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妙方让女性冬季不再怕冷
2025-01-01王小云
专家简介
王小云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协作导师。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岭南名中医、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教学名师、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学家经验继承导师,师从“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广东省中医院妇科学术带头人、广东省中医院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全国“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妇科重点专科协作组牵头单位负责人。擅长“针药并用、心身同治”治疗生殖内分泌疑难病,如卵巢功能早衰、围绝经期综合征、不孕症、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抑郁症、重度睡眠障碍、复发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外阴白斑、妇科良恶性肿瘤等。
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三上午(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医院三楼音乐治疗室)、周五下午(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西区五楼特需门诊)。
对于女性来说,寒冷天气不仅会让身体感到不适,还可能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如手脚冰冷、宫寒腹痛、气血不足等。中医强调“冬藏”,冬季是养生的重要时节,通过食疗、适当的保暖和调养,女性能够保持身体温暖,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力,远离寒气带来的不适。
冬季女性身体变化与挑战
1.手脚冰冷
寒主收引,冬季的寒冷气候可导致血液循环不畅,特别是女性的手脚末端容易感到寒冷,中医认为是寒气侵袭了人体的阳气,失去了温煦作用。
2.腹部冷痛
宫寒是指寒气侵袭女性的子宫,影响血液循环,导致月经不调、痛经、腹部冷痛等症状。寒冷天气中,女性的子宫和卵巢更容易受到寒气的侵袭,影响生理健康。
3.身困乏力
冬季气温下降,阳气受损,女性气血相对虚弱,气血不足常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食欲不振、易感冒等症状。
食疗:温暖身体,补充气血
1.温补气血
(1)红枣桂圆汤:红枣和桂圆是中医推荐的补益佳品,红枣有养血补气的作用,桂圆有益气养血、滋阴安神的功效。二者搭配食用,能有效改善虚弱体质和气血不足的症状。红枣桂圆汤做法简单,将红枣、桂圆一起放入清水中煮沸后小火炖一段时间即可,既能滋补气血,又能温暖身体。
(2)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是补血活血药材,羊肉具有温补阳气、驱散寒邪的作用,生姜性温,有助于身体散寒。当归生姜羊肉汤能缓解女性体寒、气血不足、宫寒等症状。做法是将羊肉切块,加入当归、姜片、黄芪等炖煮,可以起到温阳补血、祛寒暖宫的效果。
(3)枸杞红枣鸡汤:枸杞子含有丰富的β-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能够增强免疫力、滋补肝肾,与红枣一起炖煮,能有效补充气血,增强体力,适合女性体虚、面色苍白、容易感到疲倦等症状。
2.温阳驱寒
(1)生姜红糖茶:生姜有强效的温阳驱寒作用,红糖则能补血活血,特别适合冬季饮用。每天早晨可以将生姜切片,加入红糖和热水,饮用后能驱散体内寒气,暖身暖胃,促进气血流通。
(2)胡椒羊肉汤:胡椒具有温热的属性,能有效驱散寒邪,羊肉温补阳气,特别适合寒冷季节食用。做法是将羊肉切块,加入胡椒、枸杞子、姜片等炖煮,能帮助女性抵御寒冷、温暖全身。
温暖从经络入手
艾灸是中医特色疗法,通过艾绒燃烧的热力刺激特定的穴位,达到温阳驱寒、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在寒冷的冬季,女性可以通过艾灸温补阳气,改善宫寒、手脚冰冷等问题。
(1)神阙穴(肚脐处):神阙穴是人体的重要穴位,常用于艾灸,对于温阳补气、改善宫寒、提升免疫力有良好效果。冬季女性艾灸神阙穴,有助于恢复体内阳气,避免寒气侵袭。每次艾灸5—10分钟,每周2—3次。
(2)气海穴(肚脐下1.5寸处):气海穴被认为是人体的“生命源泉”,是调节气血、增强体力的关键穴位。艾灸此穴可以温阳补气,增强免疫力,特别适合冬季气血虚弱、容易感到寒冷的女性。
(3)命门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穴是温阳的重要穴位,艾灸此穴可以增强肾阳、补充体力,缓解由于寒冷带来的各种症状。每次艾灸10—15分钟,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抗寒能力。
自己在家艾灸时需注意:艾条距离皮肤不能太近,温度不宜过高,保持适当的温热感,避免烫伤皮肤。艾灸前取舒适的体位,放松身体,呼吸均匀,避免紧张,不要乱动。艾灸不适合有皮肤病、处于疾病急性期或有发热症状的女性。
冬季对于女性来说是调养气血、保暖身体的关键时节。希望每一位女性在冬季通过合理的保暖措施,提高身体的抗寒能力,缓解寒冷带来的不适,远离宫寒、手脚冰冷等问题,度过一个健康又舒适的冬季。
(编辑 周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