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检测现状及对策

2024-12-31曹云华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4年9期

摘要:随着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人们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从环保视角出发,分析我国开展POPs检测工作的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相关结论能够为我国更科学地开展POPs检测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检测现状;检测水平

中图分类号:X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500(2024)09-0-03

38

Curr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Detection in China

CAO Yunhua

(Chife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Center,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problem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eople’s attention to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 is constantly increasing. From an environmental perspective,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OPs detection work in China and propos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relevant conclusions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China to carry out POPs detection work more scientifically.

Keywords: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 detection status; testing level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是指在环境中难以降解、能够远距离迁移并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长期影响的有机化合物。POPs具有高毒性、生物积累性和长距离传输等特点,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POPs的排放问题日益严重[1]。了解我国的POPs检测现状,明确我国在开展POPs检测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对提高POPs检测水平、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POPs监测现状分析

从以下3个方面分析我国POPs 监测现状。

1.1 检测手段与技术的现状

1.1.1 POPs的检测方法与原理

目前,检测POPs主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等先进的现代分析技术[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了气相色谱和质谱2种分析技术。气相色谱利用不同物质在气相中吸附、解吸或在固定相与流动相间分配系数的差异,分离多组分的混合物。而后质谱仪将这些分离后的组分离子化,根据离子在电场或磁场中的运动行为,按质荷比的大小进行分离并记录,形成质谱图。通过分析质谱图获取物质的分子结构信息,从而实现对POPs的准确检测和识别。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了液相色谱和质谱2种分析技术。液相色谱利用不同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差异,将样品中的各组分进行分离。通过质谱仪将分离后的组分离子化后根据其质荷比进行分离和检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通常适用于分析不易挥发、热稳定性差、极性强的POPs。

1.1.2 现有检测技术的优缺点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了气相色谱的高分离能力和质谱的高定性能力,可以精确地分离和鉴定复杂样品中的POPs。由于质谱的检测是基于化合物的离子质量,因此该技术对POPs的检测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可以检测到极低浓度的污染物。而且在检测过程中不会破坏样品,因此样品也可以用于进一步的分析或验证。但是在该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样品制备过程比较复杂,分析对象有限,且其对异构体分辨能力不足。目前,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主要用于分析可以气化并离子化的化合物,因此对于一些不易气化或离子化的POPs,其应用受限。

1.2 我国POPs检测范围与覆盖面的情况

1.2.1 重点城市与工业区的检测情况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重点城市以及工业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并加大了这些地区POPs的监测和管理力度。目前,我国已经在大中城市以及工业区域范围内实施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和监管措施,包括定期检测环境、调查污染源及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等。通过环境监测,便于环保部门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环境风险,有效控制POPs的排放。

1.2.2 农村地区与偏远地区的检测空白

相对于城市和工业区,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的POPs检测仍然存在较大的空白。这些地区的检测设备和技术相对落后,检测频率较低,给人体健康带来潜在风险。

1.3 检测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问题

1.3.1 数据收集的不连续性与断点情况

目前,我国对POPs的检测数据存在一定的不连续性和断点情况。一方面,由于检测设备和技术的原因,我国部分地区的检测数据存在缺失或异常的情况[3]。另一方面,我国检测数据的收集和上报流程烦琐,导致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有待考量。

1.3.2 数据统一标准的缺失与影响

从当前标准构建的情况来看,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POPs检测数据统一标准,而且不同地区和实验室之间的检测数据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支撑,给POPs的环境管理和决策带来了困难,不利于检测数据的有效利用。

2 我国POPs检测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在开展POPs检测工作时还存在以下问题。

2.1 法规政策不完善

2.1.1 现有法规政策的不足与滞后

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环保法规。但是,在这些法规中,关于POPs检测和管理的相关规定很少,导致我国在开展POPs检测和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法律条款支撑,不利于开展相关工作。

2.1.2 监管机制的缺失与弱化

监管机制的缺失与弱化是当前POPs治理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由于监管机构在责任分工上不够明确,导致各部门之间在POPs的检测和管理工作上缺乏有效的协调与配合。而且在POPs治理方面,执法力度不足也导致企业和个人在POPs排放和治理上缺乏足够的约束。

2.2 技术研发与创新的不足

2.2.1 新型检测技术的缺乏与滞后

虽然我国在POPs检测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但新型检测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仍然不足。由于新型检测技术的缺乏和滞后,不仅影响检测工作的效率,还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产生负面影响。

2.2.2 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困难

尽管我国积极引入了一些国际先进技术,但是在这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利用方面依然有较大的改善和提升空间,导致很多技术引入后难以消化和吸收,无法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

3 提升我国POPs检测水平的对策

从以下3个方面分析提升我国POPs 检测水平的对策。

3.1 加强法规政策建设

3.1.1 完善POPs污染控制的法律体系

为加强POPs污染控制,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体系。结合我国当前POPs污染控制的具体需求,我国要设定明确的POPs排放标准和检测方法,为环境检测站点的建设和运行提供法律依据[4-8]。针对POPs污染控制的相关违法行为,还要不断加大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进一步提高违法成本,确保环境保护法规的有效实施。此外,我国要持续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POPs跨国污染问题。

3.1.2 完善监管机制

监管机构在POPs污染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实现POPs污染控制目标,我国应明确监管机构的责任分工,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排放POPs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此外,应持续加强对监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监管水平,确保检测和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3.2 推进技术研发与创新

3.2.1 加大新型检测技术的研发力度

为提高POPs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我国应不断引入先进的技术,持续加大对新型检测技术的研发投入[9-12]。一方面,积极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POPs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推动检测技术不断进步。另一方面,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推动检测技术的产业化应用,降低检测成本,提高检测效率。

3.2.2 加强国际合作与技术引进

我国在POPs检测技术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为弥补这一不足,我国要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为提升我国在POPs污染控制方面的技术实力,我国还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借鉴他国在POPs检测和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推动我国POPs检测技术的发展。

3.3 完善检测网络与数据共享

3.3.1 构建全国性的POPs检测网络

为实现对POPs的全面检测和管理,我国应构建全国性的POPs检测网络。整合现有的检测站点和资源,形成覆盖全国的检测网络,确保检测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13-14]。在完成相应检测站点的建设后,还应加强检测站点的建设和维护,确保检测设备稳定运行。

3.3.2 建立检测数据共享平台

为促进POPs检测数据的共享和应用,我国要基于检测需求建立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和实验室之间的检测数据共享平台。基于此平台,可以确保检测数据的及时共享和有效利用,并能够为政府制定政策和科研机构开展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4 结论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POPs的检测和监控工作愈发重要。针对我国当前在POPs检测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应该采取加强法规政策建设、推进技术研发与创新、完善检测网络与数据共享以及加强公众教育与宣传等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POPs的检测水平,有效保障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周玲苑.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测现状[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2(22):42-44.

2 梁 梁,薛朝阳.环境有机污染物检测技术及应用研究[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2(6):87-89.

3 陈 军.环境有机污染物检测现状探讨[J].广东化工,2022(3):143-144.

4 梁文涛.探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国内环境检测现状[J].清洗世界,2020(10):108-109.

5 熊小兰,胡 湘.环境有机污染物检测技术及应用分析[J].大众标准化,2020(10):223-224.

6 谢新侃.土壤性质对化工企业污染物检测与处理的影响及处理策略研究[J].天津化工,2024(4):102-105.

7 赵 曦,韦 斯.环境样品新污染物非靶向识别结果中定量检测因子优选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工程,2024(7):81-87.

8 杨 静.基于多模态信息的燃煤电厂排污口污染物泄漏检测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24(7):122-126.

9 侯 将,肖传晶,姚阔为.快速检测技术在水环境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实验室检测,2024(7):30-33.

10 刘柏林,庄美慧,赵紫微,等.高分辨质谱技术在食品安全污染物高通量检测中的应用进展[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24(3):230-234.

11 杨星琦,许红睿,张付刚,等.金属有机骨架在水中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现代食品,2024(9):40-45.

12 张瑞灿,赵 迎,霍萌月,等.固相微萃取纤维的制备及其在污染物残留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化学通报,2024(5):540-549.

13 陈宇萍,潘佳钏,雷永乾,等.多波长便携式有机污染物光谱快速检测装置的研制及应用[J].分析化学,2024(5):653-663.

14 郝娜娜,黄 剑,汪 力,等.柔性可循环使用复合SERS基底检测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J].化工技术与开发,2024(4):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