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战略背景下石油院校地质类硕士研究生培养途径研究
2025-01-15刘之的党伟刘汉香
摘"要: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常规油气能源逐渐向绿色低碳洁净能源领域转型。多以油气勘探为培养目标的石油院校地质类硕士研究生,将面临油气绿色低碳勘查开采、新能源开发利用等特殊技能需求。为加快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双碳”)地质类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高质量人才模式,提高该领域研究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瞄准“双碳”目标,从培养体系、产教融合、教育路径、师资队伍和国际交流合作等角度阐述石油行业特色院校地质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途径,以期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地质类硕士研究人才保障。
关键词:“双碳”战略;地质类硕士研究生;培养途径;石油院校;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2-0154-04
Abstract:Inthecontextofachievingthe\"dualcarbon\"goal,conventionaloilandgasenergyisgraduallytransitioningtowardsthefieldofgreen,low-carbon,andcleanenergy.Mostofthegeologymasterinpetroleumuniversitieswhotakeoilandgasexplorationasthetraininggoalwillfacespecialskillsneedssuchasgreenandlow-carbonexplorationandexploitationofoilandgas,newenergydevelopmentandutilization.Inordertoacceleratetheconstructionofthetrainingsystemformaster'sstudentsofgeologyinthefieldofcarbonpeakcarbonneutrality(\"doublecarbon\"),furtherimprovethehigh-qualitytalentmodel,improvetheabilityofpostgraduatesinthisfieldtoservemajornationalstrategicneedsandregional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thepaperaimsatthe\"doublecarbon\"goalfromtheperspectiveofinternationalexchangeandcooperation,elaboratesonthetrainingmethodsforgeologymasterincharacteristicuniversitiesinthepetroleumindustry,inordertoprovideaguaranteeforgeologicalmaster'sresearchtalentstoachievethe\"dualcarbon\"goal.
Keywords:\"dualcarbon\"strategy;master'sstudentsofgeology;cultivationpathway;petroleumuniversities;integrationofindustryandeducation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为深入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部署,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创新驱动作用,为“双碳”战略提供技术支持和高层次人才保障,教育部印发了《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2],明确加强绿色低碳教育,将绿色低碳理念纳入教育教学体系;推动高校参与或组建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紧缺人才培养等重点任务。
想要尽早实现“双碳”目标,最重要的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研究生培养也因此迎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3-4]。“双碳”战略给石油院校带来发展空间受限的挑战,也为石油院校留出了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升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科教产教深度融合等方面的时间和空间[5-6]。因此,积极围绕“双碳”战略和油气行业发展对研究生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探明“双碳”战略视域下石油行业特色院校地质类硕士研究生培养途径,加快培养绿色低碳地质类创新型人才。
一"“双碳”目标下我国油气行业对地质类硕士研究生的需求
“双碳”目标对中国油气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能源转型的大趋势和“双碳”目标的要求下,能源体系将开始由化石能源为主向非化石能源为主转变[7]。在能源体系方面,非化石能源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风能、太阳能等能源存在不连续性以及不稳定性,替代化石能源的主体地位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化石能源仍在较长时期内为主体能源[8]。在油气供应方面,由于我国各种生产要素的制约,原油对外依存度会长期保持高位,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持续上升[9]。所以在“双碳”目标之下,油气供应安全依然是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核心和关键任务,需要不断增加油气投资,力争稳油增气[10]。一方面我们必须肩负起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责任使命,加强油气勘探开发,特别要着力攻关深层、深水、非常规关键技术,全力推进稳油增气工作,保障国家核心油气的需求供应安全;另一方面通过对生产过程进行节能减排和降碳改造,促进油气传统能源和地热等新能源的协同发展来实现其绿色转型,以及发展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行业,向全社会奉献减碳之力,帮助实现全国“双碳”目标。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石油天然气产业面临着保障能源供给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双重任务。稳油增气、协同发展地热等新能源,大力发展CCUS等产业,地质类硕士研究生由原来的石油为主转至天然气,并辅设地热和CCUS等研究方向,以期满足油气行业对该方向研究生的需求。“双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覆盖范围广,必须长期持续坚持,统筹布局、科学规划,尤其是做好油气等能源支柱产业人才的需求预测。注重总结研究生培养和成长规律,分类制定培养方案,加快新能源、CCUS等紧缺人才培养,加大对传统地质类相关学科专业的升级改造,让地质类学科专业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双碳”战略视域下石油行业特色院校地质类硕士研究生培养途径
(一)"“双碳”教育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高质量“双碳”紧缺人才培养体系
紧密围绕国家“双碳”战略,适时调整地质类研究生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校园文化建设、课程思政中融入“双碳”元素,开展多种形式的“双碳”教育,保证在学期间“双碳”教育不断线。立足石油石化特色,结合国家“双碳”战略需求,围绕石油资源绿色开发、低碳利用、减少污染和减少碳排放以及其他相关领域,布局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绿色智能开发、低碳能源的有效开发、地热新能源等学科方向[11]。发挥学校在低渗透(致密、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地缘优势,以低渗透(致密、非常规)、深海深地油气资源低碳绿色智能开发为切入点,对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学等学科进行升级改造,对接“双碳”需求,形成契合国家“双碳”战略的发展方向。
注重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等碳负排放领域开展持续攻关,占据“双碳”技术制高点。依托学校石油石化特色和能源领域优势,结合油气行业发展需求,在地质类硕士研究生培养上增设地热能、CCUS等新能源方向,适度扩大培养规模,拓展专业的深度和广度。注重二次能源的有效转化,强化新型能源领域的多能互补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加强以智能化、综合化为特征的地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以服务于常规油气和新能源绿色高效开发。
组织学校学科专业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学院教授委员会,围绕“双碳”目标,通过对教育目标的调整,培训计划的修改,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内容的优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赋能技术的应用等整合,加强与国内油气、专精特新能源企业的产学合作,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积极探索碳中和人才校企联合培养路径,共同制订培养计划,打造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努力实现校企人才培养有效链接,探索具有鲜明特色的地质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二)"突出行业需求导向和产教融合,构建面向行业的产教融合学科体系
“双碳”目标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能源变革,会为我国能源节约做出巨大贡献[12]。紧扣“双碳”国家战略,推进学科布局,将科学创新人才培养拓展到清洁能源、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等领域。强化特色学科、巩固优势学科、鼓励学科交叉发展,支持新兴学科,坚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行,优化学科布局,凝练学科方向,不断夯实“双碳”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基石,以科技创新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13]。紧抓能源化工产业发展需求,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榆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要以建设安全、地矿等学科群为重点,建立“能源+”“安全+”“智能+”“低碳+”融合发展模式,加强学科动态调整,带动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学学科由油气绿色开采延伸到多种能源开发循环领域。组成专业人才队伍进行交叉项目发掘,实施融合育人工程等,保证研究生培养的适应性和创新贡献度。
充分认识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等碳移除和碳利用技术对实现碳中和的作用,利用好碳汇成长空间,积极发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14]。保证“服务产业、适应需求”这一要求,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不断强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不断提高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学校联合企业成立碳中和研究院,发挥智囊团作用,青年教师前往油气企业进行考察,获取企业实践资料,实时了解企业需求,为“双碳”背景下地质类研究生教学提供素材。在产教融合、工程能力提升方面,建立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工作站,通过企业生产现场实习,提升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在视野拓展方面,通过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实施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和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支持研究生与“一带一路”国际学生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拓宽学术视野,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能力。
积极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碳中和技术研发中心、中国石化与碳中和绿色技术联合研发中心、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碳中和研究所等单位对接,创建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成立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工作站。旨在集中各石油天然气等企业在碳中和能源领域优势力量,联合培养面向碳中和战略目标的能源交叉学科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合力搭建碳中和能源领域研究生培养与科研交流“大平台”,形成良性互动、优势互补的深度融合发展格局,为我国实现碳中和宏伟目标提供人才保障。
(三)"创新“双碳”教育路径,实现高质量人才强基
基于“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的科教、产教融合理念,优化资源配置,以交叉研究院、交叉中心为载体,强化学科专业相互融合,产出高水平成果,引领“双碳”学科发展,催生新的学科专业增长[15]。推动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走进课堂,扩展高质量专业人才培养的宽度和深度,形成“教研相长”的科教、产教协同发展范式,培育高层次专业人才。成立碳中和研究院,力争在“双碳”领域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方面取得新成绩。规划建设“油气+新能源”实验室,重点围绕“双碳”目标,综合油气行业转型需求和经济社会高效发展,组建以高层次人才为主力军的“双碳”科研技术团队,撰写碳中和相关教材。
在研究生教学上,要围绕“双碳”目标,以改革创新为主,全面提高研究生课堂质量。通过建立流动式课堂、自由讨论式课堂等课堂形式,打破一成不变的课堂形式,提高研究生对“双碳”领域的学习热情,打造课堂新模式。开展“双碳”知识课堂,为广大研究生普及“双碳”的相关知识以及对研究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科研方面,设置“双碳”研究方向,鼓励以研究生为主,本科生次之参加“挑战杯”等高水平学科竞赛,推动建设学科竞赛创新平台。
强化校企联合培养,创建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选择基础较好的新能源科技园区、企业建立一批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推动企业与高校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通过新能源企业与高校间的科技攻关项目,吸引高校教师参与新能源领域的技术攻关,提升教师的新能源专业技能。
构建校企共建共享、权责对等的校企联动模式,完善产教全程合作的育人机制。高校要依据“校企合作、产学融合”的理念,成立联合培养管理机构;企业根据石油院校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学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全程参与到研究生培养模式、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改革中,完善产教全程合作的育人机制。
(四)"加强“双碳”领域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加快“双碳”国际化人才培养步伐
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各类资源,在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以及教学名师带领下打造一流课程,开展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实施方案,使教师的教学能力进一步提升,定期开展“双碳”领域教师培训[15-16]。保证教师队伍建设保障,实施灵活的“双碳”人才引进政策,完善内部收入分配激励约束机制,打造学缘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的师资队伍,加大精准引进力度。打造“双碳”领域师资队伍,加速“双碳”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引育步伐,建成3~5支由高层次专业人才引领、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双碳”领域教师团队。打造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掌握碳达峰碳中和等关键技术,能够提出目前领域内所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够提供有效解决方案的“双碳”领域专业人才团队。
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石油天然气、地热和CCUS等专业人才,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拥有先进理念、具备创新能力的高质量青年人才。深度参与“碳中和国际联合培养创新型项目”,围绕传统专业升级和紧缺专业人才,与世界范围内一流大学和科研学术机构开展“双碳”领域本、硕、博联合培养,增强国际交流,深化双边、多边科技创新合作。加大宣传,与国外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加强联系,吸引海外可再生能源前端技术、能源清洁利用等相关专业优秀人才,参与“双碳”学科建设。不断提升“双碳”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确保每年选派一定规模的地质类研究生到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开展学习交流。与多所境外高校在“双碳”领域建立长效人才培养机制,将学校打造成重要的“双碳”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
既要充分吸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要向国内高水平大学学习,更要立足学校的自身基础条件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巩固优势、改造传统、面向未来、建设新兴,形成石油石化特色鲜明的“双碳”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尤其要发挥学校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才培养优势,不断创新“双碳”人才培养合作的途径和方式,培养具有长远国际眼光,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双碳”人才。
(五)"构建管理/服务保障机制,推进治理体系改革,加快制度建设
学校制定“双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行动方案和实施过程的统筹协调,负责“双碳”人才的引育、加强“双碳”领域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生院负责“双碳”类研究生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学科专业调整优化,并与教务处协作强化科研育人;实验室管理处协同教务处、研究生院负责“双碳”领域实验教学平台的申报和实践教学资源配置与国境外高校开展“双碳”领域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建立跨学院(学科专业)的“双碳”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各相关学院与企业和科研机构联合开展订单式“双碳”人才培养。此外,坚持具有“双碳”教学能力的教授走上讲坛给研究生授课、研究成果上课堂的机制,为研究生培养开辟科学研究和实践空间,将科研优势向“油气+新能源”方向转变,通过定时接收用人单位、企业现场的信息反馈,适时修正地质类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不足,以确保地质类人才培养质量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提升。
建立健全培养单位为主体、联合培养单位为辅的质量保证体系。学校作为构建质量保证体系的主体单位,需要建立全过程的质量保证制度,完善从“双碳”领域研究生招生到授予学位期间的全阶段质量监督制度,强化对毕业生的就业和发展质量的追踪工作。建立以“双碳”领域研究生培养为基础的学校与企业共建共管机制,夯实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成立“双碳”领域硕士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委员会中应有一定比例来自行(企)业的专家,委员会负责培养工作的指导。“双碳”领域研究生培养应从管理体制、运行与保障机制等方面突破边界、协同创新,及时调整和优化,进行动态管理。
结合国家“双碳”战略和国内外发展的新态势,有序推进“双碳”教育人才培养工作[17]。在地热能等领域完成前期布局,围绕油气资源绿色低碳智能开发,在智慧油田、油气人工智能、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等交叉学科(方向)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紧扣“双碳”目标,整合并丰富“双碳”人才培养资源,创新“双碳”人才培养模式,加快传统能源升级改造和新能源两类人才培养与储备[18]。
三"结束语
为达成“双碳”目标背景下常规油气勘探逐渐向新能源领域转型对地质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要求,亟需定位地质类人才培养需求,构建以职业发展能力为导向、注重实践成效的培养目标,根据“稳油增气、新能源补充”的原则建立课程体系,加强以校企联合培养基地为依托的实践体系建设,整合校企“双碳+”资源为基石创新研究生培养路径。
根据油气行业转型方向,适时调整地质类研究生培养途径,增设地热、CCUS培养方向,构建“油气地质+新能源”学科新格局,全面提升具有国际视野、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地质类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中国力争碳排放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J].今日制造与升级,2020(9):10.
[2]教育部.关于印发《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205/t20220506_625229.html?eqid=8d8623d800028cde00000006642657f1.
[3]张彬,贾强,侯超,等.“双碳”战略下煤炭行业特色院校发展战略与人才培养的探索[J].煤炭经济研究,2021,41(9):57-61.
[4]李娜,杨百忍,严金龙.“双碳”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环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盐城工学院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22,39(32):4-6,17.
[5]魏峻,姬红兵,高晓莉.关于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的思考和建议[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3):30-35.
[6]陈刚,金听祥,许培援,等.“双碳”背景下能源类专业研究生思政教育模式改革探索[J].科教导刊,2022(30):94-96.
[7]来兴平,张云,李超,等.产教融合驱动双碳背景下高质量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以西安科技大学为例[J].技术与创新管理,2022,43(2):135-140.
[8]吴江,潘卫国,任思源,等.适应“双碳”目标的能源动力类研究生培养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21(S1):251-252.
[9]夏涛,张仰飞,刘海涛.双碳背景下储能工程硕士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探索[J].科技风,2023(2):126-128.
[10]吕传坡,张洋,姜义.绿色革命下中国“双碳”现状及其实现路径分析[J].蚌埠学院学报,2022,11(6):72-76.
[11]刘洁,刘盛余,刘建英,等.“双碳”目标下环境类研究生高等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高教学刊,2022,8(29):145-147,153.
[12]马海韵,陈红喜.优化提升“双碳”人才培养模式[J].群众,2022(18):53-54.
[13]邓军,贡琳慧,刘飞宇.“双碳”目标下能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考[J].大学,2022(23):71-74.
[14]李卓,井贺然,周婷月,等.“双碳”愿景下碳中和领域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未来与发展,2022,46(7):83-86.
[15]蒋军,刘晓帆,李瑞琪.论“双碳”目标背景下煤炭行业的发展前景与人才培养[J].煤炭高等教育,2022,40(4):14-17.
[16]鄢维,李渊.双碳背景下绿色理念融入高职石油课程建设的途径[J].湖北开放大学学报,2022,42(3):44-47,64.
[17]金凤.培育高质量“双碳”人才学科专业与教师队伍不能只靠“散养”[N].科技日报,2022-05-19(006).
[18]李洋,徐宏杰.“双碳目标”背景下课程思政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研究[J].科教导刊,2022(13):145-147.
基金项目:西安石油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产教融合的石油院校地质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2021-X-YJG-001);陕西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融入延安精神与大庆精神的石油特色高校地质类课程思政教学元素构建与实践”(21BY065)
第一作者简介:刘之的(1978-),男,汉族,甘肃通渭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油气地质勘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