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4年,货币政策再度定调“适度宽松”
2025-01-01金姬
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3天后,2024年12月11—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召开。会议全面总结2024年经济工作,系统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大的亮点是,明确将2025年货币政策取向定调为“适度宽松”。这是我国自2011年开始实施“稳健”货币政策以来的首次调整。业内普遍认为,货币政策基调由“稳健”转向“适度宽松”,传递出了积极明确的信号;同时强调适时降准降息,也有利于进一步稳定预期、提振信心。
为何时隔14年再
定调“适度宽松”?
从我国过去30年的货币实践来看,货币政策基调由紧到松可依次划分为“从紧”“适度从紧”“稳健”“适度宽松”和“宽松”等五个主要区间。根据客观形势变化,货币政策以“稳健”为中枢,在“从紧”与“宽松”之间灵活调整,以达到稳经济和逆周期调节的目的。
从历史经验看,在经济过热或通胀威胁下,货币政策基调通常都会向“紧”的方向调整。如1993年的“适度从紧”;在收缩冲击的背景下,货币政策基调则会及时向“松”的方向作出调整。
在有效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从2011年开始,我国货币政策重新回到“稳健”的基调上,主要目的是为防通胀、防资产价格泡沫、防“热钱”异动和防金融风险。
在此后约14年的时间里,我国货币政策基调再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但在实际运作中还是有偏松或偏紧的倾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虽然14年里货币政策基调为“稳健”,但2011—2013年总体上表现为偏紧,强调对通胀的防范;2014—2019年回归“稳健中性”,强调不松不紧;2020—2024年实质上是偏松,突出了货币政策的灵活适度和精准有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自2010年后再提“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与“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形成政策组合,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提“适度宽松”,在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看来,这是应对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重要举措。国内需求不足是当fWNfBXoDviCR0z9LYKN++g==前我国经济运行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2023年以来,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连续处于1%以下,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增速则持续处于负增长区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延续下行,物价水平和投资增速的低位运行反映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现实困境。随着2024年第四季度以来一揽子增量货币政策陆续出台,我国CPI同比开始温和回升,PPI同比降幅逐步收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促进物价合理回升、扩大国内需求方面的效用已经逐渐显现。此次货币政策调整将有助于为2025年我国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与此同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是改善社会预期、提振市场信心的迫切需要。2024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同步实施降准降息,政策利率下调幅度为近四年最大。在一系列增量政策的支持下,市场信心持续增强:A股市场连续多日上涨,上证综指成交明显放量;企业和消费者的预期也明显改善,2024年11月消费者信心指数实现连续六个月回落之后的首次回升,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比上月也有所上升。一系列支持性的货币政策操作使得经营主体已经逐步形成了货币政策转向适度宽松的预期。此次货币政策取向由“稳健”调整为“适度宽松”,向社会释放了稳增长的清晰信号,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和信心,进一步激发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推动实体经济稳定增长。
此次“适度宽松”有所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对比2009年—2010年实行的“适度宽松”,两次虽然定调相同但在内涵上仍有一定差异。
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原副院长王晋斌看来,当前的“适度宽松”将更加强调精准性和有效性,融资的目的是要提高投资效益,因此不会搞“大水漫灌”。“与此同时,现在面临的货币需求约束条件也在改变。企业、居民对货币的真实需求会约束货币的供应量和融资规模,因此政府需要在货币需求上首先发力,再来带动企业和居民对货币需求的增加。”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自2010年后再提“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与“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形成政策组合,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货币政策方面,未来传导机制的改善应重视降低融资成本、优化信贷结构、重视结构性政策工具的使用,通过降准降息,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用好各类总量和结构性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经济等领域的信贷支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强化与财政、产业、区域等政策的协调配合,确保政策形成合力,满足合理资金需求,并对高杠杆行为加强监管,确保信贷资金流向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