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3D,是怎么一回事
2024-12-31林宽雨
何为晕3D
晕3D,也叫“3D眩晕症”,又称“虚拟现实眩晕症”或“动态视觉不适”。这是一种因视觉与身体感知不一致而导致的生理反应,大多出现在射击类、动作类等以第一人称为视角的3D游戏中,中招的人会感到眩晕、恶心,有时还会出现头痛、出汗等症状。
为何会出现晕3D
晕3D主要涉及我们的眼睛和耳朵两个器官。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让我们看到多彩的世界。眼睛里还有专门感受运动的视觉神经,能够将感受到的运动信息报告给大脑,让大脑指挥人体作出相应反应。耳朵内部“住着”一个叫“前庭”的器官,在我们运动时,它同样会将我们的运动信息实时报告给大脑,让大脑下达指令。
正常情况下,眼睛、耳朵和前庭默契配合,确保我们在三维空间内自由活动。但是,它们的配合在一定的场景下也可能出现问题。比如,当我们面对沉浸式的3D画面加上持续不断的场景变化时,眼睛会以为我们在运动,并将这一信息汇报给大脑。而实际上,我们并没有动。所以,前庭向大脑汇报的是“人体处于静止状态”。两大维持身体平衡的器官的汇报结果出现严重分歧,会让大脑“蒙圈”,进而让我们产生眩晕、呕吐等症状。
如何应对晕3D
一般在动态3D场景占据整个视野、虚拟场面快速切换、近距离画面视觉冲击和视觉疲劳的情况下,人容易出现晕3D的症状。因此,可以尝试避免这些条件的出现,进而避免产生眩晕、呕吐等症状。
1.减少画面的真实感
逼真的3D画面能“欺骗”眼睛,却“欺骗”不了前庭,这是导致两个器官的汇报结果出现分歧的原因。因此,可以尝试通过在屏幕中间贴一张小纸、用窗口模式把画面调小、降低画面质量等办法,减少画面的真实感,让眼e8d47f8d3dbc491042b4665c60ef7734172e7de853c5630023e102bbf27ccb8f睛“明白”看到的变换画面并不是人体运动引起的,进而跟前庭的汇报结果保持一致。
2.控制观看时长
减少观看3D画面的时间,或者在观看较长时间后,短暂离开屏幕,看看周围环境,让大脑暂时脱离虚拟的3D画面,也有助于缓解眩晕、恶心等症状。
3.保证休息,加强锻炼
保证充足的休息并增加一些前庭功能训练,如反复摇头与转头、站立旋转等,也可以有效地减少晕3D状况的出现。
4.不建议吃晕车药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晕3D跟晕车、晕船类似,不少人想通过吃晕车药来解决问题。这种做法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起到作用,但是不建议尝试。因为晕车药本身具有一定的副作用,服用后可能会出现嗜睡、疲劳等症状,时间长了,还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另外,观看逼真的3D画面时,即便不出现晕3D的状况,也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要让身体过度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