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复兴的历史性时刻
2024-12-31肖郎平

“美国和中国打仗有可能打不过我们了。”11月18日,周鸿祎在微博上发了一个视频,讲他对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的观后感。
周鸿祎认为,无人机和人工智能武器在未来战场上产生巨大的不对称性和颠覆性。大家不要觉得美国的ChatGPT就一定比我们强。“千万别小瞧了我们国家的科技企业。虽然都是泥腿子出身,苦哈哈干了这么多年,我们国内的这些厂家联合在一起的时候,(中美)谁能笑到最后还不一定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像周鸿祎这样被珠海航展震惊的人不在少数,有的台湾军事评论员甚至为此激动流泪。这彰显了中国在科技研发和工业制造上的双重实力。
中国成为“赛先生”
“德先生”和“赛先生”是近代中国的两大口号,但这位“赛先生”并不友好,是以暴力的形式撞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在初次遭遇“船坚炮利”为代表的西方科技时,近代中国深蒙羞辱。
“知耻近乎勇。”100多年来,无数科研工作者持续接力,为中华民族展开了一场空前的颠覆性科技革命。这体现在网络科技方面,也呈现于大国重器方面。
歼-20被视为全球性能第一的五代隐身战斗机。歼-35A是歼-20的保守版,此次亮相只给了珠海航展观众惊鸿一瞥的机会,并没有过多炫耀花式技巧。然而,只是这惊鸿一瞥就已经让中国军迷们兴奋不已。
轰-20也是令国民期待的大国重器之一。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空军副司令王伟接受《香港商报》采访时的回答令人振奋。王伟表示,轰-20在准备当中,因为飞机不是一个停止的过程而是延续的过程,一直在升级改造。
当记者问到是否遇到技术瓶颈时,王伟的回答非常霸气,“没啥瓶颈,都能解决。我们的科研人员现在非常好,都有这个能力”。而且,一旦正式公布之后,它能迅速实现量产和服役,“很快,直接就跟上了”。也就是说,王伟的回答,实际上透露了中国在第五代乃至第六代战斗机和战略轰炸机上有强大的研发能力、技术能力和工业能力。
美国无人机在海湾战争首次亮相时风头无两,俄乌冲突再次印证无人机改写现代战争规则。不同之处在于,乌克兰战场证明,美方提供的无人机被嫌弃,还不如中国的民用无人机。
高超音速导弹被视为中国非对称的撒手锏武器之一,但是,它一直处于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秘密状态,官方从来没有公布过相关信息。互联网上的分析普遍认为,中国高超音速技术占绝对优势。
国产民用大飞机曾经是中国人的隐痛。1980年,运-10实现首飞,原型机已生产3架,却因多种因素不得不下马。转折出现在2017年,国产大飞机C919试飞成功。目前,C919订单量突破1200架。
中国航天航空连续获得了登陆火星、登陆月背、建设天宫空间站等成就,载人登月计划将于2028年实行,同时计划在月球建设科考站。火星采样返回任务,将从原定的2030年提前至2028年;对比之下,美国火星计划进度延至2040年。
当然,个案或个别领域不足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标准,作为参考,人们必须求助于科研论文和发明专利两大指标。
中国的科研论文数量和质量,近年来成功反超美国。英国科睿唯安公司的分析结果显示:2018—2020年,中国在全球重量级期刊中发布的科技论文数量上涨至407181篇,位居各国之首。2023年,《自然》杂志发表的各国论文数量中,中国第一次赶超美国,位居榜首。
长期以来,有人质疑有些论文水分较大。然而,这种怀疑是多余的。2022年,日本国家科技政策研究所发布报告称,中国高被引论文数首次超越美国排名第一。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23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显示,2022年,178个学科领域中共有159种最具影响力期刊,中国在这些最具影响力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为16349篇,占世界总量的30.3%,首次超过美国排名世界第一。

中美人工智能到底谁执牛耳?荷兰学术信息巨头爱思唯尔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人工智能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世界第一,明显超越美国。2021年全球人工智能的论文数量约为13.5万篇,中国占4.3万篇,是美国的约2倍。在论文质量上,中国也占据优势,2021年中国在被引用最多的论文中占7410篇,比美国多出70%左右。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国际专利申请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有69610件,远远超过美国的55678件。前十名当中的企业,中国有华为、京东方、宁德时代、OPPO手机四家,而美国仅有高通一家,日韩各两家。
德国研究型制药企业协会的报告称,自2022年以来,几乎每两个国际专利申请中就有一个来自中国。报告作者表示,中国已迅速成为高科技中心,这种发展“在近代经济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科技创新集群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过去,说到城市群的科技水平,人们总是想到日本东京、美国加州等地。然而,中国异军突起,改变全球科技创新城市群的格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指出,中国拥有26个百强科技集群,蝉联冠军,美国有20个,德国有8个。值得注意的是,前五名的科技集群中,中国有3个,日韩各1个,美国为0个。
科技研发说到底是要转化为经济效益的,也就必须产业化。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ITIF)发布的报告表明,截至2020年,在10个战略产业中,中国在计算机和电子产品、化工品、机器设备、机动车、基本金属、金属制品以及电气设备这7个产业中占据全球领先地位,而美国则在制药、IT和信息技术服务等3个产业中占据优势。
有一种声音认为,中国模仿和产业化的能力确实很强,但是,美国科学家更有想象力。是不是这样呢?事实证明,这仅仅是发展阶段的差异而已,中国科学家并不缺乏想象力。这两年,新质生产力、未来产业成为中国经济的热词,一些令人脑洞大开的科学发现也接踵而至。
福建农林大学周顺桂教授团队发现了植物蒸腾作用的水伏效应,可用来发电。研究人员估计,通过全球植物的蒸腾作用发电,每年可产生67.5太瓦时的电力。
上海长征医院联合中科院专家团队利用干细胞在体外再造胰岛组织,该技术可以彻底治愈患者,患者再也不用终身打胰岛素。这项治疗技术对占全球人口10%的糖尿病患者而言,是巨大的福音。
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首席科学家杨其长率领的科研团队,在植物工厂通过快速繁育技术手段实现水稻生育期减半,而且,全年不分季节连续繁育。
中国在绿色能源方面领先全球,无论风能、太阳能还是氢能都高居世界第一,工业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的相关专利数量,是排名第二位的美国的3倍。
互联网流行一个段子:美国提供PPT,中国负责实现。事实上,中国科学家已经在越来越多事关未来产业同时事关人类福祉的科技领域,既提供PPT也负责实现。中国作为古老的文明国家曾备受“赛先生”欺辱,在历经磨难之后浴火重生,成为世界上新的“赛先生”,而且他不欺负人。
西方大佬的感叹
如果说谈论西方“赛先生”是否衰落还存在分歧的话,那么,西方承认中国科技日益强大却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ChatGPT刚发布时,中国互联网一片赞美之声,有人迫不及待地宣称又一场革命来了。事实上,即使它真的算得上是一场革命,中国也没有落后。
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现任某人工智能委员会主席,曾经为美国国防部服务,他自称是一名计算机科学家也是一名持牌军火商。11月18日,他在哈佛政治研究所论坛上表示,在开发更强大的人工智能的竞赛中,美国落后于中国。要知道,施密特此前的多次讲话,认为美国领先于中国。就在8月份的斯坦福大学课堂访谈中,他还透露,他撰写了一份大约752页的报告,结论是“我们目前处于领先地位”。
埃里克·施密特为什么要改口?据哈佛校报报道,施密特在演讲中表示,除了像美国一样拥有才华横溢的工程师、强大的芯片和庞大的数据源之外,中国还受益于拥有更多的电力来推动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施密特在发言中提到,中国不仅有“才华横溢的工程师”还有“强大的芯片”。问题在于,美国已经好几年对中国芯片实施非法制裁和非法的长臂管辖。为什么中国半导体产业不退反进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丁一凡最近透露,2021年,美国全国半导体协会曾给美国国会递交过一个报告,表示美国在为自己制造强大的竞争对手。如果美国的半导体产业没有增加产能,大概5-10年后,等中国半导体产业解决自己的问题后,美国的半导体产业必然垮掉。
当然,无论施密特还是美国半导体协会,不能排除其故意夸大中国威胁的可能。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看重事实,而不是被观点左右。
2023年8月,美国商务部部长雷蒙多访华期间,华为发布了用先进芯片支撑的智能手机Mate 60 Pro。美国在震惊之余,还拆解了这款先进的华为手机,试图找到究竟是谁违抗美国禁令为华为供货的答案。然而,美国自己得出的结论是没有。在接受国会质询时,雷蒙多承认华为此举让她感到“不爽”。
今年9月,国产氟化氩光刻机在工信部发布的《2024版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中低调亮相,虽然它还不属于先进制程,但对期盼已久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个令人鼓舞的信息。这意味着,中国半导体全产业链国产化的梦想,又迈出关键一步。
在电动车领域,中国企业无论技术还是价格都占据压倒性优势,全球电动汽车排行榜前10名过半来自中国。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曾明确表示,中国汽车公司是“最具竞争力的”,“如果不设立贸易壁垒,他们将基本上摧毁世界上大多数其他汽车公司”。福特CEO吉姆·法利也表示:“我们将中国视为主要竞争对手,而不是通用或丰田,中国将成为汽车强国。”
某种程度上,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本土汽车曾经被西方无视。当雪铁龙于1982年进入中国市场时,法国时任总理让-皮埃尔·拉法兰就曾用“中国汽车的摇篮”来形容这一事件的意义。而现在,法国汽车零部件工业联合会会长克劳德在参观东风汽车推出的纯电动汽车时深感惊讶,他说:“我们真的没有什么可以教给他们的了。”
美国财长耶伦原本是经济学者出身,然而,出于政治动机,她无视经济常识频频炒作中国电动汽车、太阳能等领域存在所谓“产能过剩”问题。5月9日,美国节目主持人凯·雷斯达尔对耶伦抛出疑问:“有没有可能我们只是在这些领域被中国打败了?”耶伦不得不讲出真相:“美国会非常明确地针对这些领域进行投资补贴,但我们不希望看到中国向这些企业提供大量补贴,这会让我们的企业破产。”
另一个中国后发赶超的例子来自核电领域。2000年,美国能源部牵头将法国、英国、日本等九个国家的核电专家以及政府邀请到一起,成立了第四代核能的组织GIF论坛。第四代核电技术有熔盐堆、钠冷快堆、铅冷快堆、气冷快堆、超高温气冷堆和超临界水冷堆6条路线。当时,做报告的都是欧美专家,而中国核电技术还很落后,只能当旁听生。然而,中国以一己之力攻克3条路线,预计2030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核电大国。今年6月17日,路透社引用美国智库报告指出,中国从引进外国技术起步,如今已远远领先于国际同行,“美国在核电技术上落后中国10至15年”。
意法半导体首席执行官让-马克·切里在谈到投资中国的重要性时,特意讲到近代以来中西方科技地位的转变。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在科技方面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如今,切里坦言,意法半导体也将中国经验和技术带回西方市场,“传教士时代已经结束了”。
中国航空航天的种种突破性成就,让NASA感到很不是滋味,美国媒体哀叹,一旦中国按计划实现火星采样任务,这可能被称为新世纪的“斯普特尼克时刻”。
与NASA的醋坛子相比,很多中国人心里充满痛快的感觉。原因在于,2011年美国国会通过沃尔夫条款,禁止中美在太空技术上的一切合作。然而,中国没有乞求对手,绝境求生,成功实现逆转。
埃里克·施密特在谈论中美人工智能竞赛时直言不讳地说:“在未来,美国和中国在知识霸权上的竞争将是一场重大斗争。”也许,施密特错了,是中国一直在反对知识霸权的斗争,也一直在坚韧不拔地前进。
事实上,在一个科技霸权的世界里,弱者永远是被有限怜悯或无情排斥的对象。幸运的是,中国选择自强不息。有一句话说,强者自渡,圣者渡人。当中国自渡成功之后,才可能渡人,造福更多发展中国家。
技术权力向东移
“中国制造2025”于2015年发布,目前进展如何?今年4月30日,香港《南华早报》梳理发现,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信息技术等10个关键领域200个目标实现程度超86%,证明美国关税和制裁无效。
作为对比,制造业强国德国在2011年提出的工业4.0进展不乐观。德国的研究机构对工业4.0实施十年的评估指出,制造业状况迅速恶化,工业可能已陷入衰退。原因是,德国存在人才不足、网络基础差、数据安全堪忧等问题。事实上,俄乌冲突爆发后,德国工业处境更加艰难,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该评估报告是正确的。
毫无疑问,技术权力的天平在向东方倾斜并且在加速倾斜。
对此,笔者曾经有过两次奇妙而准确的直觉。第一次发生在2016年,在参观了即将竣工的中国天眼之后,笔者朦胧地意识到,这是一次权力转移的典型事件。第二次是2018年4月,笔者采访了一家系统软件开发商。“缺芯少魂”一直是中国的安全隐患,开发了好的系统,自然值得关注。仅仅一个月后,美国就向华为发起了攻击。你害怕的终归躲不过,不管该不该来,它还是来了。
大国权力转移发生在崛起国的实力接近领导国80%的时候。这也是美国长期以来打压曾经排名第二的日本等国的原因。
中西之间的权力转移过程是从什么时间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呢?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宋泓认为,从2010年到2060年,将是中西方权力转移的漫长时期。这个过程在中国人均GDP达到欧美国家80%的2050年前后稳定,在2060年人均GDP赶上西方国家的时候基本完成。
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易先忠等人,研究了中美制造业结构性权力时空格局演化,他们发现,过去20年已明显出现“中升美降”的权力转移。
2000年,美国输出权力在全球总体输出权力的占比为11.9%,而中国仅为2.5%;2020年,美国的输出权力地位下降为9.2%,而中国在全球占比上升至12.2%。其中,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变化尤其明显,2000年中美输出地位分别为2.1和13.7,到了2020年中美输出地位分别为13.3和9.8。
从输入地位看,“中升美降”的权力转移态势更加明显。20年来,中国制造业输入权力的全球占比从2.4%上升到11.1%,同期,美国从7.7%下降到3.9%,这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增加值贸易网络中的首要输入大国。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黄琪轩,在今年9月出版的《大国权力转移与技术变迁》一书中指出,大国竞争是世界技术变迁的重要驱动力,大国权力转移时期往往是权力竞争最激烈的时期,领导国与崛起国之间的权力竞争显著推动了世界重大技术变迁的出现。
黄琪轩认为,在未来50年,会出现技术革命这样的重大技术变迁。而且,中国会是其中的重要引领者,中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重大技术变迁的萌芽已初见端倪。
尽管国内学者对权力转移的研究还非常薄弱,然而,“中升美降”的态势明显。学者所做的,无非是用数据论证这一结论的可靠性,或计算这一权力转移的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未来学家托夫勒大概是最早研究大国权力转移的,1990年出版了《权力转移》一书。托夫勒把暴力、财富和知识作为权力的三大支柱,华盛顿、柏林、东京构成全球权力三角。这本书没有提到中国,这是正确的,也是错误的。托夫勒的正确在于,中国的确没有输出暴力,1990年的中国经济体量和科技实力也确实不足以跻身世界强国。托夫勒的错误在于,身为未来学家,竟未预料到中国在军事、经济和科技方面都迅速跨越式发展。
古老中国对待外族是以“修文德以来之”的态度,在被西方“赛先生”打得鼻青脸肿之后,却不得不发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誓言。今天,新中国不仅彻底摆脱了制衡对手的困境,而且制定了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
更重要的是,无论技术权力转移的结果如何,中国拒绝“国强必霸”的零和博弈思维,坚持科技开放合作造福人类。
改变现代化的话语
美国对华发起科技战时,有的媒体哀叹中国并不厉害,至少有30多个卡脖子的问题。有的前媒体负责人断言中国不可能制造出高端芯片。更有甚者,有的名人在网络上发布等同于“劝降表”的万字长文。然而,短短几年过去,中国已经攻克了大部分的卡脖子问题,芯片制造也取得了突破。
事实上,中国申请的半导体专利在世界五大知识产权局中所占份额,从2003年的14%猛增至2022年的71.7%。
如果从专利总量来看,截至去年底,中国(大陆)成为世界上首个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的国家。
中国科技力量爆发的背后,是庞大而富有创造力的科研队伍以及巨大的资金投入。国家统计局介绍:到2023年,我国研发人员总量连续11年稳居世界第一;2023年就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占比由1982年的0.9%上升到25.7%;2023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达33278亿元,比1991年增长233倍,年均增长18.6%。
报告指出:“中国已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并正向着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近年来我国在新能源技术创新和产品装备制造方面建立起国际竞争优势。”
报告也指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原创性科技方面的进步。“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微分几何学两大核心猜想被成功证明,化学小分子诱导人体细胞实现重编程,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实现‘技术造物’。同时在载人航天、月球探测、深海探测和深地探测等领域也取得系列重大突破,目前我国在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中国发展报告2023》中指出,中国在人工智能、物联网、量子信息等领域拥有的发明专利授权量位居世界首位,数字化智能化“灯塔工厂”数量超过全球1/3,逐步形成具有一定领先优势的创新生态系统。
毋庸讳言,中国科技在某些指标或某些方面仍然与世界科技强国存在一定的差距。然而,假以时日,中国必将成为世界领先的科技强国,而且这一天不会太远。
在中国科技复兴的同时,我们不能忘了一个具有巨大的无形价值的转变,那就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归来。自近代以来,“中国人缺乏创新精神”的论调,始终是舆论场挥之不去的阴影。然而,近代史著名学者罗志田在其著作《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中指出,上述错误观点其实是西方传教士刻意散布的结果。
西方传教士一方面利用科学达到传教目的,另一方面怀有改造中国文化认同基督教国家价值观的目的。如,林乐知在1866年说,引进科学的特别价值在于,可以“根绝和摧毁他们对自己关于世界和自然理念的信心”。
西方试图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改造中国价值观的做法,历经百余年,延续至今。美国著名记者、《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你们只是向我们兜售浅层产品时,我们根本不在乎你的政治制度。但如果你想卖给我深层产品,如果你想让我用华为接电话,价值观的差异很重要。”
的确,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卫共和国不得不在经济发展思路上以重工业为主。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转向有利于解决民生问题和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的轻工业,当时流传一句话—“中国用八亿件衬衫换一架空客”。中国人不得不蒙受只会模仿不会创新的指责。
然而,中国以及它的人民忍辱负重创造了世界罕见的经济奇迹,从服装、鞋子、玩具起步,到家电、电脑、 通信产品,再到如今的智能手机、高铁、无人机、电动汽车、绿色能源、低空飞行器等,中国制造不断升级。这不只是一系列中国改革开放史中的产业故事,而是中国研发能力不断升级进步的科技传奇。
正因如此,面对美国再次升级半导体制裁措施,中国人的心态已经平和许多,不再焦虑不安。
12月4日晚,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新闻司司长华春莹在社交媒体X平台发布帖文:“美国凭什么认为自己有权剥夺中国或其他国家正当发展的权利?”同时,她引用了尼采的名言—“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
这种自信,源于中国科技日益强大的底气。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历史包袱,已被强大的现实甩开。
轻舟已过万重山。我们已站在中国科技复兴的临界点,不仅续写中国辉煌科技史的续篇,而且必将再度为人类科技作出新的原创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