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大年,江苏元素点亮非遗春节
2025-01-22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是亲情的奔赴,更是文化的传承。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人围绕春节的丰富社会实践,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感、可知、可行、可观、可品,承载着中国人精神家园的深刻记忆,涵盖了全国众多国家级非遗项目,其中,南京秦淮灯会、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无锡泰伯庙会多项江苏国家级非遗项目参与申报。
本期“人文聚焦”栏目,我们走近这些非遗项目。这些深植于民间生活、富含地方特色的文化瑰宝,不仅展现了江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更见证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生命力。
南京秦淮灯会:
穿越千年的中式美学“天花板”
秦淮灯会是流传于南京地区的民俗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每年春节至元宵节期间举行,是一个集灯展、灯会和灯市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型灯会 ,也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民俗灯会。2006年,秦淮灯会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秦淮灯会的历史可追溯到六朝初期。六朝都城建康(南京)举办灯会,元宵之夜,东吴太初宫、昭明宫和后来的东晋建康宫悬挂各式彩灯,秦淮河两岸达官显宦的宅邸也纷纷效仿,挂出各种花灯。到了南朝时期,元宵节举办灯会的民俗依然延续,梁简文帝萧纲写有《灯赋》《正月八日燃灯应令》等诗,“落灰燃蕊盛,垂油湿画峰。天宫倘若见,灯王愿可逢”,记录了彼时灯会繁盛的场景。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为营造盛世氛围,竭力提倡灯节盛事。他颁下圣旨,打造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长的灯节:正月初八上灯,正月十三试灯,正月十五正灯,正月十八落灯,灯节的时间被扩展到十天。洪武五年(1372年)元宵节,他下令在秦淮河上投放万盏水灯,满河明灭,流光溢彩;元宵当晚,朱元璋不满足于宫中悬挂的富丽堂皇的彩灯,常常微服私访,来到街市上,欣赏民间百姓扎制的彩灯。
明代初年的南京,每到元宵节,全城彩楼绵延,花灯烟火闪耀通宵,鼓乐杂耍喧嚣达旦,很多平日里足不出户的妇女也通宵夜游,结伴赏灯。朱元璋的儿子朱棣也是狂热的灯彩爱好者。史载,即位之初,朱棣就下旨官员们在元宵节前后放假十天,与家人共度灯节。永乐十年,朱棣又集中能工巧匠,在皇宫午门外,扎制了美轮美奂的“鳌山万岁灯”。
永乐迁都以后,元宵灯会传统依然没断。《正德江宁县志》记载,元宵夜,“加松棚于通衢,棚中奏乐,上下四旁,缀以华灯,灿若白昼,箫鼓声闻,灯火迷望。士女以类夜行,谚云走百病。”
进入清代以后,每年正月十五灯会灯市的“主场”主要在笪桥、夫子庙两处。清代甘熙写的《白下琐言》中说,“笪桥灯市由来已久,正月初鱼龙杂沓,有银花火树之观,然皆剪纸为之。若彩帛灯,则在评事街迤南一带。五光十色,尤为冠绝。”当年笪桥南头是一片空地,每到正月元宵节,人们就来这里玩龙灯、买花灯,人声喧闹,形成古城早期的灯市。传说康熙南巡时,也曾微服来笪桥观灯赏月。
近代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剧烈动荡,灯彩发展一度沉寂。新中国成立后,历史翻开新的一页,秦淮灯彩迎来新生。1977年春节,夫子庙首次恢复灯市;1986年,南京市恢复举办一年一届的秦淮灯会。
灯会的魅力在灯彩,灯彩的根脉在艺人。千百年来,灯彩技艺依然保持着古朴细腻的制作手法,随着秦淮灯会的恢复,灯彩艺人们也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省级传承人曹真荣自童年从父辈手中接过灯彩后,再也没放下。70多岁的他,现在还每天奔波在民俗博物馆、中小学校园里,传授花灯技艺,“让孩子们喜欢上扎花灯,希望他们以后无论走多远,一看到秦淮花灯,就会想起家乡。”择一事终一生。正是灯彩艺人们的不懈追求、传承坚守,才让秦淮灯彩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
灯彩之美,美在千姿百态:秦淮花灯造型各异,有狮子、水牛、兔子、老虎等不同动物形象和各种人物、卡通造型,形成了自身造型上简约大方、色彩上瑰丽明快、品位上大俗大雅的特点,在中国灯彩艺术大观园里别具一格。美在工艺精良:制作上,融合了中国传统编扎、绘画、书法、剪纸、皮影、刺绣、雕塑等手工技艺为一体,在制作中综合木工、漆工、彩绘、雕饰、泥塑、编结、裱糊、焊接、机械传动、声光音响等诸多工艺技巧;材质上,拓展到纸、绸、绢、纱、塑料瓶、瓷器、亚克力等;主题上,既有鱼跃龙门、百鸟朝凤、二龙戏珠等传统文化内容,也有“嫦娥”登月、“蛟龙”入海、追梦逐梦等当下时代主题。美在工艺推陈出新:将传统灯彩与现代科技相融合,以声、光、影等现代科技手段演绎传统灯彩艺术,各种LED、二维码、电脑互动等高科技灯组层出不穷,灯会娱乐性逐年增强。
灯影灼灼映古今,虽然秦淮灯彩已走过千年,秦淮灯会已历经数届,但依然生机盎然、充满朝气。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
一起迎接桃花灼灼的日子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唐伯虎的一首《桃花庵歌》,让世人知道了江苏苏州桃花坞。历经时间的沉淀,今日的桃花坞愈显吴韵悠长,从桃花坞里走出来的那一张张风格清新的木版年画,仍是很多江南人家过年必备的年俗风物。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系中国五大木版年画之一,与天津杨柳青年画齐名,并称“南桃北柳”,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3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苏州市考察期间,还亲自体验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制作过程。
桃花坞木版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至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清雍正、乾隆年间进入鼎盛时期,当时,在苏州七里山塘和阊门内桃花坞一带有数十家画铺,年产量多达数百万张,故以桃花坞为名。桃花坞木版年画曾流行江苏、上海、浙江等处,远销湖北、河南、山东各地,并流传到国外,日本的浮世绘等版画艺术受其影响甚大,英国、法国、俄罗斯、德国等亦有桃花坞木版年画作品收藏,被海外媒体誉为 “东方古艺之花 ”。1864年,清军围剿太平天国军时,苏州一带发生大火,大量年画及木版被烧成灰烬。此后,桃花坞木版年画开始衰落。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 20世纪 80年代后,一批从事桃花坞年画制作的设计人员不断推陈出新,融入鲜明的时代气息和艺术个性,创作了一大批内容、形式、技法皆有新意的年画,增强了桃花坞木版年画的艺术生命力,形成了新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在年画题材的选择上,多以苏州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枕河人家、村姑少女、吴地习俗、苏州园林等为内容,画面充满了江南水乡的风俗人情和神韵,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纯朴清新的乡土气息。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制作,可归纳为画稿、刻版、印刷三道工序。个别还需要人工着色、敷粉、扫金、扫银和装裱等手续,工序繁多复杂。作为一项手工技艺,传统上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制作有明确的分工,画稿、刻板、印刷各有艺人独立完成,但传承至今,继承者越来越少,分工协作已不能满足技艺完整传承的要求,因此如今传承人在传承时,力求将画、刻、印三项技艺都传授给学习者。
2001年,为了继承和发展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吸收了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将教学、科研与产品开发、销售相融合,以开创性的方式为桃花坞年画传承和售卖注入活力,推动其良性发展。近年来,以桃花坞年画为元素的文创产品,像丝巾、钥匙扣、茶具、冰箱贴等被推向市场,收获一众好评。桃花坞木版年画正以新的方式走进大众的生活。
今年辞旧迎新之际,不妨贴上一幅桃花坞木版年画,不仅能烘托节日的喜庆气氛,更能传播江南文化和江南之美,让桃花坞木版年画陪伴我们一起迎接桃花灼灼的日子。
无锡泰伯庙会:
正月初九拜泰伯,
稻谷多收一二百
每年农历正月初九的无锡泰伯庙会,是江南地区新年开春的第一个庙会。泰伯庙会起源于吴地先民祭祀开发江南的始祖“泰伯”,在历经社会变迁后,逐渐发展成为融祭祀仪式、民俗巡游、非遗展演、农贸集市、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民间集会活动。
泰伯是商末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他让位给三弟季历,携二弟仲雍来到江南,定居梅里(今无锡梅村),他向当地百姓传授先进的耕种技术,兴修水利、发展农桑、传播文化,创建了江南第一个文明古国,史称“勾吴”,他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灿烂的吴文化,为后世所敬仰。百姓尊其为“让王”,孔子称其为“至德”,司马迁将其列为“世家第一”。
东汉永兴二年(公元 154年),吴郡太守糜豹奉诏修建泰伯庙,庙址就是当年泰伯在梅里居住过的地方。现存的泰伯庙为无锡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一组明清建筑群。庙前立照池,池上架单孔拱形石桥,名“香花桥”,桥北立花岗岩石牌坊,上镌“至德明邦”四字,因孔子尊泰伯为“至德”而来。明弘治十三年(公元 1500年),泰伯庙重建。现存的照池、香花桥、棂星门、至德殿均已有 500 多年历史。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九(泰伯生日)这天,梅里及周边地区数十公里开外的吴地百姓,都会从四面八方赶到泰伯庙,举行场面隆重、声势浩大的集会活动。1800多年来,“岁时致祭奉祀,历代不废”,后又与乡村传统农贸集市的“节场”习俗结合,形成泰伯庙会民俗。
每当庙会启幕,四面八方的乡邻如归巢的鸿雁般汇聚于此,或香火祭拜,或商贾集市,或踏青访友,怀揣着对生活的期盼与祝福,共襄盛举。更有海外华人华裔的“吴氏宗亲”和“至德宗亲”寻根祭祖,使泰伯庙会成为维系海外同胞感情的文化纽带。2014年,泰伯庙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正月初九拜泰伯,稻谷多收一二百”,这句民谣不仅表达了对先贤泰伯的尊敬与纪念,更寄托了人们对丰收年景的美好愿景以及对吴地传统文化的热爱。
春节的申遗成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荣耀时刻,这些江苏项目都为春节这一伟大的文化遗产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让我们共同守护和传承非遗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让跨越数千年的非遗民俗,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新时代焕发更加迷人的光彩。
综合自水韵江苏、方志江苏、南京发布、吴文化博物馆、无锡市公共文化艺术发展中心等公众号。
编辑" " 沈不言" "786559681@qq.com
猜你喜欢
———无锡泰伯墓联
——以海宁“硖石灯彩”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