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原著与生活,“感”出充实内容
2025-01-25胡献平
读后感是一种有着自身规律的独特文体,如果把握不住关键点,很容易出现单薄的问题,也就是无话可说或者干巴巴地挤不出多少字来。那么,如何让读后感内容充实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联系原文,深刻议论
读后感,重点在“感”,而“感”的基础是原著。结合原著的相关内容,阐明自己的观点,也就是用明确精练的语言将自己读完这本书或这篇文章后的感点(即读后感的中心论点)表达出来,最基本的要求是引述的原著内容要与阐述的观点相协调一致。观点是读后感的灵魂,是一篇读后感有血有肉的前提。
二、分析材料,印证感点
对原著的相关引述,不是仅仅引述了就完事的,还得对所引述的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分析,与自己的观点相联系,分析得越深刻,与感点的联系就越紧密,内容也就相对具体充实。比如写《读〈傅雷家书〉有感》,如果需要感触傅雷的爱子情深这个点,那么在引述相关事例之后,要深入分析傅雷的爱子之情是如何具体体现的,是平实平等的语言,还是浅显明白的道理。
三、联系实际,拓展感点
写读后感,在分析材料(原著)印证感点之后,为了使读后感富有现实性、针对性、丰富性,需要发挥联想能力,联系现实生活,或针砭丑恶,或赞颂先进,以引发读者的共鸣。怎样联系现实呢?打开思路,将眼光从作品中跳出来,通过联想,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例子来印证感点,去深化和升华感点。可以联系哪些方面?
其一,自己的阅读体验。比如,《读〈傅雷家书〉有感》的爱子之情,就联想到了自己读过的古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还可以联系自己看过的与爱子有关的故事。
其二,自己的生活经历。比如,读朱自清的《背影》中的“爱子情深”,很自然就会联想到自己的父母是怎么关爱自己的。
其三,社会的现实生活。这一点,其实就是结合当下的社会热点,再来谈对某篇文章的感悟。如《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中的“献身于伟大的事业”这一点,联想到抗疫斗争中各位逆行者所表现出的情怀,就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除读后感之外,还有一种观后感,虽然都是“感”,却有着细微的差别。差别之一,观后感的前提是“观”,观的内容更直观、更形象,更富有画面感;差别之二,联系的“点”,感悟的“点”,都得与“观”的内容有关联。但在实际写作中,观后感的大体结构与读后感没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