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三法”

2025-01-16陆阳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5年1期
关键词:背景古诗词诗词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承载了悠久的历史记忆、深邃的哲学智慧及独特的美学韵味。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学古诗词不仅是向学生传递文化血脉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他们审美鉴赏力、深化情感理解与强化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环节。意象,作为古诗词的核心构成要素,如同一座桥梁,巧妙地连接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世界与读者丰富的内心体验。因此,教师探索并实践有效的古诗词意象教学方法,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诗词诵读感知法

诗词诵读感知法,作为古诗词意象教学的坚固基石,倡导学生反复诵读,直观领略诗词的音韵之美、节奏的起伏及情感的丰富多彩。此方法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诗词的整体轮廓,初步感知古诗词的意象。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代诗人进行了一场心灵的深度交流,身临其境地感受诗词蕴含的情感。

以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示范朗读,注重语调的抑扬顿挫与节奏的缓急变化,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句的辽阔与壮美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教师的诵读,那孤烟的直上云霄,大漠的浩瀚无垠,长河落日的宁静与壮美,仿佛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的眼前。随后,教师鼓励学生在脑海中构建这些意象形成的画面。学生静静地聆听教师的声音,仿佛踏上了那段遥远的旅程,亲眼见证了诗人旅途中的所见所感。那一刻,他们不再是简单的听众,而是成了与诗人并肩而行的旅者,共同体验那份孤独与壮丽交织的情感。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词意象的感知与理解,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诵读比赛。在比赛中,每个小组的成员轮流朗读,其他的学生则作为听众仔细地聆听,尝试从诵读者的声音中捕捉到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意象所传达的情感与氛围。这种互动的学习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还让他们在反复诵读与聆听中更加准确地把握诗歌的节奏与韵律。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声音的引领下,更加直观地感知到了诗歌中意象构建的独特意境。

诗词诵读感知以其独特的直观性与体验性,在古诗词意象教学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教师应深刻认识到诵读的重要性,精心设计诵读活动,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知意象的韵味与魅力,领略古诗词的深远意境与不朽魅力。

二、背景知识链接法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背景知识链接法,向学生介绍诗人的生平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等信息,为学生搭建起一个用于理解古诗词意象的知识架构。教师运用这一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打破时空的束缚,深入感知诗词创作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大环境,进而更加精确地领会意象蕴含的深层次意义。教师对文本背景知识的补充,能让学生站在更宽广的角度去审视古诗词,加深对意象的理解。

以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为例,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踏上了一段探寻之旅,目的地直指杜甫那风雨飘摇的晚年生活及这首诗背后的历史长河。教师首先以平和而深沉的语调,缓缓地铺开杜甫的生平画卷。学生仿佛跟随教师的讲述,穿越时空,来到了那个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唐代。他们了解到,杜甫晚年四处漂泊,生活困顿,屡遭不幸,而这一切都与那场改变国家命运的“安史之乱”紧密相关。这场浩劫不仅给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更让无数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通过这样的介绍,学生对杜甫的创作背景有了初步的认知。随后,在深入解析诗歌内容时,教师巧妙地将“秋风破茅屋”“群童抱茅去”等具体意象与杜甫的生平遭遇、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思考这些意象背后隐藏的深层含义。他们意识到,“秋风破茅屋”不仅仅是自然现象的描述,更是诗人生活困顿、无家可归的写照;“群童抱茅去”则反映了战乱时期社会的混乱与人民生活的艰难。通过联系这些意象与背景知识,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诗歌中蕴含的情感,感受到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

背景知识链接法的成功运用,不仅帮助学生构建了理解古诗词意象的知识框架,还让他们学会了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诗词,增强了对意象的认同感和共鸣感。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还激发了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学习兴趣。

三、同类意象对比法

同类意象对比法在古诗词意象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选取具有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意象,将它们置于不同诗歌或同一诗歌的不同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揭示意象在不同语境下的差异,深入理解其丰富内涵。同类意象的对比,有助于学生突破单一视角的局限,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审视和解读意象,提升文学鉴赏的深刻性和全面性。

以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与前面所学的《野望》进行对比学习,帮助他们发现不同诗人笔下相同或相似意象的不同表现与情感色彩。两首诗中都出现了“山”“水”等意象,但是,在王绩的《野望》中,“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两句,如同一幅细腻的秋日画卷,缓缓地展开在学生眼前。这里的“山”与“水”,不再是简单的自然景观,而是被赋予了浓厚的情感色彩。山峦层层叠叠,皆被秋色所染,透露出一种萧瑟与孤寂;落日余晖洒落山间,更添了几分落寞与凄凉。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静谧而孤寂的秋日山野场景,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相比之下,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两句诗气势磅礴,展现了诗人眼前景象的壮阔与豪迈。随着船只的行进,山势逐渐消失于平野之中,江水则奔腾不息,流向未知的远方。这里的“山”与“水”,不再是静止的背景,而是成了推动情感发展的动力。它们象征着诗人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与探索精神,以及对自由与豪情的追求。通过对比这两首诗中“山”“水”等意象的不同运用与情感寄托,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意象在不同语境下的变化与差异。他们开始意识到,即使是相同的意象,在不同的诗人笔下,也会因为创作背景、个人情感等因素的不同而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面貌。这种对比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意象多样性的认识,还激发了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审视和解读意象的兴趣与热情。

同类意象对比法在古诗词意象教学中展现出独特的价值。通过对比分析,学生不仅能够发现意象在不同语境下的微妙变化,还能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蕴和情感色彩。这种方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综上所述,古诗词意象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教学中,教师综合运用诗词诵读感知法、背景知识链接法、同类意象对比法,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鉴赏古诗词中的意象之美,提升其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这些方法也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策略,有助于推动古诗词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作者简介:江苏省常熟市外国语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背景古诗词诗词
踏青古诗词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