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窗
2024-12-31
匆忙的生活,不断产生与人联系的日常。习惯与外界的触碰之后,我们时而会想要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由此进行自我观察、自我修复、自我关爱,从而在自己的身上,感知到一丝丝力量。
本期“后窗”诚邀大家分享“我和我的故事”,可能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可能只是单纯自己做一件事……这些时刻,让我们意识到,自己与自己的沟通,也是一门重要课题。

缝
起床后我看了一眼温度计,16.5℃。走到书桌边,平时看书时铺的棉布块显得那么单薄,于是我起念换块厚些的。从抽屉里找出两个手织布卷,一种红绿细条纹作为正面,一种米白纯色作为反面。分别裁下约50cm×40cm 的布块,又找出压缩棉裁好夹在中间。
从正反两面做两种绗缝:正面用红色奥林巴斯刺子绣线,绣出六组数量不一的小三角。它们随意散落分布,好像小鱼儿在绵密的水波中朝同一方向游去;反面用了白色绣线,以三种不同图案呈棋格状分布。没有预先想好这些图案,只是在针穿入布面的当下,随心走出短小线迹。
一边缝,一边看了纪录片《蒙古草原,天气晴》。这期间妈妈来视频电话,我边缝边听妈妈讲她怎样做米粉,不觉缝好这个书垫竟用去了三四个小时。把书放在这块棉垫上试用,为书感觉到温暖,好像它也有了自己的小床,铺着棉嘟嘟的褥子。翻看书时,不会感觉到桌垫的凉了。缝个冬季书垫,这件想到便立马去做的小事,用去我的半天时间,但想想它要在北方长达四个多月的冬天里陪我度过,一针一线,不急不躁地将它缝就,是uVFPW0a4edU51s4i0HIxXRURwsXrYKUIKTbZbSfPbR4=值得的。
每天跪坐在椅子上看书,突然想到,我每天的动作是这样一个循环吧:折叠身体—打开书页—合上书页—打开身体。在打开身体后与再次折叠身体之间,是择菜,揉面,煮汤,是窗边小立、伏地长叩、信笔涂鸦。画下了自己折叠身体的模样,又把她绣在布上,缝成一个春秋适用的夹书垫。这样,我会在看书时,偶尔目光旁落,看到此刻的自己。
舍末

秘境
不是打工人,还是一个大三学生。图是我宿舍桌面。从小到大,我几乎无法完成任何一件对别人来说稀松平常的事,逃避、没有恒心是我的常态。我方方面面与理想的自己背道而驰,过去做错的事无法改变,未来可以坚持改变的我真的不知道如何才能坚持。纪录片《园林》里有一句是“围墙之内是花园”,于是有天我心血来潮,在自己垒起的围墙般的自我中,布置了一个能贴近理想自我的心灵秘境。那以后,生活发生了小改变—桌面再没有过去杂物堆成山的情况。确实是细微的变化,但总能让人心怀期待。
11428
前段时间我也曾陷入这种低能量状态,后来感觉这样一直下去不是办法,所以主动打破这种状态,我的方法是:做一件跟平时不一样的事,且一定要马上执行,无论这件事有多小。比如我是一个每天三点一线的大学生,这种日子让我感到乏味提不起兴趣又不知道自己得做什么。有一刻我突然灵光一现想到户外晒太阳,所以下一秒立马下单了一把露营椅,隔天就搬着椅子在学校找了一处喜欢的角落,安安静静晒太阳背单词学口语。到现在我已经坚持一周了,每天都感觉很充实很安心,感觉能量正在慢慢被召回。
——竹笋(读微信公众号文章《高学历,低能量,一个26 岁女孩的崩盘》)
作为偏关人,读罢此文,心潮澎湃的同时不免感慨万千。我的家乡实在太小太穷,但踏实肯干是刻在代代人的基因里的。小时候一刮风就黄沙漫天,但几十年过去,漫山遍野的土黄色被苍绿代替,“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童年记忆终于还是一去不复返了,县容县貌焕然一新,处处干净整洁。很荣幸有机会能让大家看见,欢迎大家来偏关玩。
——Tim(读微信公众号文章《山西忻州,扭转乾坤》)
我曾经在煤矿井下干了快一年,每次在井下会认真戴上防护口罩,口罩里的垫片特意多加了几片,虽然会呼吸更难,但求个心安,只有吃“班中餐”时才会摘下来。老工人们却对此不以为意,有的甚至作业时也不戴。这种疾病的预防还是不够普及。
——momo(读微信公众号文章《尘肺病,捕获90 后》)
关于麦琳的事情,作为路人最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从麦琳这面镜子中看到自己的问题,增加对世界的更多维度的理解,而不是浩浩荡荡发起猎巫运动,在网上声讨。从综艺里她整晚不睡觉、抽烟等细节,都能看出她“病”得很严重,我们真的需要多一点“看见”和耐心。
——冠盖绿藤与铂珠(读微信公众号文章《围观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