇帝时嘴里都会含上一枚丁香除臭,以免在皇帝面前失仪。
看完这些,你会发现,古人比我们想象的更注意个人卫生,让自己的外表与行为合乎社会规范,是古代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虽然没有在理念方面做太多延伸,但他们身体力行地用礼仪展现了朴素的自爱,这也算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