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的第一个志愿兵
2025-01-27张琪
亲爱的小朋友,你知道吗,你手中的语文课本就像一个丰富多彩的宝库,里面的文章蕴含着或引人入胜或感人至深的故事。通过挖掘这些故事,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课文,还能开阔我们的视野。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些隐藏在课本里的故事吧!
1990 年的一天,工作人员在整理毛主席的遗物时,无意中发现了一批衣物:两件衬衫、一双袜子、一顶军帽、一条毛巾。这些衣物极为普通,却叠得整整齐齐,显然是精心收藏的。一开始,工作人员以为是毛主席的衣物,可这尺寸毛主席根本穿不了。其实,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每年夏天都会将他的东西拿出来晒一晒,但这些衣物是什么时候留下来的,为什么留下来,却没有人能说清楚。
原来,这几件衣物是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的,毛主席对个人的生活用品基本不上心,却瞒着所有人将长子的遗物悄悄收藏了起来,这一藏就是26 年,直到毛主席1976 年9 月9 日逝世……
1922 年10 月24 日,毛岸英出生在湖南长沙,毛主席给他取名“岸英”,对他寄予了深切厚望,希望他能像湘江边苍劲伟岸的大树一样,成为国之栋梁。在那个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毛岸英一出生,就注定与革命事业分不开,也注定要与苦难为伴。他从小就跟随父母辗转于上海、广州、武汉等地。8 岁时,母亲被逮捕,他也被抓进监狱,年幼的他目睹了母亲与敌人的顽强斗争。母亲的坚贞不屈深深地感染了他,在他心中埋下了革命的种子。
后来,经过多方努力,毛岸英被解救出来,和弟弟一同被转移到上海,安顿在大同幼稚园。在这里,毛岸英和弟弟们度过了一段短暂的快乐时光。然而,由于叛徒的出卖,幼稚园遭到破坏,毛岸英和弟弟毛岸青(其间,三弟毛岸龙因病去世,一说失踪)一度不幸流落街头。为了生存,为了照顾弟弟,毛岸英当过学徒,捡过破烂,卖过报纸,拉过人力车,深刻体会到了贫苦百姓生活的艰辛,这样的经历也使他比同龄的孩子更成熟。
直到1936 年,毛主席才派人找到毛岸英兄弟,又辗转将他们送往苏联学习。在这段求学生涯中,毛岸英从一个儿童成长为一名真正的革命战士。1946 年1月,24 岁的毛岸英终于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相隔18 年,父子终于相见。然而不久之后,毛主席发现,由于长期生活在苏联,毛岸英对中国的国情和文化并不熟悉。于是,新年一过他就安排毛岸英去上“劳动大学”,即到农村里学种地。毛岸英没有丝毫抱怨,欣然接受了父亲的建议和安排,迅速整理好行李,步行去了吴家枣园。在这里,他和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渐渐对农民和农村有了深刻的认识。后来,他又去各地参加工作,但无论走到哪里,从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而是努力工作,和群众打成一片。
1950 年6 月,朝鲜战争爆发。1950年10 月,党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决策。新婚不久的毛岸英立即主动向彭德怀司令请求入朝作战,毛主席也十分支持他的决定。彭德怀司令说:“毛岸英是我们志愿军的第一个志愿兵。”
进入朝鲜后,毛岸英在志愿军司令部担任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为了不让别人发现自己的身份,他化名“刘秘书”。他工作认真负责,待人平和。
1950 年11 月25 日,由于志愿军指挥部收发电报频率较高,被敌人发现,遭到敌机轰炸。当时毛岸英和参谋高瑞欣正在收拾作战地图和一些文件,燃烧弹在他们身边落下,两人未能及时逃脱,不幸葬身火海。毛岸英逝世时年仅28 岁。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岸英入朝作战仅34 天,便壮烈牺牲,长眠异国他乡。他在日记中常常这样问自己:“我做毛泽东的儿子合格吗?”多年以后,毛主席说:“合格,他是我的骄傲。”
注明:本文可作为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的补充阅读。本文系作者查阅毛岸英烈士相关资料,整理成文。
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南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