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85年:“无比的欢乐里,有新的智慧凝结!”

2025-01-01王士强

诗林 2025年1期

1985年是中国文学的变革之年,这一年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以及徐星的《无主题变奏》等一批“奇形怪状”“离经叛道”的小说相继发表,成为“先锋小说”“新潮小说”的启幕之年,这一现象此后也被一些文学史家命名为“八五新潮”。于诗歌领域,巨大的变革尚在酝酿和蓄积之中,“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而对于创刊于上一年10月的《诗林》来说,1985是其首个完整年份,其首要任务并非求新、求变,而是健康、稳定且茁壮地成长。

1985年第1期《诗林》的“卷首寄语”写道:“一年之计在于春,《诗林》迎来了它诞生后的第一个春天。经过两期试刊后,这一期,方能初步展现它应有的性格和风姿——时代气息、青年特点和地方色彩。”时代、青年、地方的确成为这本刊物所着重关注并强调的关键词。“寄语”末尾倡议道:“我们都是拓荒者,要点着火把前进。”此既契合时代的整体情绪与氛围,亦符合刊物的具体情境与追求。

第1期刊载了韩统良所写的《“江上诗会”散记》,这是对1984年秋“国庆江上诗会”的记述,文中介绍了当时哈尔滨市诗歌繁荣发展的态势:

诗人队伍扩大了!就在老诗人们挥笔诗坛的时候,新的诗人们崛起冲上来!在短短的时间里,哈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众多的诗社:“北极光”“蒲公英”“马蹄莲”“大学生”“神剑”“挚友”“野蔷薇”“北斗”“荒流”“混凝土”“水滴”“冰帆”“云帆”“从众”“苑外园”“小天鹅”……(就在笔者成稿时,又出现了“霁虹”“春晖”“春溪”“岛畔”“觅缘”“溪流”)这些诗社,少则三五人,多则上百人,光看这诗社的名字就令人耳目一新,就叫人振奋,这本身就是诗!

彼时诗歌蓬勃发展的景象,由此可窥一斑。“寄语”以热情洋溢且富有诗意的笔触写道:“诗把诗人连在一起,他们在‘天鹅’上拥挤在一起谈诗、论诗,诗人和祖国联在一起,和人民联在一起,用诗来表达他们的心意!//‘天鹅’在松花江上畅游,诗随着江水向平原流去!向大海流去!”该年第3期发表了“青年工人、哈尔滨诗社联谊会负责人”韦泓所写的《北方正在崛起诗的森林——哈尔滨市青年诗社巡礼》,同样是对区域诗歌状况的介绍。文中称:“大片大片诗的种子,已经熬过了北方漫长的冬季。随着消融冰雪的春风,随着文学的黄金时代的到来,他们已经生根、吐绿,展现出蓬勃的生机。//近五百颗年轻、火热的心在为诗歌而拥抱,为诗歌而燃烧。他们组成近三十个青年诗社,并由《北极光》等六个诗社发起成立了‘哈尔滨市青年诗社联谊会’……这些青年诗社结构不同、风格各异,但都坚信诗是与生命一样神圣的。”“纵观全市的青年诗社,无论从诗歌队伍的庞大、爱诗热情的高涨,还是各方面诗歌力量的团结、诗歌风格的多样,在哈市诗歌史上都是空前的。”这里生动呈现了当时哈尔滨市诗社、诗人的状况,即便时隔数十年,仍能让人真切感受到当时热烈的诗歌氛围。此情形在全国范围内当非仅有,而是具有普遍性的。

1984年12月的《诗林》曾刊登了曹音、马连琪的读者来信,信中为中专生群体和中专生诗歌“鼓与呼”:“过去的文艺刊物几乎没有中专生的立锥之地,中专成了被文艺忘记的角落。就诗而言,大学生的诗曾在刊物上见到过,有的刊物上还开辟过‘大学生之页’;中专生的诗却极少见到,更无专栏可言,这对全国三千多所中专的几百万学生来说,确实是很不公平的。”“我们希望编辑同志不要只是眼睛向上,不要忽视中专生这个层次,他们人数很多,人才也不少,这是块处女地,须要开垦、播种,幼苗须要培植,谁敢说他们之中不会出现诗人!”中专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确实是一个特殊群体,体量很大,素质亦相对较高,其中不乏优秀人才。这封信中所提倡议得到了刊物的积极响应,1985年《诗林》开辟了常设栏目“中专生诗坛”(创刊号起已开设“大学生诗选”),可谓从善如流。该年度除第5期外,其他各期均设有“中专生诗坛”栏目,共发表了30位作者的作品。

本年度开设的另一特色栏目是“兄弟民族诗人”。称之为“兄弟民族”而非更为常见的“少数民族”,可谓匠心独运,饱含情感温度,心理距离更近。本年度共有3期设置此栏目,发表了近20位少数民族诗人的作品,其中不乏当时尚为年轻诗人、日后诗名远播者,如吉狄马加、金哲、查干、石太瑞、白涛等。这些作品与汉族诗人的作品相比较,确有较明显的异质性,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音韵、节奏、形式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可读性强。

1985年第4期所刊发的《诗刊》编辑王燕生所写的《为扶诗歌上路鞍前马后真忙——诗刊、诗报负责人座谈会纪实》,是对6月份全国诗刊、诗报负责人座谈会的综述。文中写道:“最近,17家诗刊、诗报负责人用大量事实、以历史见证人身份指出:粉碎‘四人帮’后,中国新诗形势很好,它走在文学前列,并最有希望走向世界!”“去年以来,各地诗刊、诗报纷纷顶凌破土。这是诗歌受到不公正对待、被逼到一个狭角后的一次悲壮而辉煌的突围!这种前所未有的兴旺局面,为诗歌报刊提供了交流经验、共商大计的时机。6月,各诗刊、诗报负责人会聚北京,由《诗刊》邹荻帆、吴家瑾,《星星》白航,《诗探索》谢冕、杨匡汉,《绿风》杨牧,《百泉》浪波,《琥珀诗报》关键,《诗歌报》蒋维扬,《青年诗人》逯庚福,《诗人》芦萍、梁谢成,《诗林》巴彦布,《青年诗刊》刘波,《当代诗歌》阿红,《诗神》戴砚田,《诗潮》罗继仁、未凡,《华夏诗报》柯原,《中外诗坛报》宋梧刚,《黄河诗报》孔林等共同主持了座谈会。”座谈会对新时期以来诗歌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讨论,“会议密切关注到又一次中外诗歌交流的大时代已经到来。在诗歌岗位上工作的同志,尤需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二为’和‘双百’方针,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在加强编辑队伍自身建设的同时,严格把好质量关,为一切优秀诗作大开绿灯,为各种风格流派提供园地。团结老中青诗人,用有力措施、大的气魄扶植新人。我们正处于改革的时代,只有用改革的思想、改革的行动,才能开创新诗大繁荣的局面。”并总结道:“这次历时5天的会议,在充分民主的气氛中,分析了诗歌形势,交流了编辑经验,协调了今后步调,并就创作、评论自由、保障诗人合法权益等问题,进行了商讨和呼吁。大家一致认为,好形势来得不易,障碍并未全都排除。我们更应自信、自爱、自尊、自强、自立,为了诗歌事业,效力于鞍前马后。”

第5期、第6期刊出了“龙·虎·雪同题诗特辑”,参与者达数十人,其中既有知名诗人,亦有众多未名诗人。在具有较为丰富的象征意义或现实基础的龙、虎、雪同一诗题下,诗人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所创作的作品各具特色、相映成趣。在第5期该特辑的“编后语”中写道:“根据我刊对同题诗征稿的总安排,我们在较紧迫的时间里编出这第一辑。各地老中青诗人、习作者对《诗林》给予了十分感人的支持;特别是《文艺报》和《诗歌报》《琥珀诗报》《黄河诗报》等中央和兄弟诗报刊予以全力帮助;钱锺书同志还特意为此专栏题字。在此,谨向他们致以诗友的敬礼与谢意!//同题会友,各逞其能,是繁荣创作的一个方式;而大量精美深刻的诗篇出现,必将促进诗苑的兴旺鼎盛。让更多的具有时代特点的、大气磅礴的篇什飞出《诗林》,则是我们的殷殷心愿并将为之努力下去。”同期发表了陈凤翚的述评文章《读同题诗后的思索》,文中认为“面对同题而吟的诗,并没有限制诗人脱俗,也未构成诗思驰骋的羁绊”。“龙、虎、雪,确实有写不尽的情思,唱不绝的佳句,自然也为诗人留下寄兴言志的广大空间,诗人们尽可以‘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尽可以让诗行从中流泻,奔涌,开掘得广阔,深沉。许多诗,洋溢着时代感,呈现着当代人的思考,蕴含着岁月的负载,充盈着历史的悲酸血泪和甘甜,纷繁的画面,横跨古今,都包容在这不算多的诗行之中。这组诗便是开拓的成果。”

该年第6期是“未名诗人专号”,尤其凸显了《诗林》关注青年、扶持青年的办刊导向。该期在“青春奏鸣曲”“群星集”“青年诗社作品选”以及“中专生诗坛”等栏目集中发表了数十位年轻诗人的作品,尽显对年轻创作者的殷殷期许之情。此外,本年度各期亦多有别具匠心、精心策划的主题作品,诸如第1期的“石油诗”、第2期的“叙事诗小辑”、第3期的“儿童诗小辑”、第4期关于空军和飞行员的“蓝天四重奏”、第5期关于国庆的“十月的歌”、第6期关于残疾人作者的“强者之声”等,皆可见编者的用心良苦与真情投入。

本年,刊物主编陈昊、编辑部主任兼责编巴彦布均无变动,唯有“特约美术编辑”变更为柳敦贵。在该年最后一期刊物的刊尾,以“本刊答读者问”的形式告知读者将于次年改为季刊,并对“是由于经济原因呢,还是为了改进刊物”的疑问回应道:“二者皆有,主要是经费不足。一俟条件具备,完全有可能恢复双月刊。但我刊历来认为:刊物的质量重于数量,没有质量的数量是无意义的。质量与特色是刊物的生命。改成季刊的《诗林》肯定强于双月刊的《诗林》,至少在作品方面,请释念。”

“九叶派”诗人唐湜的《燃烧》发表于1985年第5期,此乃老诗人历经长期艰难困苦、颠沛流离之后的重新出发。显然,这种“燃烧”既有语言的燃烧,更有生命的燃烧,彰显着生命的尊严与辉煌:

我痛恨人类语言的无力,

描不下我心上崇高的光耀;

想象两个山峦忽而重合,

生命的燃烧可多么壮烈!

我要走向你悄然的梦幻,

把所有的残忍都放在两臂上;

我要扼杀你的踟蹰、动摇,

叫力量都集中于肢体的奋张!

这一片火光能消融最坚硬的钢铁

怕什么温柔的愤怒、忧郁;

当火苗向空中高高地跃起,

无比的欢乐里,有新的智慧凝结!

诗中蕴含着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慨,饱含了生命的苦痛、锤炼、挣扎,亦有大悲悯、大天真、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