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3道关,团圆饭营养美味又健康
2025-01-01黄桥梁
专家简介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12/EEPqp9ug3HSqQ6pXRGhzNr.webp)
黄桥梁 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所长,副主任医师,东南大学校外导师,南京医科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社区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健康教育研究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主动健康分会委员、江苏省环境诱变剂学会妇幼安全与健康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营养学会营养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或承担多项世界卫生组织、盖茨基金等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国家级、省市级科研项目,主编著作6部,副主编著作5部。
团圆饭是春节的“重头戏”之一,经过忙碌的一年,一家人整整齐齐地坐在一起,吃饭聊天,这是属于中国人的天伦之乐。做出一桌团圆饭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能需要提前几天采购食材,并进行简单的粗加工,为的是能给家人准备一顿丰盛的饭菜。把好下面这3道关,可以让丰盛的团圆饭更营养、更健康。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12/musNxFENhGdX2jUgWCneU3.webp)
〇 选择合适的油
无论南北,炸春卷都是春节期间每个饭桌上的必备菜,一些食材也常进行油炸预处理。总之,春节期间油的使用量大大增加,人体摄入的油也会增加。油对健康是把“双刃剑”,而市面上油的品种很多,合适的油可以减少对人体的伤害。
1.别让油冒烟
油有一个属性被称为冒烟点,即油被加热超过一定的温度,就会开始冒烟。冒烟点的产生是由于油中存在一些沸点相对较低的物质,如游离脂肪酸、甘一酯、不皂化物等。油一旦冒烟,油中不稳定的物质就会变质为对人体有害的醛类物质。因此,健康用油,应选择冒烟点高的油,同时烹饪时注意温度不要过高。
2.厨房常见油品特点
(1)大豆油:大豆油是全球产量最多的油,主要含有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有一定好处。但由于其不饱和特性,在高温下容易受到氧化破坏,生成反式脂肪等有害物质。大豆油的冒烟点约230 ℃,适合煎炒或炖煮,不适合高温油炸。此外,大豆油冷藏后不容易凝结成固体,通常也会用来做糕点。
(2)花生油:花生油的冒烟点也在230 ℃左右。花生油富含ω脂肪酸,可以保护血管,防止生成血栓。但是花生油较浓稠,容易导致上火,体质燥热者不适合经常食用。花生油变质容易产生黄曲霉毒素,因此不要选购大瓶装的,并在开封后尽快使用完,平时冷藏保存。
(3)葵花籽油:葵花籽油有助于稳定血压,降低胆固醇,其丰富的维生素E是天然的抗氧化剂,使油质不易被氧化。但葵花籽油同样属于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的油品,冒烟点约230 ℃,不建议高温油炸煎煮,仅适合炖煮、炒菜以及做糕点。
(4)菜籽油:菜籽油含有茶多酚、叶绿素、维生素A、维生素E等,质量好的菜籽油倒在手上很容易被皮肤吸收,不会有油腻感。菜籽油可减少血管堵塞、消炎、杀菌,冒烟点高达250 ℃,是凉拌、煎、炒、炸的全方位食用油。
(5)橄榄油:目前认为橄榄油的品质较高,尤其是冷压初榨的橄榄油可保留橄榄多酚,具有很好的抗菌、抗氧化能力,还有助于人体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的代谢。橄榄油的冒烟点较低,180—200 ℃,适合凉拌和中低温拌炒,一般多用来凉拌,煎炒容易损失橄榄多酚,比较可惜。
(6)动物油脂:俗称“荤油”,是传统的特色食用油。这种油以饱和脂肪酸为主,在室温下呈现凝固状态。以前大家经常吃荤油,然而现代科学证实,过量摄入动物油脂与高胆固醇和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也会增加某些消化道肿瘤的发生风险。
〇 烹饪蔬菜有诀窍
冬季的蔬菜数量少,比肉“珍贵”,并且很多人春节期间大鱼大肉吃得太油腻,反而想吃些清淡的蔬菜调节胃口。蔬菜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需要正确的烹饪方法,才能“锁住”营养。
1.保留蔬菜营养的烹调方法
蔬菜营养的多寡和烹调方法有很大关系,蔬菜含有的维生素、矿物质多半属于水溶性且不耐热,加热时间越久、水量用得越多,都会使营养素流失,所以保留蔬菜营养的烹饪诀窍就是水量少,同时加热不宜过久。
(1)水炒法营养师最推荐:传统的热炒方式会产生许多油烟,油和蔬菜也会因为高温而变质,可能对健康无益。水炒法是用少量的水,大概10毫升,待水开后将蔬菜下锅。盖上锅盖稍微焖煮一下,然后用一般炒菜的方式拌炒,起锅前加少量的油和盐就能吃。这个方法最后才放油,因此不会产生油烟,不会使油经过高温产生有害物质。只放少量的水,蔬菜的水溶性营养素就不容易流失,是最能保留营养的做法。而且这样做的蔬菜味道清甜,不需要添加过多的调味料,吃起来更健康。
(2)汆汤法要掌握入锅时间:汆汤是很多人喜欢的方式,但缺点是高温和大量的水让食物的口感、外观不佳,营养流失。蔬菜汆汤的关键是在水开后入锅,以缩短烹调的时间,避免营养流失。如果家中有肾功能不好的人,需要限制钾离子、钠离子的摄入,适合用汆汤法,溶解出蔬菜里的钾离子和钠离子,但汆汤后的汤汁就不宜再食用了。短时间就能煮熟的蔬菜适合汆汤法,如青菜、苋菜、白菜等,汆汤后的汤汁可以再利用,如做汤底或调成酱汁。
(3)清蒸法注意起锅时间:清蒸法利用高温的水蒸气将蔬菜蒸熟,优点是蔬菜不会和大量水直接接触,可保留较多的营养。但要注意入锅和起锅的时间,蒸得太久蔬菜会变得软烂。应该在锅内水沸腾后放入蔬菜,绿叶蔬菜不建议使用此种方法,锅盖盖上后绿颜色的蔬菜会变黄。这种方法适合根茎类或果实类的蔬菜,比如萝卜、番茄等。
(4)微波法注意容器使用:微波可以使蔬菜内的分子摩擦产生热量,让食物快速变热,因此没有营养流失的问题,蔬菜微波完后淋上调味料就能食用。但要注意放入微波炉的容器一定是陶瓷或玻璃的,禁止使用金属容器。微波烹煮最大的问题是受热不均,经常表面熟了,但里面还没有熟透。最好以渐进的方式加热,如总共要加热3分钟,可以先加热2分钟,取出搅拌一下,再加热1分钟。放入微波炉前,可以先淋少量水和油,出炉后颜色会更鲜艳。
2.不同颜色的蔬菜使用不同的烹饪方法
(1)红色:红色蔬菜含有大量抗氧化成分,对乳腺癌、前列腺癌有预防作用,如番茄、红萝卜、红椒等。蔬菜表现为红色主要因为茄红素,高温可破坏红色蔬菜的细胞壁而释放茄红素,但茄红素不耐高温,因此快炒2—3分钟就应该起锅。茄红素是脂溶性物质,烹饪时加点油或与含有油脂的肉一起煮,能更多地保留茄红素。
(2)橘黄色:橘黄色的蔬菜含有丰富的β-胡萝卜素、叶黄素等,有助于提高人体的免疫力,维持视力的健康,改善肤质,如南瓜、胡萝卜、红薯等。β-胡萝卜素、叶黄素都是脂溶性维生素,和油一起烹煮或和含油脂的肉类搭配,有助于营养释放。
(3)绿色:绿色蔬菜含有丰富的叶绿素、叶酸等,有助于维持视力,如菠菜、青菜等。叶绿素属于脂溶性的,与油一起摄取有助于吸收。但是叶绿素经过长时间烹煮会使营养活性降低,同时醋也会使叶绿素丧失活性,所以烹煮绿色蔬菜速度要快且不要放醋。
(4)白色:白色蔬菜含有丰富的含硫化合物,有助于排除呼吸系统的毒素,提高免疫力,对心血管健康也有帮助,如山药、洋葱、大蒜、蘑菇等。含硫化合物为水溶性物质,不耐高温,建议快速水炒,最后再添油,保留蔬菜的营养价值,口感也比较清爽。
(5)蓝紫色:蓝紫色蔬菜含有丰富的花青素,对心血管有益,可提升免疫力和脑力,如紫薯、甘蓝、茄子等。花青素是水溶性维生素,怕热也怕水,切丝凉拌可发挥其最大的营养价值,如果不喜欢吃凉拌菜,快速烫熟拌调味料也可以。
〇 正确处理过夜菜
难忘的聚餐后,难免留下许多饭菜,直接丢弃又可惜,保存起来后面几天再吃是大多数人的选择。过夜菜可能产生有害人体健康的问题,需要注意取舍,别因为舍不得剩饭剩菜而“吃进了医院”,那就因小失大、得不偿失了。
1.吃隔夜菜有3个风险
(1)增加食物中毒的风险:微生物污染是隔夜菜最大的问题。我们习惯将剩菜放凉才放进冰箱。在放凉的过程中,或冰箱温度不够低时,容易引起微生物滋生。致病微生物进入人体轻则引起胃肠炎,重则导致食物中毒。微生物繁殖需具备温度、水和营养等条件,食物中有营养和水,所以控制温度是抑制微生物的关键。确保冰箱温度低于4 ℃,将剩菜尽快放入冰箱保存。再次食用时应彻底加热杀死滋生的微生物,如果食物已经出现腐败气味就不能食用。
(2)产生微量致癌物质:一些吃隔夜菜致癌的科普,主要说的是隔夜蔬菜,尤其是叶类蔬菜。叶类蔬菜含有硝酸盐,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可产生亚硝酸盐,而亚硝酸盐在人体内会代谢为致癌物质。但是,叶类蔬菜含有的亚硝酸盐非常微量,健康的人体可以自行代谢,还不至于因为吃隔夜菜就患癌,读者不必过于忌讳。
6ac011425706db9369288d0155614cb0(3)营养流失:反复加热对食物最大的影响就是营养流失。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可以留存较长时间,但维生素、矿物质等会随着重复加热逐渐流失,甚至出现不利于人体健康的物质。如果想规避隔夜菜风险,做饭时要准确估计,尽量避免剩饭剩菜。
2.正确吃隔夜菜有6个方法
(1)尽快放进冰箱:微生物的最佳繁殖温度是7—60 ℃,我们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推荐在1小时内)将剩菜剩饭放入冰箱。习惯将剩菜放凉才放进冰箱的做法是错误的,剩菜在室温中待得越久,微生物滋生的数量就越多。食物温度降低到60 ℃以下就可以放进冰箱了,温度太高的剩菜确实不适合立即放入冰箱,其散发的热量可能引起周围温度上升,增加冰箱中其他饭菜滋生微生物的风险。
(2)不同食物分开装:不要将不同的食物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哪怕是同一类的食物。避免不同食物之间的接触可以避免微生物的交叉感染。此外,微生物可通过空气传播,不建议将锅碗直接放进冰箱,需要使用干净的容器密闭储存,如保鲜盒、保鲜袋、保鲜膜等。
(3)切记充分加热:加热剩饭剩菜建议将饭菜重新倒进锅里用火加热,如果用微波炉加热一定要确保食物内部被充分加热,这样才能彻底杀灭微生物。加热前建议换成陶瓷或玻璃容器。
(4)隔夜菜不要超过2天:研究表明,隔夜菜超过2天细菌的数量呈几何倍速增长。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剩菜最好不要在冰箱里存放超过2天,并且加热的次数不建议超过1次。
(5)避免放在外界环境中:虽然冬季气温低,但仍然推荐将剩菜放进冰箱中。外界环境可能温度比冰箱更低,但是环境中的微生物可能更多,食物更容易被污染。
(6)定期清理冰箱:虽然冰箱中温度低,但也生存着许多细菌,尤其是大肠杆菌,可以在湿冷的环境中生存。建议每3个月做一次冰箱大扫除,春节前专门清理一次。
3.4类食物不适合隔夜
(1)鱼类:尤其是圆形、深色肉的鱼,其组织中氨的含量较高,经过烹饪后也不容易去除,如果本身不新鲜或保存不当,容易导致食用者过敏,出现胃肠炎、皮肤过敏等,甚至损伤肝肾功能。
(2)含有加工食品的菜:如果菜中使用了加工食品,如烟熏盐渍的肉、豆腐乳、豆瓣酱等,反复加热会使已经被加工的脂肪、蛋白质变性,形成致癌物质,不利于健康。
(3)叶菜类:叶菜类蔬菜隔夜会产生亚硝酸盐。食用前建议用沸水烹煮,可去除蔬菜中大部分的亚硝酸盐,以消除致癌风险确保健康。
(4)半熟类食品:半熟类食品杀菌不彻底,容易滋生微生物,食用后造成胃肠不适的风险较高,吃不完建议直接丢弃,不要再放进冰箱。如果想保存,建议煮熟煮透,再进行低温保存。
最后提醒读者,健康的人群有足够的免疫力减少隔夜菜带来的危害,但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老年人、孕妇、孩子、慢性病患者就不建议吃剩饭剩菜。
(编辑 董玲、池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