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贵州省幼儿园校家社协同发展策略

2025-01-22王俞婷杨璐方吟闵一

家庭生活指南 2025年1期
关键词:贵州省协同育人

贵州省幼儿园校家社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政策落地

教育部在2021年工作要点中将“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列入日程并明确其目标任务。健全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是政府施政决策和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地,2023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同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发布《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对推动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做出了明确要求。相应地,贵州省教育厅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的《贵州省贯彻落实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若干措施》(2023)文件中指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有机衔接、协同配合。以上政策及相关文件表明幼儿园校家社协同发展构建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通过整合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资源,创建一个支持性的教育生态系统,这有助于提高教育的一致性和效果。

以上海市妇女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为例,该中心举办了家庭教育周,开展“空中父母学堂”等线上线下活动,普及家庭教育理念。除此之外,还建立了“五环”体系,在校以班主任为核心,协同全员导师团队,联动学生家长,建立大环—中环—内环—交环—密环“五环”体系,形成了良好的协同教育环境。这一做法有效推动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政策的实施,提高了幼儿教育的整体质量。

(二)充分整合幼儿园、家庭和社会资源,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对贵州省校家社调研发现三者之间资源整合较为欠缺,而政策及文件中明确指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有机衔接、协同配合是幼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而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幼儿具有正向的引导作用。当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保持一致时,幼儿在价值观、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上更可能形成一致的认知和表现。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了解教育理念和方法,可以更好地在家中延续教育实践,形成教育合力。他们的参与对幼儿的教育至关重要。通过建立良好的家园合作关系,家长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在园内的表现,同时幼儿园也能获得家长的反馈和支持,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社会为幼儿提供了幼儿园和家庭以外的教育资源,如家长资源或社区中常见的基础设施———商场、超市、图书馆、博物馆、医院、体育馆等,这些资源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和体验机会。在角色扮演活动中,教师可以提前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引导幼儿观察超市、图书馆、医院等工作人员的穿着和工作日常。幼儿体验后,可将观察到的内容转变为实际经验,为幼儿在后续活动中的实际运用奠定基础。这些活动资源能够拓宽幼儿的视野,增加实践体验,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和社交技能的发展。

除此之外,参与社会服务和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可以整合不同的资源,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支持。

作为正式的教育机构,幼儿园担负着支持幼儿全面发展、完善人格、培养良好社会交往能力等重要责任。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协同合作,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为幼儿提供教育、资源和信息的帮助。

贵州省幼儿园校家社协同发展现状

(一)幼儿园教师与家长之间存在认知差异

对贵州省幼儿教育调查发现,教师和家长在对教育的认知上存在差异。幼儿园普遍认同家园共育是双方共同的责任和义务,需要家长积极参与和支持。然而,部分家长认为自己的主要责任是提供经济支持,而教育工作应由幼儿园承担。在实际幼儿园家校合作中,往往表现为教师布置任务,家长无法及时配合完成任务。这种角色定位和责任认知的差异导致双方在家园共育中的参与度和合作意愿不一致。

在贵州省的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和偏远山区,家长对幼儿教育的参与度普遍较低,也源于对幼儿教育的认知不同。他们认为教育的责任主体是教师,而忽视了家庭教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家长很少主动与教师沟通,不参加或者请老人代替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家长会或家长开放日活动,对幼儿的学习情况了解不足。除此之外,部分家长对教师布置的任务不理解,认为自己忙碌工作的同时还要承担幼儿园布置的活动任务。

教师是幼儿教育的主体,但育人工作也需要家长配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如果家长不配合,教师也无法及时从家长处得到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情况的反馈。这体现了幼儿园和家长之间单向输出、单向输入的沟通方式,强调的家园共育变成了单方面的布置任务和完成任务。两者之间的认知差异导致家校无法真正实现协同共育。

(二)校家社协同发展缺乏制度性及系统性

校家社协同制度需要明确解决学校、家庭及社会在协同育人过程中“谁去做”和“如何做”的问题。贵州省教育厅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的《贵州省贯彻落实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若干措施》(2023)文件中指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有机衔接、协同配合。然而,校家社协同发展的具体工作开展重点多集中在强调社会资源的使用,关于双方“谁去做”和“如何做”方面的思考及落实较少被提及。

在贵州省幼儿园的调查中发现,更多的是幼儿园主动寻求资源,如利用公园、游乐园、科技馆等公共场所进行研学活动;幼儿园在接触社会资源时是被动的,社区与幼儿园之间的沟通较少,社区工作人员对幼儿教育需要的服务并不了解,只依赖于幼儿园对社区单方面的反馈。社区教育相对发展较慢,在内容、形式、规程等方面缺少系统性和制度性。例如,幼儿园计划与社区共同举办活动,但是如何落实、配合等问题并不明确。因此,社区、家庭和幼儿园在协同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而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内容又需要根据幼儿的情况动态调整,这不仅影响幼儿园的教育质量,也难以保证活动效果。

(三)没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首先,贵州省社会资源并不缺乏,但在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的协同发展上缺乏资源投入。例如,人力、资金和物力这三者的缺乏导致校家社协同发展滞后。其次,校家社之间协同合作意识不足。社会资源中,作为主力的社区对幼儿园校家社协同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整体较为被动,平时以幼儿园和家庭主动向社区寻求协同发展的合作较多。再次,调查发现,幼儿园对社会资源的利用多以亲子活动、家长日、家长会、线上活动等形式展开,社会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例如,邀请专业人士开展讲座,联合社区和幼儿园家长共同体验传统文化,借用场地开展种植农作物职业体验等活动较少开展。最后,出于对手续和安全问题的考虑,幼儿园不愿意使用或者很少使用社区资源。而家长则比较被动地听从并配合幼儿园安排,很少主动带领幼儿体验社区教育资源,因此社会资源并未很好地发挥其作用。

贵州省幼儿园校家社协同发展策略

(一)鼓励家长以多种方式参与幼儿园活动,缩小认知差异

教师与家长对校家协同发展的认知差异源于各个方面,如当地教育政策、所属幼儿园教育课程理念、家长的教育背景和职业特点等。因此鼓励家长以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参与幼儿园活动,了解幼儿教育中的家园共育理念,有效缩小认知差异。国内外相关参考文献可以为贵州省家校协同发展提供思路,譬如,利用定期的家长会、家访等方式,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可以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利用家长手册、布告栏等方式让家长了解并参与到幼儿园的事务中来;开设家长委员活动会,在每学期开学邀请家长共同商定一学期的幼儿园安排,让家长成为幼儿园的一部分,真正参与到幼儿教育当中。

幼儿园设计有家园手册,教师可以将重要信息和教育指导通过家园手册传达给家长,而家长可以在家园手册上反馈幼儿在家情况或在教育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利用家园手册沟通的方式可以使家校合作变得规范和正式,家长和教师都会更重视彼此沟通和交流。随着教育的发展,绝大多数幼儿园将纸质/线下的家园手册转变为了线上的家园联系。通过QQ、微信、App或小程序等方式建立了便捷的校家协作,教师可以及时将幼儿园的情况通过网络反馈,家长也能实时更新幼儿情况及了解幼儿园事务。同时,家长与家长之间也能互相交流借鉴经验。

贵州省某幼儿园策划了家长座谈会这一环节,阐释了职业教育活动背后的意义,获得了家长的广泛认同和深刻理解。此间,家园共育课堂的开设成为桥梁,每位家长都有机会站上讲台,分享自己的职业故事,让幼儿得以了解家长日常工作的一隅。更进一步地,在活动中可以鼓励幼儿跟随家长的步伐,亲身融入其工作环境,近距离体验不同职业的挑战和乐趣。这一系列活动不仅加深了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联系,还使家长体会到幼儿教育的意义,双方共同编织一张紧密的教育网络,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幼儿园和家长深度融合与协同育人的目标。

(二)细化校家社协同发展制度

详细的制度是校家社协同发展的基石。制度的细化涉及家庭、幼儿园和社区。我们有《幼儿园工作规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作为支撑,制度相对较为完善,但仍需要健全工作责任制度,明确团队成员的工作任务和职责。作为领航者,园长主要负责幼儿园的整体发展规划与方向把控;教研员及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着指导、服务、研发的重任,为教学活动提供专业支撑;而教师则负责将各项任务具体执行到位,确保日常工作高效运转。在此基础上,幼儿园还需制定一套详尽的工作制度。这包括但不限于根据国家政策要求进行方案设计,明确工作的总体目标与内容,同时细化到微观层面,如建立家访制度、家长学校制度等,以保证各项工作的规范性和系统性。

家庭方面的制度需要细化到家长“如何做”和“怎么做”。幼儿园可以制订详细的家园共育计划供家长参考,鼓励家长根据计划在生活卫生习惯、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等方面帮助幼儿全面成长。在社会制度细化方面,一是可以设立奖励机制。比如,为积极参与育儿工作的家长和教师颁发“模范好家长”“优秀教师”等荣誉证书。这样可以增强家长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也能将社会和家校建立为完整的教育闭环。二是提供志愿服务及培训服务,鼓励家长和社会人士提供讲座培训等,培训效果好、态度积极的志愿者,适时给予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三是搭建社会资源平台。通过成立社区幼儿专项部门,将社会资源以社区为桥梁为校家社协同发展创造机会。相应地,幼儿园及时与社区沟通并提供反馈,提升社区和幼儿教师的协同能力。

(三)与幼儿园联动,因地制宜,构建协同发展平台

幼儿园善用社会资源可以拓宽幼儿的视野,促进幼儿教育高质量发展。通过借鉴不同地区的家庭、社区之间的资源共享,整合家庭、社区之间的协同发展可以发现,幼儿园教师会通过“出园去”和“入园来”这两种方式进行社区与幼儿园之间的联动发展。首先,教师带孩子们“出园去”,到所在社区的科技馆、图书馆、公园、美术馆、体育中心等;其次,在“出园去”活动中进行主题教育,如带着孩子们去附近农场了解常见作物;最后,去幼儿园所在地区的游乐园,如迪士尼、海洋公园、地级市动物园、各类主题公园等地方进行游玩。同样地,教师会邀请社区人员“入园来”,如邀请警察、消防员、其他幼儿园老师等来参加活动,让孩子们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和工作内容等。结合以上内容,贵州省幼儿园可以利用不同地区的现有资源,如城区的贵州省/地级市图书馆、科技馆、地级市茶文化中心等,农村地区的农田、常见农具、常见畜禽等为幼儿提供因地制宜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邀请专业人士,如医生、农民、消防员、艺术家等,为幼儿进行专题讲座或实践活动,如怎样预防常见传染病、植物生长的要点、如何安全用火、如何欣赏艺术作品等。

教师可以巧妙地将优秀传统文化主题与场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相结合,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组织家长带领幼儿走进茶文化中心、红色文化学习基地等进行实地参观,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促进家庭、社会与幼儿构成教育生态圈,更让幼儿在亲自动手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激发幼儿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拓宽了视野。然而,在实践活动中切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搭建这一开放而包容的平台,能够将家长、幼儿、教师,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紧密联系在一起,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

编辑:台小雨

[基金项目]贵州省2023年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遵义职业技术学院“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研究中心(JXS2023104)

猜你喜欢

贵州省协同育人
贵州省种公牛站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不动产登记地方立法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贵州省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信息系统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