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北的中国,到底有多浪漫
2025-01-25莲间鲤
当抚远的第一缕阳光照耀在乌苏里江上,全国最早的黎明将从这里开启。当伊春的第一片雪花飘向大兴安岭,北方大地就会开始更换冬季的银装。
这里是黑龙江,中国的东极与北极,地图上的雄鸡之冠,是一个融合了冰寒与热烈的地方。
●找不着北?来这里注入真正的北国灵魂!
地处中国最北部的黑龙江,对“北”有着独特而多元的诠释。
它是全国平均气温最低的省份,部分地市甚至拥有长达200多天的冬季。这里通常在每年的9月份就会迎来初雪,到10月初就会早早入冬。北京人刚套上秋裤,黑龙江人已经裹上厚厚的棉衣了。
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风光,在黑龙江只是最基础的打底色,真正的北国浪漫会刷新无数人对北方的想象。
在齐齐哈尔的扎龙,可以看到雪地里的丹顶鹤,鹤舞雪原的壮美是让人一生难忘的记忆。在海林雪乡,红灯笼、小木屋顶着梦幻的“雪蘑菇”,犹如现实中的童话世界。在大兴安岭,严寒中坚韧挺拔的白桦树与高山白雪相伴,构成一幅油画般的美景。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大到冰雕城堡,小到冰雕花朵,人们仿佛置身于晶莹剔透的琉璃仙境中,可以最大限度地感受冰雪的魅力。

作为神州大地最北边线的勾勒者,黑龙江在万里冰雪之上发展出了冰雪经济、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将北国的风情与灵魂用一种充满活力的方式展现了出来,就连“找北”这件事,都创造出了别开生面的打开方式。
黑龙江的漠河是全国“找北”最有发言权的地方,这里与俄罗斯只有一江之隔,是我国最北的极点。人们可以在漠河观赏到极光,还可以打卡“最北哨所”“最北银行”“最北小学”,然后到“最北邮局”寄出一张明信片。在北极村的“北”字广场上,有许多大小各异的石块,用不同的字体镌刻着“北”字。当人们看到东经122°20′43.48″,北纬53°29′52.28″的标识,就知道自己终于真切地站上了中国版图的雄鸡之冠——中国北极点。
不过,要说最具特色的,还是乌苏里浅滩上一块刻着问候语的石碑,天南海北的人们看到它时都免不了会心一笑,被字里行间那股东北老大哥的亲切所感染:恭喜您,找到北啦!
●从“北大荒”到“北大仓”,黑龙江经历了什么?
一个一年中有半年多是寒冬的地方,从诞生之初就带着征服极限的基因,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为黑龙江勾画出了一种带着冰雪气韵的文化底色。
早在夏商周时期,人们就知道在北方遥远的三江流域生活着一些擅长渔猎的部族,他们生长于茂林之间,时常向中原王朝纳贡。不过,对于早期的中原政权来说,黑龙江地区并不是他们想要征服和探索的地方,因为中原文明有着刻入骨髓的农耕基因,在解锁抗寒作物之前,极寒的北方一向被看作是蛮荒之地,没有深度开发的必要。
因此,在漫长的岁月里,黑龙江一带的先民们一直保持着极高的自由度,创造出了迥异于中原的古代文明。到了隋唐时期,黑龙江在河北道的统辖之下先后设立了渤海、黑水、室韦三个都督府,自此开始与中原文明展开深入的交流与融合。

随着农耕文明“一路向北”的发展,长期以渔猎为业的黑龙江人也开始探索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造物的神奇有时正在于一体两面,黑龙江虽然气候寒冷,但低温也是虫害的天然克星。同时,黑龙江拥有广袤的平原,这里的黑土更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之一。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绥芬河四大水系构建出密布的水网,提供了丰沛的水源。换句话说,只要有人来开荒,黑龙江就是发展农耕的沃土。
这个潜在的产粮“天赋”,在清朝开放山海关的大门、老百姓开启轰轰烈烈的“闯关东”之后,终于被激活了。那时候中原地区人口饱和,自然灾害频发,让人们倍感生存艰难。随着东北地区的开禁放垦,华北有大量农民奔赴关东,想要闯出一片新天地。这使得原本地广人稀的东北尤其是黑龙江地区的人口迅速增长,也让中原的农耕文化与东北的游牧文化迅速融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开发北大荒”计划再次让大批人才奔赴北国,经过几十年的边疆建设,黑龙江一跃成为中国第一产粮大省,变成了“北大仓”,同时在林业、能源、工业等领域积攒了雄厚的发展实力。从林海雪原到稻花飘香,再到工业时代的机械轰鸣,黑龙江走过了漫长的几千年,隐藏于冰雪之下的炽热内蕴仍在为这片土地注入新的活力。
●黑土地里生长出的龙江气质
形成1厘米的黑土层,大约需要400年的积累,这种养分丰富的土壤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也记录着时光对底蕴的塑造。在黑龙江,黑土地上不仅生长着饱满的禾稻,还生长出了特色极为鲜明的地域文化之花。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这是令许多人心生向往的描述。对于生活在三江平原的北方原住民来说,这就是他们千百年来真实的生活。活跃在黑龙江地区的北方少数民族有着粗线条的文明轮廓:赫哲族人穿鱼皮衣,吃拌菜生鱼,代代讲唱着自己的长篇史诗“伊玛堪”。鄂伦春族是莽莽林海中有勇有谋的猎手,与驯鹿为伴,和猛兽较量,连跳的舞都是雄健勇猛的“黑熊搏斗舞”。满族、朝鲜族、达斡尔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承,都是这片土地上不可或缺的文化因子。
丰饶的山林资源决定了以渔猎、游牧为主的生活方式,酷寒的气候与蛮荒的环境又使得人们必须与自然抗争,养成了尚武、开拓、无畏、豪放的精神内核,这也构成了黑土文化中最原生、最基础的一部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东北抗联精神,50年代的北大荒精神,60年代的大庆精神,无不是这种文化内涵的延伸。
在保持了鲜明的本土文化特色的同时,作为一个边陲省份,黑龙江又极大地受到异国文化的影响,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复合美学。走在哈尔滨街头,可以看到许多建筑使用的都是欧式元素,拜占庭风格的大穹顶,哥特式的大桥,林立的洋房与教堂,随处可见的“洋气”融入得如此和谐。
这份中西结合的风情同样也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在松花江畔,人们喝着俄式的发酵饮料“格瓦斯”,吃着“大列巴”和老红肠,和着即兴演奏的手风琴或小提琴,享受惬意的野餐时光,这是东北之北的松弛与优雅。吃锅包肉,也喝红菜汤;看二人转,也听交响乐,这是黑土地长出的文艺情调。
寒冷又热忱,质朴又浪漫,粗犷又文艺……这里是最北的中国,也是冰与火的交融之地。黑龙江用生而博大的力量走出雪原和林莽,已燃情驰骋于新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