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上市公司“安徽板块”
2024-12-31课题组
上市公司是“安徽速度”的弄潮儿,也是“安徽质量”的创造者。课题组从总体概况、多维度评价、年度发展排名变化三部分对安徽上市公司进行跟踪研究。
研究表明,2023年以来,安徽上市公司总体上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上市公司数量持续增长,总数创历史最佳位次,上市后备资源丰富、发展后劲充足,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不断提升,在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上市公司发展韧性、发展动能、发展质量仍显不足。
总量创历史最佳位次,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壮大
截至2024年10月末,安徽省境内上市公司达181家,数量跃居全国第7位,其中今年新增上市公司6家、居全国第5位。
上市公司数量代表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发展状况。由于数据的可及性,课题组以2023年底的数据为具体分析样本。截至2023年底,安徽A股上市公司共175家,居中部地区第1位、全国第7位,较上年提升了2个位次,创安徽资本市场建设30多年来最好成绩;与中部省份湖南(144家)、湖北(142家)、河南(109家)、江西(88家)、山西(40家)相比,遥遥领先,且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其中,安徽科创板上市公司24家,居中部地区第1位、全国第6位,较上年提升1个位次。
上市公司市值体现资本市场中投资者对企业价值的认可度。2023年,受多重不利因素共同影响,A股市值持续“缩水”。截至2023年底,安徽175家A股上市公司市值达到18580亿元,居中部地区第1位、全国第11位;相较于上年略有增加,剔除13只新股,略有减少;平均市值为106亿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7亿元),中大市值龙头相对缺乏。
企业上市速度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和创新力。从新上市企业总量来看,2023年,安徽共新增13家A股上市公司,居中部地区第1位、全国第7位,强监管之下皖企上市仍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其中,新增科创板上市公司5家,并列居全国第5位;新增注册制下创业板上市公司5家,居全国第6位。13家新增A股上市公司首发募资规模合计239亿元,居中部地区第1位、全国第6位,募资规模排名大幅提升;平均募资规模为18.4亿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39亿元),新上市企业质量明显提升。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12/dXfzHTnNPoPZZkxHrz6Jpe.webp)
从上市后备资源来看,安徽IPO后备企业队伍阵容庞大,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截至2023年底,安徽A股过会待发状态企业13家、在审状态企业28家、辅导备案状态企业34家;境外IPO在审企业8家、省级后备资源库入库企业中14家拟申报境外上市,成规模的上市后备企业梯队已然形成。
上市公司行业结构反映了各行业发展情况。其中,新兴产业创新活跃、技术密集,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175家A股上市公司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占比51%,高新技术企业占比74%,“专精特新”企业占比46%,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涉“芯”上市(拟上市)公司20余家,涉及芯片全产业链,汽车和零部件上市公司14家,量子信息上市公司4家,新质生产力正加快培育壮大。
区域经济差距会直接影响资本市场发展的均衡程度。截至2023年底,合肥上市公司数量达到82家,断层领先,且优势进一步扩大,省会集聚效应凸显;芜湖、滁州、铜陵、宣城的上市公司数量达到10家及以上;蚌埠、马鞍山、安庆上市公司数量达到5家及以上。合肥上市公司数量在全国城市中不断进位,2023年在全国294个城市中跃升至第12位,在中西部城市中居第3位,仅次于成都、长沙。
从各市新增上市公司数量来看,2023年共有5个市的上市公司数量有所增加。其中,合肥新增7家(含转板公司翰博高新),占半壁江山。这得益于合肥不断突破源头核心技术,前瞻布局“芯屏汽合”“急终生智”等新兴产业全产业链;芜湖、滁州、宣城各新增2家,其中宣城含迁入公司博世科;蚌埠新增1家。
从板块分布来看,截至2023年底,安徽A股上市公司以主板市场为主,主板市场有104家,占总数的近60%,其次是创业板市场有39家,科创板市场有24家,北交所市场有8家。2023年新增上市公司中,主板2家、创业板6家(含迁入公司博世科)、科创板5家、北交所1家,安徽多层次资本市场“多点开花”。
从股权结构看,截至2023年底,安徽A股上市公司中民企有105家、地方国企有43家、央企有14家,其他企业有13家,分别占比60.0%、24.6%、8.0%、7.4%,与全国分布格局基本一致。2023年新增上市公司中,10家是民企,占大头;3家是地方国企(含迁入公司博世科),1家是外资。安徽民企和地方国企正加快登陆资本市场,成为经济发展主力军。
从不同股权结构上市公司市值规模来看,安徽民企上市公司总市值最高,达8625亿元,占比达46%。其次是地方国企、央企上市公司,总市值分别达6799亿元、2258亿元,分别占比37%、12%。安徽央企、地方国企上市公司平均市值较高,分别达161亿元、158亿元,民企上市公司虽然总市值高,但平均市值仅82亿元,与国企差距明显。
不均衡不充分凸显,整体质效有待提升
课题组采取分总评价模式,首先从业绩发展、创新能力、营运能力、ESG绩效、投融资水平5个维度综合评价安徽上市公司,在具体评价时,选取有代表性的指标构建各维度评价体系;其次对业绩发展、创新能力、营运能力、ESG绩效4个维度进行综合系统评价,形成上市公司综合发展能力排名。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12/nbaDe3ctH2bLPJAqcQUxRS.webp)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12/NZ5nTQ7ddZST3zhdCP3m3Z.webp)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12/oYFp8utFyvSDWVk2Aq8GWB.webp)
上市公司业绩是一定时期内企业经营、成长、发展成果的直接体现。在内外扰动因素频发下企业经营明显承压,全省A股上市公司盈利进一步下滑。从排名看,安徽上市公司业绩发展排名前十与后十的差距明显。排名前十上市公司中,古井贡酒、迎驾贡酒、华恒生物等保持领先,各项业绩指标稳健。排名后十上市公司各项业绩指标基本为负,如立方数科、国盾量子整体盈利能力面临极大挑战。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12/hczwpJJChumw87epsVFuXT.webp)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12/DxaZLXzsZ693Fjvkjs5Aos.webp)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12/iEYpiAsjXAVxnM3KHRhgPt.webp)
上市公司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从排名看,安徽上市公司之间创新能力差距明显。参与排名的170家上市公司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平均数为0.1198,低于平均数的有112家,即超六成企业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偏低。其中,新上市公司埃科光电以及瑞纳智能、科威尔、国盾量子创新能力排名靠前。
上市公司营运能力体现企业利用自身资产创造收入的效率。从排名看,仅30家上市公司得分高于0.050,49家上市公司得分不足0.02。相比于上年,大部分公司综合得分有所下滑。其中,口子窖以高应收账款周转率、香农芯创以高固定资产周转率、众源新材以高流动资产周转率,总体排名位居前列;国盾量子、壹石通、耐科装备等因行业特性或自身管理问题,排名垫底。
ESG是一种关注企业环境、社会、治理绩效而非财务绩效的投资理念和企业评价标准。从排名看,安徽上市公司ESG绩效个体差异仍较为显著。前十名上市公司的ESG绩效综合得分总体差异比较小,有6家上市公司综合得分超过0.6,ESG绩效表现较好,且在各项细分指标上表现优异。
上市公司投融资是企业获取、配置和利用资金的活动,体现了企业扩大经营的意愿。从排名看,安徽上市公司投融资水平差异明显。截至2023年底,安徽上市公司在投资和融资规模上均有34家高于平均值;排名前十的公司投融资规模遥遥领先,海螺水泥、安徽建工、淮北矿业稳居前列,尤其是海螺水泥投融资规模持续扩大,断层式领先,投融资龙头地位显著,带动效应凸显;立方数科、雅葆轩投融资规模则明显偏小。
综合发展能力反映上市公司的整体发展状况。从排名看,安徽上市公司综合发展能力不均衡不充分。皖通高速位列榜首,口子窖表现突出。综合发展能力强的上市公司各指标表现并不均衡,如口子窖综合发展能力领先,在业绩发展、营运能力方面表现优异,但创新能力指数低于整体均值。
(课题组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安徽省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安徽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安徽省投资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与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国元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国金院)、安徽创新发展研究院(决策杂志社)共同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