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血压晕厥真“药”命

2025-01-01王哲

大众健康 2025年1期

前不久,一则“女子掰开降压药服用后突然晕倒”的消息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看似耸人听闻的消息,实则是给高血压患者的用药安全拉响了警钟。一些药物及不正确的用药方式,确实可能导致低血压的发生,患者轻则头晕目眩,重则跌倒晕厥,甚至发生低血压休克而危及生命。现在,我们就来看看都有哪些可能导致低血压发生的药物及用药行为。

特殊剂型药物使用不正确

高血压患者平稳降压,是避免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总想让药物在服用便捷的同时又能实现长久稳定的降压效果,避免血压波动带来的器官损伤。目前实现药物长效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改造制剂工艺,让短效药物以缓慢甚至恒定的速度进行释放;二是从药物分子结构入手,开发出代谢缓慢的药物,延长药物在人体内的停留时间。

通过第一种方式制作的长效降压药,在药品名上就很容易辨别,它们都以“缓释片”结尾,如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非洛地平缓释片、甲磺酸多沙唑嗪缓释片、硝苯地平缓释片(缓释胶囊)、地尔硫䓬缓释片(缓释胶囊)、盐酸维拉帕米缓释片。还有一类能更稳定地释放药物的片剂被称为控释片,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是硝苯地平控释片。

虽然缓释、控释降压药的制作工艺有所不同,但都可以理解为用各种工艺在药物外面包一层控制药物释放的载体或不同溶解速度的外衣。因此,这类药物掰开服用、嚼碎服用、研磨口服及研磨后鼻饲,都会导致载体或外衣被破坏,药物在短时间内被大量释放出来,使得患者的血压急剧下降。为了方便不同剂量需求的患者服用,部分缓释片厂商会提前在每一个药片中制作两个独立的释放单元,并在药片中间压上一个刻痕以作标识,同时在说明书中明确提到“药物仅能沿刻槽掰开一次”,如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依姆多)。此种药物必须沿刻槽且只能沿刻槽掰开一次,不沿刻槽掰开或掰开多次,同样会破坏缓释片结构。

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采取的是缓释微囊技术,可以简单理解为药片里面是一个个包着缓释膜的小球,如果切开药片,就会破坏一部分缓释小球,但并不会导致大量药物被释放。因此,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可以掰开服用,甚至必要时掰取1/4片服用。但是,研磨和咀嚼会破坏大量缓释小球,引起药物被大量释放,诱发低血压或心动过缓。因此,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不能研磨或咀嚼,只能吞服。

控释片如硝苯地平控释片,不易发生因掰开服用导致低血压的事件,这是因为其采用了渗透泵控释片技术。渗透泵片需在片芯外包裹一层由聚合物构成的半透性衣膜,并用激光在片剂衣膜层上开一个或多个适宜大小的释药小孔。此种制剂类型的药片非常坚硬,很难被掰开或咬碎。

但是,对于有提前摆药习惯的老年慢病患者,渗透泵片还是有诱发低血压的可能。尤其在一些潮湿地区,控释片被提前从铝塑板中取出,会导致助推剂受潮膨胀,从而将药物从小孔中挤出,出现药片“发芽”的现象。这背后隐藏着风险,因为“发芽”药片如被带“芽”服用,会导致药物过量;去掉“芽”服用,又会导致药量不足。因此,控释片一旦“发芽”,就不能再服用。

特殊装置容易导致用药过量

这种情况常见于硝酸甘油气雾剂。虽然气雾剂的制剂类型可以避免硝酸甘油片剂易挥发、不易保存的问题,但也极易导致用药过量。

气雾剂在舌下喷一下,给人的感觉并不明显,但释放的药物却和0.5毫克的硝酸甘油片剂一样,而硝酸甘油舌下给药,需要等待2~3分钟才能起效,这就导致很多心绞痛患者误以为没喷出来,从而反复按压给药,导致药物过量。

因此,使用硝酸甘油气雾剂的患者一周以上不使用,再次使用时应先向空气中试喷,每喷一次药后等待5分钟,没有效果再按下一喷,最多不超过3次。

更换药物也有潜在的过量风险

前面我们提到有两种方式可以帮助药物实现长效,第二种方式就是通过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来实现,不需要制剂工艺的辅助,因此,掰开、研磨、咀嚼均不会导致药物过量。常用的此种类型的降压药有苯磺酸氨氯地平、苯磺酸左氨氯地平。

但是,这类药物实现长效的机制容易导致起效缓慢,停药后药物仍停留在体内,降压效果可以持续一段时间。因此,调整这类药物的剂量时,需要先观察一段时间。苯磺酸氨氯地平需要连续服用7~14天,待药物逐步表现出最大效果后再调整剂量,过快调整或停用此药后立即更换其他降压药物,极有可能导致降压作用叠加而发生低血压。

患者误将两种药物视为一种药物而服用错误的剂量,也会发生低血压。这种情况常发生于苯磺酸氨氯地平与苯磺酸左氨氯地平之间,部分患mSTEbuclAhP1cXAnm485DFe8uPdauFHX51jiKkbH6D8=者朋友往往会忽视“左”字的存在,误以为是一种药物,其实两者并不一样。这就涉及消旋体的问题。2.5毫克的苯磺酸左氨氯地平的降压效果,相当于5毫克的苯磺酸氨氯地平。如果忽视“左”字等量替换,就会导致药物过量引发低血压。

药物引起的体位性低血压不能忽视

部分药物会让人出现蹲下起来就头晕的症状,这就是药物引起的体位性低血压。当人起身后,300~800毫升的血液会流向位置更低的组织,在年龄、身体状况、药物等因素的加持下,如果高压下降超过20毫米汞柱,低压下降超过10毫米汞柱,人就会出现明显的不适,感觉头晕、眼前发黑,严重者可能出现跌倒。

通常,血管扩张作用显著的药物容易导致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常见药物有α受体阻滞剂,如多沙唑嗪、坦索罗辛;αβ受体阻滞剂,如拉贝洛尔、卡维地洛、阿罗洛尔;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帕吉林、吗氯贝胺;血管扩张药,如硝酸甘油、单硝酸异山梨酯;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如西地那非、他达拉非;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如沙库巴曲缬沙坦。

那么,有必要中断使用这些药物吗?只要有意识地预防体位性低血压诱发的跌倒,药物依然可以正常使用。使用时,患者应避免突然改变体位,长时间躺卧后改变体位时应缓慢,起身后如果感到头晕,可以扶着床站立一段时间,等到明显缓解后再离开床。大多数人的血压在夜间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患者夜间起床大小便时最容易发生低血压。这一点要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