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式养生水,能不能“续命”

2025-01-01刘奕宣磊

大众健康 2025年1期

中国茶文化有数千年的历史,古人起初食茶,以药入茶始于唐、盛于宋。茶既是饮品,又是药品,不仅可以疗疾、防病,还能健体、养心。

药茶即以茶为药,以茶入药。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养生,如今的男女老少,常用养生壶、保温杯、“吨吨桶”等,炖煮、冲泡各类养生茶饮,俨然成为潮流“标配”。如果只会“保温杯里泡枸杞”,那就“out”了。

如何辨证调配代茶饮呢?下面介绍几款有特色的中式养生水,有助实现身心同养。

种类多样,轻重有别

冲泡代茶饮如同调配咖啡,选材和烘焙过程各不相同。中药茶饮,是将中药与茶叶同时用沸水沏开或煎煮,饮其汁水,比如陈皮、柚子与绿茶相配,稍加蜂蜜,即是理气化痰、清热润肠的陈皮蜂蜜柚子茶;单独一味中药也可成茶,如有清热功效的蒲公英茶,开胃助消化的大麦茶;或选几味中药,一般3~4味,不超过8味,用沸水冲泡或稍加煎煮,如饮茶般代替饮水,即为代茶饮,如菊花、枸杞子、桂圆、大枣相配,即为养血补肾、清肝明目的杞菊龙眼茶。

一般花叶类药茶质轻,泡茶取量宜小,如金银花、玫瑰花、木蝴蝶、荷叶、桑叶、薄荷,各取3~5克即可。植物根茎或果实,如黄芪、太子参、化橘红、百合、胖大海、麦冬、石斛等,可各取6~10克制成药茶。部分药茶质地相对较重,如薏苡仁、决明子等,可取15~30克。

辨证选茶,灵活组合

想要通过中式养生水实现保健目标,我们需要“辨体选茶”“辨证饮茶”,即根据体质和病证偏性来对“证”组合。例如,针对人体气虚证的乏力倦怠、虚汗多、怕风、易感冒或伴大便不成形等,可用黄芪10~15克、参类6~10克,搭配煮茶或冲泡饮用,有助补益元气、恢复体力。

当前社会生活节奏快,白领常久坐、熬夜、压力大,容易出现面色萎黄或苍白,口唇和眼睑色淡白,严重者会有头晕、心悸,甚至脱发、手足麻木等症状。针对以上血虚证,日常用大枣、当归、龙眼肉等养血补血,加黄芪与养血药共用,各选取5~6克代茶饮用,可气血双补;情绪压抑和失眠者可选用合欢花配酸枣仁茶,缓解心烦失眠。

大腹便便、超重肥胖者,可在加强锻炼的同时饮用有“刮脂清肠”功效的代茶饮,借助祛痰湿、助消化、降血脂功效的药茶改善代谢异常,为身体“做减法”。选生山楂、决明子、陈皮各约10克为基本方,下肢浮肿者加冬瓜皮、玉米须6克,腹胀或消化不良者加炒麦芽10克,肥胖者加荷叶6~10克,便秘者加番泻叶2~3克即可。

频繁开会、讲课或居室环境干燥时,人常会口干口渴、皮肤干燥、手足心热、夜间多汗、舌红舌苔少甚至舌有裂纹等情况,常提示为中医阴虚证,若饮咖啡等反而会加重口渴,此时宜选用滋阴润燥的饮品。如选择麦冬、石斛、乌梅、芦根、茅根中2~3种搭配,味酸甘,能滋阴生津;咽喉不适、音哑者可加罗汉果或胖大海。

阳虚体质则相反,表现为怕冷、手足冰凉、易腹泻、舌淡苔白等。“寒者温之”,此时茶饮温热服为宜,可选龙眼肉、肉桂、姜、大枣,调配如肉桂红茶、红糖姜汤等,均可温中助阳,坚持饮用有助改善体质。

老年人一直是饮用养生茶的主要人群。中医认为,老年人的病证以虚为主,特别是肾虚证多见,如出现腰腿酸痛、耳鸣、记忆力下降、脱发、性功能下降等,可用黄精、桑葚子、覆盆子、菟丝子、沙苑子各6~10克,取其中2~3种搭配,煎煮或冲泡茶饮,辅助补肾填精、固护正气,延缓精气不足。夜间尿频者,可加金樱子、分心木(核桃中间的木质隔膜)固肾缩尿。

顺季养护,茶应四时

中医养生保健以“天人相应”“顺应四时”为原则,中式养生水也应以“春叶、夏花、秋果、冬子”为主要的配伍原则,调整体质和气候变化的偏颇,达到人与自然的相对和谐。

春主生发,肝气偏旺,人易情绪急躁,适合选用具有清肝明目、疏风止汗功效的桑叶3~5克泡水饮服。若暴躁易怒的同时,伴有“木旺克土”的脾虚表现,如乏力、腹胀、腹泻,可加西洋参3~5克,或莲子、大枣各10~20克,制成洋参茶、莲子大枣茶,以健脾益气。

夏季暑热,人体需防止汗出过度而耗伤气阴,可制作解暑凉茶或饮服酸梅茶。选玫瑰茄(即洛神花)加蜂蜜或少许冰糖,酸甜开胃兼具敛肺止咳、降压、解酒的功效。酸梅茶可选乌梅30~40克,山楂、陈皮各10~20克,甘草3~6克,冰糖适量,加水2000~4000毫升,煮开10~15分钟,根据口味不同还可加玫瑰花、薄荷各3克,供全家人享用。

秋季多燥,易致干咳,可用雪梨搭配百合、海棠煮制果茶,酸甜多汁、养阴润燥。口鼻干燥者可用麦冬10~15克、马蹄200克煮水,加少许冰糖调味,以润肺生津。

冬季天气寒冷,人体宜收藏、补益精气。日常可饮服桂花茶、黑茶。煮制药茶可选用菟丝子、桑葚子、覆盆子、枸杞子,以温补肾气、滋补肾精。

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代茶饮已升级为潮流养生新饮品,有助于提神蓄能、祛邪扶正。大家选用时,要把握中医辨证养护的原则,因人制宜,因体质调配。中式养生水,总有一款适合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