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武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

2025-01-22马俊成林小美

体育学刊 2025年1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武术话语

摘""""" 要:中国武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需求,是构建国家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武术国际传播进行分析与总结。研究认为,中国武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存在传播理论建立不完善,理论成果运用有待实践化;传播目标规划不明确,传播内容选择有待科学化;话语体系构建不完备,传播渠道拓展有待多元化;信息支持系统建立不完善,传播对象选择有待精准化;传播成果转化不突出,应用对策研究有待实际化等主要问题。中国武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学理论,完善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理论,明确传播目标规划,科学选择传播内容,构建中国特色武术话语体系,多元拓展传播渠道,精准锚定国际武术传播对象,促进武术传播成果高能转化,落实应用对策研究的理论联系实际。

关" 键" 词:中国武术;国际传播能力;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5)01-0031-07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for Chinese Wushu

MA Juncheng1,LIN Xiaomei2

(1.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Zheji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Hangzhou 310024,China;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58,China)

Abstract: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Chinese Wushu is the internal demand of realizing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means to build the national image, enhance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enhanc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By using the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review, expert interviews,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study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Wushu. The main problems have been found that there is an incomplete establishment of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a need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apacity of Chinese Wushu; unclear planning of communication objectives and the need for scientific selection of communication content;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system is incomplete, and the expansion of communication channels needs to be diversified; the establishment of information support systems is incomplete, and the selection of dissemination targets needs to be precise; the transformation of dissemination achievements is not prominent, and the practical researches on application strategies are neede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apacity of Chinese Wushu, the research suggests ultilizing advanced communication theories, improv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heory of Chinese Wushu, clarifying communication target planning, scientifically selecting communication content, constructing a Chinese characteristic Wushu discourse system, expanding communication channels in multiple ways, accurately anchoring international Wushu communication objects, promoting the high-energy transformation of Wushu communication achievements, and also implementing the application of research strategies to connect theory with practice.

Keywords: Chinese Wushu;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culture communication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做出系统谋划和部署,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武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构成,其国际传播不仅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历史责任,而且承担着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决定》进一步对“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做出详细阐释:“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1]。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是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一部分,其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存在武术传播理论建立不完善、传播目标不明确、国际话语体系构建不完备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研究梳理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理论,探究中国武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主要问题并对武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路径进行科学化、精细化阐释。

1" 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理论基础

1.1" 习近平新时代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等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论述主要围绕坚持党对国际传播工作的全面领导、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拓展国际传播渠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之理”等方面展开[2],不仅阐述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涵,而且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主要路径,“构建起了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思想的新体系”[3],为中国武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遵循,指明了发展方向。

1.2" 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理论

1)中国武术传播理论。

2006年郭玉成[4]将传播学理论系统引入武术研究领域,构建武术传播的基本理论,提出了武术传播过程7要素,为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理论的形成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2008年郭玉成[5]又提出武术传播的核心是文化传承,武术传播的内容为武术技术、武术文化和武术的文化空间,武术传播的原则为诚信传播原则、针对性传播原则、分层传播原则、渐进传播原则、古已有之原则、文化传承原则等重要观点,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理论。王林[6]认为身体文化是武术传播的原点,武术的价值属性是武术传播的动因,“他者”视域下的社会状况和需求是武术传播取得成功的基础,再次丰富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理论。

2)中国武术国际传播实践论。

2015年孟涛[7]以美国作为中华武术国际传播的切入点和现实落脚点,对中华武术在美国的传播进行较为细致考察和深入研究,提出中国文化精髓是武术传播的重要话语责任;展示中国特色的身体文化是武术传播的外显层,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尊才是武术传播的中心和重心。2023年孟涛[8]又以武术文化传播所处的内、外环境及其发展动因等为研究内容,结合传播学“5W理论”“说服理论”“编码/解码理论”“他者理论”等理论,选取“一带一路”沿线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作为典型案例,从实践出发解析武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深入剖析武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传播发展的相关因素,全方位、多角度探索武术文化“一带一路”传播的长效机制与渠道创新,提出具有实践和参考意义的武术“一带一路”传播发展的观点,使“中国武术国际传播实践论”更加完善。此外,一些学者如杨素香(2017年)、龚茂富(2018年)、马秀杰等(2023年)以某个或多个国家或地区的个案研究为中国武术国际传播实践论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借鉴,进一步丰富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理论。

3)中国武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理论。

林小美教授于2018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武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通过质性和量化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提出中国武术国际传播能力构成要素并形成了“中国武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理论”,从政府能力、组织能力、个人能力方面构建中国武术国际传播能力结构模型、能力提升路径的“振波效应”传播模型并提出能力提升策略。此外,一些学者如王国志等(2018年)、李臣等(2023年)从武术国际化传播能力、国家政策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的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应对之策也极大丰富了“中国武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理论”。合理和充分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型传播平台或方式已经成为新时代提升中国武术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手段。滕希望(2023年)、刘炜等(2024年)、刘洪等(2024年)认为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元宇宙是武术传播的有效途径与便捷手段,改变了武术传播的模式,激发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潜力,为中国武术国际传播开辟新空间,提供新手段,创造新主体。

纵观上述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理论,当前以“中国武术传播理论”“中国武术国际传播实践论”“中国武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理论”为主要内容的研究已取得较多成果,但是,研究主要着眼于以传播学理论、传播实践和传播能力建设为主,而对于形成系统的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理论仍具有较大差距,仍需要进一步从传播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多角度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科学审视和深入研究。

2" 中国武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问题审视

2.1" 传播理论建立不完善,理论成果运用有待实践化

基于中国武术入奥的迫切需求,响应国家“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号召,中国武术的国际传播研究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并初步形成一套武术国际传播理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以郭玉成教授为代表的“中国武术传播理论”,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进行广泛的传播;以孟涛教授为代表的“中国武术国际传播实践理论”,通过武术传播模式的不同,实现中国武术传播的升级;以林小美教授为代表的“中国武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理论”,体现了时代特色和中国武术国际传播不同层级能力建设的具体要求。这些基于传播学理论又结合武术国际传播实践产生的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理论指导着中国武术的国际传播。然而,在全球化的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武术国际传播却面临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传播理论建立不完善”“理论成果运用不充分”“理论的持续更新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等问题,尤其进入新时代后,人工智能发展日新月异,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既往的传播方式已经不能匹配新时代人们对信息智能化生活方式的迫切需求,如此,势必影响中国武术国际推广和传播效果,制约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国家形象的构建。

2.2" 传播目标规划不明确,传播内容选择有待科学化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武术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以及《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文件的相继出台促进了武术国际传播,中国武术也因此被赋予中国文化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角色,其传播和发展与构建国家形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紧密相关。然而,中国武术在国际传播过程中也面临着目标规划不明确、国际传播定位不清晰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效果。虽然近年来中国政府和相关机构在推动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方面做出一些努力,但中国武术在如何“走出去”和“走进去”进程中,尚未建立明确、系统的目标规划,导致中国武术在国际传播中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难以形成高质量传播效果和科学全面的推广路径。

在中国武术国际传播过程中,传播途径主要由民间无序的传播和官方有序的传播。民间传播通常具有偶然性、随意性和内容选择的不确定性。官方传播主要以竞技武术作为主要传播内容,传播具有针对性,目标也比较明确。然而,武术的国际传播,无论是民间传播还是官方传播,其对武术内容的选择往往缺乏对目标国或受众情况的考量,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导致国际影响力受限。首先,中国武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传播不应仅仅涉及到武术技术的传播,更应涉及到其深厚文化的传播。然而,多年来,中国武术国际传播过程中一直注重武术技术层面的传播,忽视了其深厚文化的深入传播,导致国际社会对中国武术的认知停留在“格斗”“表演”“竞技”等浅层次上,致使许多受众无法真正理解武术的深厚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误导受众对中国文化理解的偏差。其次,中国武侠或武术动作影视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武术国际传播起到推动作用,但其夸张的渲染手法让国外受众对中国武术的认识产生严重误解,从而影响中国武术的传播效果甚至导致一些受众流失。再次,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内容缺乏针对不同受众的差异化选择,导致一些受众对武术的兴趣不高,甚至产生误解和排斥。

2.3" 话语体系构建不完备,传播渠道拓展有待多元化

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中国武术虽然在国际传播中获取相应生存空间,但其文化版图未能真正创建起来,其话语主权整体上依然受制于他人[9],中国武术构建与我国综合国力相匹配的武术国际话语体系任重而道远。中国武术早在明清时期就以与周边国家建立的封贡制度向周边国家传播,尤其当时中国武术以“册封朝贡体系为先行保障,以‘闽人三十六姓’、旅居中国的琉球人、中国武术家为传播主体,以武术文化和武术技术为主要传播内容”传向琉球王国[10]。1847年由那些被加利福尼亚淘金热驱使的中国矿工将中国武术第一次带到了美国口岸[11]。民国时期,“闽南国术团”“南洋旅行团”及“柏林奥运会武术表演团”前往世界各地表演,使得中国武术拓展到东南亚和欧洲市场。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武术代表团“武术外交”的访问表演、李小龙打造的“KUNGFU”影片使得中国武术风靡美国。改革开放后,中国武术大踏步地开启国际传播,武术被列为亚运会、青奥会等重大国际比赛项目,中国竞技武术的国际话语影响力显著提升。然而,这些年的武术国际传播也暴露出武术话语形式单一、话语效果不佳、话语思想不深、内容系统性不完整、自我诠释能力不足、话语思想异化严重、传播话语权国际认同感降低、武术国际传播话语生活化气息呈现不足等问题[12],而这些问题正是困扰中国武术提高国际影响力的不利因素。

新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促使新媒体、新业态、新宣传日新月异。尽管中国官方媒体海外平台通过发布武术短视频、武术纪录片、武术比赛和表演视频等形式使武术得到较好国际传播效果,但中国武术的国际传播渠道并没有跟上新时代的步伐,主要表现在传播平台利用不充分、新型传播渠道单一,制约了中国武术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认知度,甚至造成较大传播误差。新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具有时效性、碎片化、互动性、海量化、个性化、精准化等特点,而中国武术的国际传播还没有正确认识这些特点,传播渠道拓展有待多元化。一方面,武术国际传播往往受限于时间和地域,难以形成持续而广泛的影响;另一方面,武术比赛虽然能够展示武术的技艺与魅力,但往往局限于专业领域,普通民众难以接触和了解。此外,尽管有一些关于中国武术的影视作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一定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武术国际传播,但高质量的武术影视作品数量相对较少,且多数作品未能深入挖掘武术的文化内涵,甚至夸大武术的作用,导致国际武术传播对象对中国武术的认知产生偏差或只停留在“打打杀杀”的浅层。

2.4" 信息系统建立不完善,传播对象选择有待精准化

尽管中国武术国际传播已经取得相当可观的效果,但其信息系统建立不完善的问题依然显著,阻碍了中国武术高质量国际传播。主要体现在中国武术国际传播信息系统在语言障碍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武术的传统理论和技术术语都源自中文,多数武术传播的信息平台也主要以中文为主,缺乏多语言系统支持,一些外文网站的外文翻译不能准确表达武术文化和核心技术,加之许多武术名师或讲解者并不擅长外国语言,这也进一步加剧了信息传播的不畅,使得许多对武术感兴趣的国外受众难以理解和接受。同时,不同国家的社会状况、价值观念和规约习俗以及不同受众之间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身体能力等差异也是导致中国武术国际传播信息系统建立不完善的主要因素。中国武术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更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文化形态。然而,由于许多国外受众缺乏对武术文化内涵的深入了解,导致中国武术仅被视为一项简单的体育运动,而忽视其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使得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价值定位出现偏差,传播路径受到阻碍,从而难以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此外,中国武术的国际传播信息系统在组织管理和资源整合方面也存在诸多短板。一方面,由于缺乏统一的科学管理平台,各类武术传播活动各自独立、彼此分离、缺乏协作,进行武术传播的各部门也缺乏充分的协同联动机制而难以形成合力,大大降低传播效果;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资源整合系统和机制,许多优质的武术资源和信息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和共享,不仅影响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效果,也制约了武术产业的健康发展。

多年来,中国武术国际传播对象的选择一直缺乏精准性,主要表现在对传播对象选择的偶然性、随机型和不确定性,影响武术国际传播效果。首先,中国武术国际传播中往往以“我”为中心,缺乏对目标受众的深入分析和精准定位。武术的受众群体多样,既有对武术文化感兴趣的国外武术受众,也有寻求身体健康和技击技能的武术爱好者。但在传播过程中,往往缺乏对不同受众群体的细致划分和明确定位,导致传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其次,主要依赖于一些大型国际赛事和文化交流活动的武术国际传播在渠道选择上明显存在不足,使得受众范围有限,且难以精准定位到更广泛的潜在受众。此外,随着移动“云传播”技术的不断完善,受众接受信息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然而,中国武术国际传播仍然以传统的“一对多”的教学传播模式为主,难以实现“点对点”的精准传播,从而错失潜在传播对象。

2.5" 传播成果转化不突出,应用对策研究有待实际化

虽然武术进入奥运会不是武术国际传播的最终目的,但其可以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加速中国文化向世界普及的一种重要手段。多年来,武术国际传播已经取得骄人的成绩,但其传播过程中存在的文化异化甚至是文化剽窃现象却是不容忽视的。比如,中国武术传播到琉球群岛被称为唐手,唐手传向日本本土被更名为空手道,继而形成“日本空手道”;空手道传向朝鲜半岛,又发展成为“韩国跆拳道”的异化现象。李小龙通过武术文化和技术传播并结合影视艺术将“中国功夫”的名片唱响全世界,但其传播的武术以“截拳道”形式独立于中国武术之外,许多受访专家认为截拳道已经不能代表中国武术。清末民初,由福建传入琉球群岛的《白鹤拳谱》经过一百余年的流传被更名为《琉球武备志》《冲绳武备志》,当前已经被异化并被奉为日本空手道的“经典”。除此之外,由中国传入日本的“手博”“相扑”也被日本发展为“柔道”,由中国传入日本的少林拳法被更名为“日本少林寺拳法”等不一而足,严重影响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效果,损害中国武术的利益。

武术国际传播的研究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对策、战略研究,都是为武术国际传播和发展的实践服务,必须着眼全局、融入主流,保证研究结果的可实践性、可复制性并能够切实落地。当前,不少武术国际传播研究、学者都将武术国际传播的对策研究视为武术国际传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但是大多研究成果集中在宏观层面上的理论概括,止步于对武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实践化的系统研究,缺少对武术国际传播现状的深入剖析和结合新时代新形势提出建设性意见,导致武术国际传播领域对策研究缺乏前瞻性和整体性,有待形成系统且能够落地的传播战略。

3" 中国武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路径阐释

3.1" 不断完善武术国际传播理论,理论研究做到可实践化

20世纪80年代,西方传播学理论在中国开始蓬勃兴起,为中国传播学学科提供一套系统化理论,也为我国的传播学建设提供可行理论参考。然而,当时西方传播学自身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受到早期大众传播研究和信息论的影响,其基础理论和方法论已出现了理论匮乏、缺乏现实解释力、学科知识体系缺少对话一致性等问题。进入科技发展迅猛、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新时代,新媒体技术环境不断更迭,主流传播学急需建立新的理论体系和学科实践。西方国际传播理论是基于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实践生成的,融合政治博弈、经济需求和文化交往等多方因素。然而,“凝聚价值共识”是中国古代传播思想中的核心观点,旨在借助传播活动生成强大的文化向心力,进而实现社会整合与秩序构建[13]。西方理论实践与中国本土经验文化相遇时,必然会引发价值观念之争和理论之争[14]。因此,中国传播学界必须清理、研判纵贯两千年的经典文献,确立中华传播理论范式,构建“概念清晰、体系井然的中国传播理论”[15]。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传播学理论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理论理应以传播学理论为依托,结合传播实践,在新时代新要求中把握机遇、面对挑战,从而形成一套系统、科学、符合新发展理念的武术国际传播理论,以利于支撑中国武术高质量国际传播。中国传播理论是建立在中国文化基础之上的传播学理论,中国武术也必须在中国文化基础和武术文化基础之上,建立中国特色武术国际传播理论。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世界各文明进入同一时空进行接触和碰撞,中国武术的国际传播将面临更多机遇和挑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将深刻改变信息的产生、传递和接收方式,为传播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可能。传播学理论为武术信息的传递与分享提供有力工具。因此,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理论需要跟上新时代的步伐,保持开放和创新的思维,不断探索新的理论和方法,促进自我更新和发展,以推动武术国际传播理论的持续发展和进步,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环境和社会需求,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武术传播的各种信息,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现中国武术无障碍国际传播。

3.2" 合理制定武术国际传播规划,科学选择武术国际传播内容

制定的目标都要根据国内外具体形势,实事求是调整规划,以实现宏观着眼,微观入手并进行长、中、短期的有机结合,使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滚动式向前发展。国家体育总局武管中心或中国武协应把控中国武术长期的发展方向,引导国际武术组织走向正确发展道路,把武术组织、武术传播者及配合的部门、组织有机统一起来形成合力,推动武术国际化均衡发展。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落实推进计划,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做出科学的传播决策。通过科学制定武术国际传播目标规划,打造武术国际传播工作方略,充分建立与教育部、文化部、宣传部、海外组织机构等其他部门的合作联动机制,使各部门优势互补、信息互通,促使传播工作落到实处。

武术技术丧失理法意义、只剩技术外壳[16],武术教学“单一刻板”“枯燥乏味”[17]等问题是武术教学失去吸引力导致不受学生欢迎的主要原因。而这些原因造成了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内容选择不科学,未能达到传播对象期望的需求,降低受众的使用热情和使用的可持续性,结果导致受众逐渐流失。新时代,消费升级成为新常态,这就必须要求武术国际传播的产品和服务也要相应升级、提高质量。只有科学选择武术国际传播内容,才能为受众带来鲜活刺激,愉快体验。以中华文化为母体的武术文化是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核心内容,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维、价值理念和育人功能为武术技术提供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辐射力,是武术国际传播的动力源泉。因此,在武术国际传播内容选择中,不能仅仅传播武术技术而忽略武术文化的传播。首先,加强对中国武术文化内涵的挖掘、整理,并凝练出精华内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武术文化体系,将其作为武术国际传播的核心内容。其次,针对不同受众的需求和特点,制定差异化的内容选择方案。最后,加强武术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广科学的武术教学方法和理念,提高武术受众学习武术的效果和兴趣。总之,中国武术国际传播内容需要进行科学、系统选择,既要保持自身文化和技术特色,也要满足受众竞技、健身、养生的期待。

3.3" 构建中国特色武术话语体系,发挥新型国际传播渠道效能

“话语体系是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密码,蕴含着一个民族国家特定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乃至意识形态,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国际话语权的前提和基础”[18]。“武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解码中华民族、历史国家文化的密钥价值,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乃至意识形态的重要窗口”[12]。当前,中国武术话语体系构建必须坚持多元化原则,构建官方话语、民间话语、商业话语三位一体的实践性话语体系,构建的话语体系既要具有中国特色又要为大众所接受。基于此,中国武术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武术国际传播话语元理论研究、丰富武术国际传播话语的内容体系、凝练武术国际传播话语的核心价值、增添武术国际传播话语的创新活力、规范武术国际传播话语的标准架构、彰显武术国际传播话语的中国特色[12],坚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提升中国武术话语体系阐释力;挖掘历史、把握当代,稳固中国武术话语体系生命力;关怀人类、面向未来,增强中国武术话语体系感召力[19]。

当今世界,数字全球化的来临势必要求人们提出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发展理念。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武术国际传播也将发生巨大转变。尤其是新媒体环境中舆论生态、传播技术、受众对象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中国武术传播能力也应发生相匹配的变化。中国需要在主流媒体平台建立以中国武术文化、技术为传播内容的中国特色舆论引导力的媒体传播矩阵。在传播矩阵中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武术文化品牌、扩大媒体和传播手段规模、拓展传播渠道作为武术国际传播的重要手段。在中国武术国际传播过程中,需要同海外华人、武术爱好者及华人媒体等民间传播力量加强联动,搭建新型传播平台,共同为中国武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做出贡献。当前文化信息交流总体态势是由相对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由传播技术先进国家流向相对落后国家,而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为各国提供相对平等的竞争平台。中国武术国际传播必须紧抓这一机遇,充分利用信息化和网络化,搭乘新兴媒体的快车,引导建立全方位的新型武术传播基础平台,打造具有国际话语权的媒体系统,“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1],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武术。

3.4" 建立新型武术信息支持系统,精准锚定国际武术传播对象

当前,平台媒介几乎成为信息传播不可撼动的基础设施,在新型基础设施和算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加持之下,“数智华流”新趋势形成当前全球传播场域内不可忽视的一股强劲力量[20]。数智媒体平台将技术与文化深度融合,结合定制生产、算法分发等智能化技术手段和付费订阅等平台运营方式为各国用户提供便捷、多样化的数字公共产品[21],以此促进文化高速传播。从价值论与平台共建的角度来说,中国国际传播的未来发展趋势应是联动多元主体与社群组织,在AI等前沿科技的加持下,迈向新境界、新高度的“平台世界主义”[22]。因此,在构建武术信息支持系统时,首先需要建设武术基础信息库,完善和形成武术对外传播的内容信息体系,运用新型基础设施和算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数智华流”,将武术资源进行智慧化管理和传播,为武术国际传播者和受众提供全面可靠的武术信息参考资料库;其次,重视对武术信息的支持力度,充分考虑西方受众的现实基础,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降低动作难度和武术入门门槛,打造受众更易于并乐于接受的武术国际传播内容体系;再次,建立智慧化武术标准动作库和教材,并“基于‘互联网+’移动终端和大数据技术,进行精准化、靶向性传播探索,摸清不同受众用户的聚类需求”[23],从而实现精准锚定国际武术传播对象的目的,实现精准化、点对点传播。

3.5" 促进武术传播成果高能转化,应用对策研究理论联系实际

中国武术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对武术典籍、武术文化、武术技术等内容进行大力传播并取得丰硕成果,武术也因此进入青奥运、亚运会等综合运动会,中国武术“走出去”取得显著成效。在传播理论的指导下,武术国际传播需要不断进行反思和修正,更好发挥武术传播中华文化以及丰富世界文明的作用。首先,在项目开发上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开发措施,以提高传播对象的习武兴趣、训练水平为主,让受众切实感受习武的益处,再扩大受众范围并严防武术的异化。其次,制定一套规范、标准、统一的武术传播内容体系,“推广适合各水平层次、更容易普及、深受国内外习练者喜欢的武术段位”[24],制定统一的技术和段位考试标准,让武术传播更加简单、快捷,易复制、推广。再次,中国武术国际传播要保留其原本的核心竞争力,将技术层深深地融入文化层,并与受众进行文化涵义和技术联结,使中国武术更好地“走出去”“融进去”,从而获得更多受众的认可。最后,武术国际传播成果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化知识普及、体育竞赛、艺术表演和养生锻炼上,也不能仅仅将进入奥运会作为最终目标,而是以传播成果的高质量转化为最大追求目标,使其转化为中国在国际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从而构建国家形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

在武术国际传播过程中,无论是从事研究的专家学者还是从事实际传播的政府部门、武术组织和传播者,要紧密结合时代进程,解决中国武术国际传播过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应对之策,实现武术国际传播研究领域的重要使命和现实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武术国际传播对策研究应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最终更高效地增强武术国际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 人民日报,2024-07-22(01).

[2] 何得桂,宋依文. 习近平关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重要论述的生成、要义和价值[J]. 治理现代化研究,2023,39(3):5-11.

[3] 杨丽莉,李智. 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意义、内涵和路径[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4,46(6):47-51.

[4] 郭玉成. 武术传播引论[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77-83.

[5] 郭玉成. 中国武术传播论[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228-232.

[6] 王林. 武术传播论纲[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266-269.

[7] 孟涛. 武术在美国——中华武术跨文化传播研究[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5:209-212

[8] 孟涛. 武术“丝绸之路”——“一代一路”武术夸文化传播研究[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23:202-206.

[9] 王晓东. 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武术文化国际传播的挑战、机遇与应对[J]. 体育学刊,2022,29(4):20-24.

[10] 马俊成,俞特,林小美,等. 中国武术向琉球群岛传播的路径、嬗变与启示[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3,57(4):60-67.

[11] 王开文. 中华武术在美国的传播与发展[J]. 体育文化导刊,2002(6):69-70.

[12] 袁金宝,王柏利,刘雪琳. 武术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构建研究[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3,38(2):234-240.

[13] 胡百精. 重返基源问题:中国传播思想史的知识建构[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1(4):118-130.

[14] 周勇,郑画天. 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的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理论建构[J]. 新闻与写作,2024(6):5-13.

[15] 关绍箕. 中国传播理论[M]. 台北:正中书局,1994:11-13.

[16] 刘文武,杜杰,胡海旭. 学校武术教育——定位、现状、对策[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9):64-68.

[17] 刘文武,王梦东. 提升武术教学趣味性:问题审视、致因分析、改革对策[J]. 体育学刊,2024,31(5):109-114.

[18] 杨鲜兰. 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难点与对策[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2):59-65.

[19] 邓星华,曾诚. 中国体育话语体系构建的时代境遇与实践路径[J]. 体育学刊,2022,29(4):8-13.

[20] 刘滢,朱泓宇.“数智华流”新趋势下的“模式出海”与国际传播生态重构[J]. 对外传播,2023(11):64-68.

[21] 罗玉琪. 国际传播案例库 以文传道:网络文学如何助力中国文化海外传播[EB/OL]. [2024-07-05]. https://mp.weixin.qq.com/s/8xnqC8CMafbxVNh0ZFG3LQ

[22] 史安斌,朱泓宇. 迈向“平台世界主义”:数智时代国际传播前瞻[J]. 对外传播,2024(1):10-14.

[23] 刘韬光,李守培. 武术传播研究的“十三五”进展及“十四五”走向[J]. 中国体育科技,2021,57(11):79-87.

[24] 林小美,余沁芸. 新中国成立以来竞技武术发展回顾与思考[J]. 体育科学,2020,40(5):3-13.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武术话语
中华武术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中国武术“元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国武术思想史》评析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
武术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