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信息化之风,生地理课堂教学之变
2024-12-31史卫峰
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地理课堂教学方式日趋多元化,教学资源也愈加丰富多彩。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更有利于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信息技术增强地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
1.巧妙利用视频教学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巧妙利用视频资源,将一些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直观化,使得原本呆板的数字图表形象化、趣味化。例如,教学全球气候变暖相关内容时,笔者通过电视新闻中播报的全球气候变暖的消息来让学生对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直观的了解;又如,教学太阳高度角相关知识时,笔者利用手机拍下太阳光照射下楼宇上阴影变化的视频,经过简单处理后制作成短片,在讲解太阳高度角时使用,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2.适时运用Flash动画教学
适时运用Flash动画,可以在地理教学中实现动态模拟实验,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实验结果。例如,教学“地形雨的形成”时,笔者运用Flash动画制作了暖湿气流从山麓沿山坡上升逐渐成云致雨的过程,让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地形雨形成的全过程,后面再分析地形雨形成的原因就简单了。
3.精心利用拼图游戏教学
拼图游戏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初中地理中有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设计成拼图游戏,例如,教学“中国的行政区划”时,笔者先让学生对照地图记住每个省份的轮廓形状、简称、行政中心,大致记住后就开始拼图游戏。笔者准备了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拼图,先让学生自主试拼,熟悉操作之后再开始小组PK,每次每组选择两名学生参加,笔者分别为他们计时,耗时短的队伍胜出。
二、信息技术赋予地理课堂教学的生活性
将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引入课堂,会让学生倍感亲切。笔者借助信息技术将地理知识以生活情境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
例如,教学“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现象变化的周期是一年,学生能很快发现“季节的变化”,但是“昼夜长短的变化”学生却很难发现。于是笔者剪辑了学生吃晚饭时间看到的室外明亮程度的视频,通过观看加速版视频,学生一下就发现了“昼夜长短的变化”。由此,借助信息技术可以让地理教学越来越生活化,同时也能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习的必要性。
三、信息技术增添地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1.充分利用智慧书写屏
随着教育信息化2.0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教育智能化设备被用于教学实践中,为课堂教学带来全新的体验。例如,教学“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时,笔者首先呈现热带雨林的气候直方图,引导学生归纳这种气候类型的特征,接着让学生归纳这种气候的分布规律。有些学生感到困难,笔者便调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把此气候类型全部圈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直观地发现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此过程重在引导学生从现象出发,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学会一种思维方式。
2.适度利用地理App
教学“地形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观察地形、地貌,增加地理课堂的创造性与趣味性,笔者尝试了一种新的融合地理信息技术的可视化教学方式——“图新地球”。笔者以武功山为例,指导学生在软件中锁定武功山,观察并识别山顶、山谷、山脊、陡崖、鞍部等地貌,让学生学会从宏观到微观、由面到点的观察顺序;通过拖动鼠标,从不同视角体会平视、俯视、仰视等地貌观察方法;通过运用“绕中心飞行”这一功能,体会动态观察的视角感受,再通过选取两个点测定其海拔,计算“绝对高度”;通过“生成等高线”这一功能,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等高线的由来以及不同山体部位等高线的特点……这种直观立体的教学方式比常规的二维平面教学法更有视觉冲击力,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能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既提高了地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很好地践行了跨学科教学理念。
3.合理利用地理网站
笔者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优秀的地理专题网站,因而萌生了利用专题网站辅助地理教学的想法。例如,教学“极地地区”时,笔者利用中国国家地理网站中的“地理大讲堂”——位梦华的《“发现”北极》,带学生置身于亘古苍茫的极地世界,感受那里午夜骄阳的极昼现象,一同追寻人类探索北极的足迹,零距离感受极北之地的无尽魅力,这样的课堂效果远超传统课堂。
四、信息技术拓展地理课堂教学的时空性
1.尝试利用QQ
基于QQ的即时通信功能,笔者尝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使用QQ,整合各类教学资源,促进师生互动,生成在线课堂。一是利用QQ群实现资源共享。QQ群的资源文件可以按时限要求保存,并且查找方便,故笔者将一些地理知识分享在班级QQ群中,让学生利用假期拓展知识、开阔视野。二是利用手机拍摄功能分享生活中的地理。笔者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只要遇到与地理知识相关的生活案例与现象,都会利用手机拍摄并分享到QQ群,强化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观念。
2.恰当利用微课
一是利用微课扩展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知识运用水平。笔者通过微课向学生展示更加立体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构建形象生动的课堂学习场景,图、文、声相结合给学生带来极大的感官刺激,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二是利用微课突出重难点,增强学习针对性。微课短小、精练的特点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理解重难点。三是利用微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学习创造力。例如,教学“水土流失与植被影响”时,微课为学生自主探究水土流失与植被疏密关系提供了有利条件。
综上,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能拓宽师生视野,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信息技术的助力下,教师能够更好地迈出地理跨学科学习的探索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