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紧你的启航票,重返梦幻之舟的倾覆时刻
2025-01-02鲍世明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14/B4qYEhMCjFRhxdYJKrCnEL.webp)
1912年4月10日,号称“世界工业史上奇迹”的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开始了自己的处女航,从英国南安普顿驶往美国纽约,船上搭载的是来自世界各地,满怀期待的旅客。4月14日夜晚,这艘“永不沉没”的巨轮,在北大西洋冰冷的海水中撞上了冰山,最终沉没,草草地结束了它短暂的航程,更带走了超过1500名乘客的生命。这场灾难不仅是人类史上的重大悲剧,也激发着全球对人性、勇气、牺牲和爱的深刻思考(图1)。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14/dtvgbJmzkYTkiRXaqZ4nvM.webp)
1985年9月,罗伯特·巴拉德团队在美国海军支持下发现了“泰坦尼克号”残骸,开启了打捞与文物回收工作。专业团队利用高科技设备成功打捞了大量文物,如船上的挂钟、乘客的礼帽、书籍、明信片、手提包、瓷器,以及船体残骸等,这些文物多被送往博物馆展览(图2、图3)。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14/7ZmUac8Tiiwcnox2R5gdxK.webp)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14/gKtmCYQjUQDK79xUKrYYWj.webp)
1997年,詹姆斯·卡梅隆基于“泰坦尼克号”的沉没背景,执导了电影《泰坦尼克号》,讲述了穷画家杰克和贵族女孩露丝之间跨越阶级的爱情故事。这一历史事件被搬上了大银幕,电影风靡全球,也将“泰坦尼克号”的故事推向了新高度(图4)。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14/4zYtubeZ6bxBjqMkct4cxH.webp)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14/DnHHFtquzrfmbqsbynhSiQ.webp)
进入21世纪之后,与“泰坦尼克号”相关的展览不断涌现,颇受公众关注,如上海世博园、波士顿公共花园、拉斯维加斯度假村等地的展览。每个展览各具特色,但较为相似的是,它们都聚焦“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悲剧背景,融合了历史、文化、艺术元素,通过沉浸式空间场景与真实文物,讲述着宏大叙事下的个体生命故事。
而从展览的叙事逻辑来说,“泰坦尼克号”文物展通常都依托深海打捞的文物、事故亲历者与见证者,以及具有非常浓厚历史印记的实物进行叙事。借用一张1:1复刻的真实船票作为“时空穿梭”媒介,让观众重回灾难降临之夜,感受当年在这艘传奇邮轮上人物的故事与印记,思考他们在面临生死考验时的艰难抉择(图5)。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14/GL3KtMmFX6URknmeJyAZFu.webp)
展览内容则通过照片、新闻报道、乘客名单等珍贵史料,展示着乘客们的生活、他们面对灾难时的反应以及救援行动的开展情况。此外,展览还精心重现了船舱内部,包括楼梯、头等舱套房和咖啡厅等,让参观者通过一件件文物,仿佛穿越回1912年,亲身体验“泰坦尼克号”昔日的点点滴滴,身临其境地体验那个时代的氛围(图6)。展览的呈现形式,则充分利用了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氛围营造。比如采用历史场景的高度复原,以VR、AR 等科技手段及多元互动体验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讲述“泰坦尼克号”的故事,设置了一系列互动环节,如手持船票穿越船舱内部、参与“泰坦尼克号”夜行等,为观众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营造亲历感,激发情感共鸣(图7)。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14/NjpXqB2LDYofT9Jm9SkGWh.webp)
展览的尾声部分则通常聚焦于“泰坦尼克号”沉没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及其给后世留下的教训。通过展示幸存者的回忆录、救援行动的英勇事迹以及国际海事法规的变革,鼓励观众思考如何在科技进步的同时,更加注重安全、责任与人道主义精神,缅怀那些在灾难中逝去的生命,传递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
总的来说,“泰坦尼克号”文物展不仅是一场视觉与感官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可以让我们在回溯历史的同时,思考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局限,以及在面对灾难时人性的勇气与光辉。
(本栏目合作单位:中国科学技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