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表达训练助力语文高效课堂
2024-12-31陈洁
一、发现问题
语文课堂离不开“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其中“说”尤为重要。“说”集中体现在学生描述画面、回答问题、创编故事、复述故事等方面。本文所指向的“说”主要指学生针对教师所提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及学生在同伴之间的交流。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自由表达观点,而越到高年级,学生在课堂上越发沉默。按常理来说,学生越长大,表达能力应该越强,那么怎么会出现这种倒退的现象呢?
二、分析原因
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并通过对不同学生进行观察,我认为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原因所致。
1.学生自身性格特点
有的学生比较内向,不善表达,而且在乎他人的评价。这部分学生担心自己某个方面说得不好招来别人的耻笑,宁愿缩在自己造的“硬壳”里安稳观望,虽然得不到教师的表扬,但也不会被批评。
2.不会倾听,抓不住要点
倾听是表达的前提,有的学生不会倾听,抓不住教师提问的关键,所以课堂上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学生自身的态度问题(不认真),也可能是能力问题(听不懂)。
3.学习难度与学生发展程度不匹配
个体发展的不平衡也会导致部分学生在课堂上难以开口表达。通常这类学生上课时认真听课,但由于自身接受能力和反应能力较弱,不能及时消化课堂知识,在理解、表达上慢别人半拍。
4.教师自身原因
有的教师温和亲切,学生在他面前敢说;有的教师面相严厉,学生望而生畏,不敢表达;有的教师提问不具体,学生无从说起,或问题难度较大,学生解题能力不足而闭口不谈。
三、找准对策
了解了学生不愿或不善表达的原因后,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创造机会让他们尽可能地表达。
对策一:根据学生特点,激励他们敢于表达
班上那些内向、怕出丑的学生,通常是教师在课堂上容易忽略的学生。恰恰是这些学生,更需要教师不断给予鼓励。
我曾教过一个女孩,语文课上总是默默地坐在那里听课,课堂上的热闹似乎跟她没有关系,她只是一个忠实的倾听者与记录员,表情也永远是波澜不惊。我以为她不在乎我这个老师,不在乎我的语文课,但她的一篇作文触动了我。文中提到了一次我在课堂上鼓励她回答问题的经历,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我的感激以及心境的变化。我没想到这个学生的内心世界是这么的丰富,自己很平常的一个举动在她看来却是一种恩惠。后来,我会有意无意地指名让她回答一些问题,她在“被看见”和“被肯定”中悄悄发生着变化。
仔细想想,其实我们所教的很多学生一开始并非多么出众,大多数学生都需要借助教师的引导和鼓励才会变得越来越优秀。所以说,教师应该全盘了解学生,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
对策二:训练倾听能力,帮助学生善于表达
学会倾听是善于表达的前提。有的学生不是不会表达,而是不会听要求,不能静心听别人讲,从而导致让他说的时候却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对这一类学生,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训练他们的倾听能力。
训练学生集中注意力,听清教师所提问题的要求 课堂上教师要不断改变答问方式,如自由回答、举手回答、抽学号回答、学习小组回答等。不同的答问方式会让学生随时保持警惕心理,集中注意力听教师说要求。
训练学生抓要点听,听懂教师所问的关键词 教师授课时应抑扬顿挫,讲到重点知识时,语音、语气、语速应有所不同,引导学生学会听重点。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中就设置了专门的题型,以训练学生抓关键信息的能力,师生之间磨合好之后,学生就能跟着教师的节奏听课,并学会抓要点回答问题。
训练学生倾听同伴的声音,从同伴的回答中找灵感 课堂上某些有点难度的问题,如果有一个学生说出了一点头绪,那么就会陆续有几个认真倾听的学生能够接着这一思路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就会让更多学生有表达的机会,学生会慢慢梳理出更完美的答案。
对策三:设置问题梯度,引导学生参与表达
我们在一节课上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止一个,有难也有易。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侧重于照顾不同类型的学生,争取让更多学生在课堂上有表达的机会。
基础性问题多照顾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让他们体验到表达的快乐与课堂参与感。探索性问题多提问好奇心强的学生,这样的学生一般思维活跃,表达欲望强,只要有施展的空间,他们就会一直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有难度的问题多提问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所有学生都有说的机会,再让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来总结回答,给其他学生一个示范的榜样、学习的机会。
对策四:提高自身素养,全盘掌控课堂
教师是课堂的引领者,教师上课就好像是在放风筝,风筝能否飞得高,离不开我们手中指挥的那根线。教师收放自如,学生才能展翅高飞。所以学生表达能力的高低也与教师的教学素养有很大关系。
教师发出的指令或者所提的问题要清晰、简洁、针对性强,语言要具有引导性。同时,教师的情绪要稳定。当学生接不上自己的话、跟不上自己的思维时,要用幽默的语言化解尴尬的局面。这能让学生的心情放轻松,更好地进行思考和表达。《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中讲到,教师与学生交谈时,要避免说那些在无意间摧毁孩子自尊心的话。教师的角色是治愈,而不是伤害。
教师鼓励性的话语尤为重要,但不能敷衍地鼓励,要落到实处,并且有针对性地引导或暗示学生。例如,把“你真棒”“太好了”换成更具体的表扬语言,学生会更清晰地知道自己哪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需要加强,这样更有利于他们今后的表达。
“表达与交流”是语文新课标中提到的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板块之一,可见学生的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师必须重点培养的一个方面。而高效的语文课堂也离不开学生的精彩表达,教师应该在这个方面多下功夫,助力学生通过表达展现思维过程,分享学习所得,与同伴进行思维碰撞,达到会说善说、以“说”促“思”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