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姓埋名为“铸剑”,太空国旗闪耀“两弹城”

2025-01-02

军事文摘·科学少年 2025年2期

最近,由全国少工委联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宣传办公室举办的“红领巾爱祖国——我心中的五星红旗”国旗传递活动来到了四川省绵阳梓潼“两弹城”,在那里隆重举行少先队员传递国旗仪式。

“两弹城”再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让广大青少年对这座蒙着神秘面纱的航天城又多了一份了解。那么,这里为什么叫“两弹城”?它对新中国两弹事业发展曾经做出哪些贡献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两弹城”大门
郭永怀
朱光亚
王淦昌

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的9位曾工作生活在“两弹城”

1964年10月16日,巨大的蘑菇云在罗布泊荒漠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一举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飞向太空。

从导弹到原子弹、氢弹,再到人造地球卫星,半个多世纪前,新中国在万般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了“两弹一星”这一震撼世界的伟大成就。

我国首颗原子弹和首颗氢弹模型

为了这一天,无数英雄与戈壁黄沙为伴,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奇迹。而“两弹一星”的研发,与中国科技城——四川绵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964年,迫于紧张的国际局势,中共中央作出了“三线建设”战略决策。四川绵阳因良好的地理环境与条件,成为全国三线建设国防科技发展的重点区域。

中国核武器研制基地总部,即如雷贯耳的“九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在20世纪60年代末,从遥远的青海迁到了如今的绵阳梓潼,布置在隐秘的大山沟里,无数科研工作者在这里默默奉献,为国铸剑。

如今,“两弹城”仍完整保留着167栋20世纪60年代建筑,以及战备防空洞、国魂碑林等纪念实物。

直至很多年后,那些令人动容的英雄般的名字才出现在大众视野里。原来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有9位曾在绵阳工作生活。

他们中有“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邓稼先;有号召全体留美同学“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献给祖国人民”的朱光亚;还有以身许国化名“王京”20年的王淦昌、飞机失事时用身体保护核试验绝密文件的郭永怀…………以及无数默默奉献一生的无名英雄们。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与牺牲,才有了新中国的一步步强大。

自1969年从青海搬迁至绵阳梓潼, 到1992年迁至绵阳科学城,23年间,九院的前辈们在此隐姓埋名,克服多种困难和干扰,先后组织完成20 余次核试验,实现了原子弹、氢弹的武器化与定型,开展了新一代核武器研制攻关等国防科研项目。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他们用行动实现“以身许国”的誓言,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孕育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

中国“两弹城”邓稼先旧居卧室里的陈设
梓潼县“两弹城”两弹实物馆
曾经工作和生活在“两弹城”的9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国旗传递活动在“两弹城”举行

飞上中国空间站的国旗来到“两弹城”

绵阳现在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科技城,也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承载地。正因为如此,由全国少工委联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宣传办公室举办的“红领巾爱祖国——我心中的五星红旗”国旗传递活动来到了“两弹城”。那面伴随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进入中国空间站,并随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地面的国旗,由优秀党员代表传递给团员代表,再由团员代表传递给了少先队员代表。这些传递活动也意味着爱党爱国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随后,仪仗队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

“两弹城”防空洞

“今天的国旗传递活动让我们感到由衷的自豪,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我们一定要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珍惜美好时光,勤奋学习,争做爱党爱国,自立自强,奋发向上的新时代好少年。”梓潼县文昌第二小学三年级学生雍雅茹说。

“红领巾”传递荣耀国旗,“两弹城”致敬大国功勋。升旗仪式结束后,少先队员们来到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学术报告厅,聆听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客座教授范宗喜所作的《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为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专题宣讲报告。他们还走进四川两弹城博物馆、航天科技馆、三防教育馆等地参观体验,重温老一辈科学家“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家国情怀,感悟以“两弹一星”精神为代表的红色基因。

(摘编自“绵阳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