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作文,先从写好一句话开始(一)
2025-01-26肖复兴
先学会用动词而不是形容词
“天很蓝”是一个陈述句,要想让这句话生动起来,我们一般会加一些形容词。最常见的是像水洗过一样蓝,或者蓝得像大海,都比只说“天很蓝”要好。但是,这样的形容,很常见,并不新鲜。台湾作家朱天心曾经在《古都》中这样写:“那时候的天空蓝多了,蓝得让人老念着那大海就在不远处,好想去。”看,其实她的意思和我们常见的“天蓝得像大海”,是一样的。但是,她的写法不一样。她在这句话里用了两个动词“念着”和“想去”,这两个动词,一下子便让“天蓝得像大海”这句比喻句,跟起了化学反应一样,变得生动。谁“念着”?谁又“想去”?是作者自己。这样一来,增加了主观的感情,让“天蓝得像大海”的那种蓝,也就是我们陈述句说的“天很蓝”的蓝,有了形象化的表现;比起说“天蓝得像大海”,又多了感情的色彩。在这句话里,我们看出“念着”和“想去”这两个动词起到的作用。动词的运用,有时候,可以将平常的一句话点石成金,使之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再举个例子。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写他家乡高邮的双黄鸭蛋好吃,突出其质细而油多的特点。如果让我们写,该怎么写?如果仅仅这样说,“我们家乡的成鸭蛋,真的非常好吃呀!为什么好吃呢?因为它质细而油多,而且还是双黄的”,就不生动,只是简单介绍,和广告词差不多。看汪曾祺先生是怎么写的:“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看,他用了一个“扎”,一个“冒”,动词;用了一个“吱”,拟声词。这就把咸鸭蛋的油多、好吃写出来了,写得生动、形象,就像在我们眼前发生的一样。同样是一句话,比简单地说“咸鸭蛋真是好吃”要好多了。
再举个例子,也是写东西好吃,看看贾平凹在《商州又录》里怎么写他家乡的柿子好吃。和汪曾祺先生写咸鸭蛋怎么好吃的写法一样,贾平凹也是从吃柿子开始下笔写的:“那嘴轻轻咬开那红软了的尖儿,一吸,甜的香的软的光的就会到肚子里。只需再送一口气去,那蛋柿壳儿就又复圆了。”看,他的这句话,用了“咬”“吸”“送”三个动词,完成了三个连续的动作,香甜绵软的柿子里的蜜汁,瞬间就被吮吸光了,柿壳儿又回到原样。他写得多么形象而生动,柿子的软和好吃,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用动词,是不是比用形容词更传神?
贾平凹在总结他自己的写作经验时说:“生动、有生命的东西是动着的。语言中多用动词,用常人不用的动词,语言就有了场面感,有了容量和信息量。”他举杜甫《兵车行》中的诗句“牵衣顿足拦道哭”为例,认为这一句中的“牵”“顿”“拦”“哭”四个动词用得好,“平常说文字的硬度、张力,指的就是会用动词”。
从比喻和拟人入手
我们看见鸟儿在天空中飞,样子很漂亮,怎么写?要求只有一点,不要只用“漂亮”这两个司空见惯的字。比如写鸟儿飞的样子,像在翩翩起舞,就比用“漂亮”要好得多。迟子建在她的《一座城的生灵烟火》这篇散文中这样写道:“先见一只灰鹤从灌木丛飞起,像青衣抛出的一条华丽水袖。”显然,这样写,比写鸟儿翩翩起舞要好很多。那么,迟子建是怎么把鸟儿飞起来这样简单的动作写得清新动人的呢?我们来看,她先把灰鹤拟人化,但不是把灰鹤比作一般的人,而是别出心裁地比作戏曲里的青衣;然后,再把灰鹤飞起的样子,比喻成青衣甩出的水袖。作者写作的思路也非常清晰:先把鸟儿想象成一个具体什么样的人,再联想到这个人会有什么样的具体的动作可以和鸟儿的飞翔有联系,从而写出这种飞翔的漂亮来。
我们再来看韩少功在《山南水北》这本书中是怎样写白鹭的:“还有一只白鹭在水面上低飞,飞累了,先大翅一扬,再稳稳地落在岸石上,让人想起优雅的贵妇,先把大白裙子一提,再得体地款款入座。”和迟子建写的灰鹤异曲同工。迟子建把灰鹤比拟为青衣,韩少功把白鹭比拟为贵妇,两者都是优雅的人——一个“抛出”“一条华丽水袖”,一个“先把大白裙子一提,再得体地款款入座”。
我们完全可以照葫芦画瓢,将这种方法运用在我们的作文之中。
(节选自《写作课(下)》,长江文艺出版社2023年6月版,有校改,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