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语言资源在文化旅游中的应用研究
2024-12-31熊娇娇
摘 要:近几年文化旅游产业稳定向上发展,对于民族地区而言,可提取民族文化要素(如语言资源),在全国文旅市场中打造独特优势。基于此,文章简要分析民族地区语言资源的基本特征,分析民族地区语言资源与文化旅游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出文化旅游中运用民族地区语言资源的有效策略,即挖掘欣赏价值、接触民族语言,提供体验服务、感受异域风情,结合语言资源、打造文旅品牌,拓展应用场景、开发衍生产品,提供语言服务、营造文化氛围,旨在以语言资源为切入点打造特色化民族文化旅游阵地,以期为行业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族地区;语言资源;文化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与非民族地区相较,民族地区在语言资源方面存在显著优势,将民族地区的语言特色及其所蕴含的独特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可有效提升旅游地区的竞争力。故从这一角度来看,民族地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时,应认识到语言资源的运用价值,明确文化旅游与语言资源之间的关系,继而确保民族地区语言资源可被良好运用到当地文化旅游产业中。
一、民族地区语言资源的基本特征
(一)地方性
民族地区语言伴随着民族地区历史演变发展,而长远发展中使当地语言资源具备了浓厚的民族地区特征,而民族地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过程中,若运用当地民族语言进行交流或开展体验性活动,则会使游客更好地感受当地的地方性[1]。
(二)文化性
语言资源属于民族文化的分支,记录了民族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故语言资源本身就具备浓厚的文化特征。因此,民族地区从语言资源角度出发发展文旅产业时,应注意突出语言资源的文化魅力,为游客提供浓厚的文化体验。
(三)功能性
民族地区语言资源的功能性主要表现在互动、教育、情感熏陶等方面,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期间,依托于语言资源可促进民族地区与游客之间的交流。此外,语言资源还有助于丰富民族地区形象,营造浓厚的民族氛围,使外部游客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民族地区,继而推动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民族地区语言资源与文化旅游之间的互动关系
从民族地区语言资源角度来看,其本身具备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具有特色化的文旅资源,可为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此外,语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载体,如传说、神话、戏剧、民歌等充分体现民族风情的文化,均需语言资源的支撑,由此可见民族地区语言资源是地方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故民族地区应充分发挥语言资源的文旅价值,深度挖掘其中所含的文化精粹。
从文化旅游角度来看,通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可使非民族地区的民众前往民族地区了解体验特色文化,促进民族地区语言资源在现代社会中进行传承。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保护与传承语言不应仅从静态的书本文字角度出发,还可借助文化旅游等动态方式使更多民众参与到语言资源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中。
由此可见,民族地区语言资源与文化旅游两者之间可实现相互促进,因此,民族地区应基于两者间的互动关系打造特色化文旅产品,使游客深层次地感受民族地区语言资源文化,并借助语言资源使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焕发新的光彩。
三、文化旅游中应用民族地区语言资源的有效策略
(一)挖掘欣赏价值,接触民族语言
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应提高对语言资源的重视,深度挖掘语言资源中蕴含的艺术欣赏价值,依托语言资源优化景区人文环境,对游客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更深度地感受其魅力。
1.融入景区标识系统。民族地区可将民族语言资源融入标识系统,由此彰显民族地区的语言特色,突出地域主题,还使特色化景区标识系统具备了较高的地域性、审美性,继而实现对民族地区文化旅游景区体系的优化[2]。将民族地区语言资源融入到当地文化旅游产业景区标识系统时,应保障语言信息的基本功能,做好汉语言与民族语言的对比,同时要求承载语言资源的景区标识系统能够与周边景观和谐搭配,以直观化的方式展现并传递民族地区语言资源魅力。
2.转化为文字艺术符号。文字是语言资源的重要载体,在民族地区以语言资源为核心开发文化旅游产品过程中,可在保留民族语言资源特色基础上,将语言资源转化为文字艺术符号,丰富语言资源的艺术表现形式,如碑刻、书法等,采用该类具有观赏性的方式展现民族语言资源的魅力,扩大民族地区文旅产业对游客的吸引力。例如,民族地区可选取特色化语言符号作为图案绘制纸扇、团扇,借助直观物质要素展现语言资源魅力,并使游客能够感受民族地区语言资源中的艺术性、文化性。除此之外,民族地区还可引入“集卡”元素,以当地语言资源为要素制作卡片套组,将民族地区语言资源转化为文字艺术符号的同时,使语言资源文旅产品具有一定的收集价值与收藏价值,扩大民族地区文旅景区的影响力及知名度。
(二)提供体验服务,感受异域风情
民族地区围绕语言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过程中,应注重其民族性的表达,可巧妙运用民歌、传说等民族文化丰富文旅产品,提高民族地区旅游的文化性及趣味性,带给游客不同的民族文化体验,增强民族地区在全国文旅市场中的竞争力。此外,受到语言差异的影响,各旅游目的地多采用英语、汉语进行交流,该方式虽便于沟通交流,但无法使游客感受到民族地区的语言文化魅力,而民族地区挖掘语言资源开发体验式文化旅游产品后,将会转变旅游目的地语言趋同化的现象,增强民族地区本土性。
例如,民族地区风俗文化体系完整,通常有特定的欢迎、欢送仪式,而该类仪式则需运用到民族语言,故对于民族地区而言,可将欢迎、欢送仪式作为体验项目,不仅可使游客体验民族地区的语言资源特色,还可带给游客耳目一新的观赏体验,使其感受到民族地区的独特文化。
(三)结合语言资源,打造文旅品牌
民族地区语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说、神话、戏曲、民歌等)的主要载体,可充分展现民族地区风情,故民族地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过程中,可充分利用语言资源设计表现性艺术节目,打造系列化游玩观赏项目,例如,将传说、神话开发为实景演出节目,提供民歌表演、民族特色戏剧剧目表演、民歌互动对唱等依托民族语言开发的节目,逐步打造为文化旅游品牌。
民族地区语言资源丰富,且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及文化内涵,现阶段已有部分民族地区基于语言资源形成了特色化文旅节目。例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凭借自身民族文化优势,将土家族先祖神话故事开发为语言类表演,并基于此推出“长阳歌舞乡”“巴人故里”等文旅品牌,随着语言资源的深入挖掘与文旅品牌的日渐完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文化旅游产业蒸蒸日上,现已成为当地支柱产业之一。由此可见,现阶段民族地区对于语言资源的开发已具备成功案例,在后续阶段发展期间,民族地区应对自身语言资源的特色深度分析,提取特色元素,避免陷入同质化困境中而制约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在保障语言资源利用效果的同时逐步创新,探索新型产品开发形式,打造出富含民族特色的语言资源文旅品牌。
民族地区以语言资源为核心打造文旅品牌的过程中,可在挖掘运用语言资源基础上向外拓展延伸,由此形成一套完整的文旅品牌建设方案,继而形成以语言资源为主、多种资源为辅的特色文化旅游品牌体系。例如,刘三姐具有“歌仙”美誉,壮族民族地区以刘三姐为语言资源核心打造民族风情品牌项目,依托山歌、传说等语言资源提升壮族地区旅游产业的文化程度。在围绕该语言资源开发文旅产品后,当地进一步以刘三姐山歌、传说等语言资源为核心向外拓展延伸,深度开发语言资源文旅品牌,打造阳朔大榕树、大观园景区等与刘三姐语言资源相关的景区场所,结合刘三姐传说推出“刘三姐对歌”等互动性项目,组织《印象·刘三姐》演出,形成了一套结构完整的语言资源文旅品牌。因此,对于其他民族地区而言,可借鉴该地区语言资源的开发模式,从语言资源中提取特色文化要素打造文旅品牌,以此扩大语言资源影响力,全方位推动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四)拓展应用场景,开发衍生产品
语言资源包括文字符号,民族地区应用语言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过程中,可提取语言资源中的文化符号开发设计衍生产品,以此丰富当地文旅产品形式,例如,纳西族地区发展文旅产业过程中充分挖掘东巴文这一语言资源,将其作为核心文旅资源,开发设计了披巾、手链等衍生产品,该类衍生产品现已成为纳西族地区文旅创收的主要项目之一。
民族地区可将语言资源作为文旅产业创新的源头,将语言资源及文字符号作为特色要素融入到衍生产品中,开发出蕴含语言文字的创意纪念品,如家居服饰类、玩具类、出版物类等,使游客能够以衍生文创产品的方式将民族地区语言资源带回家。仍以上述纳西族地区为例,该民族地区以东巴文语言资源为核心开发设计《东巴文化系列丛书》,包括《东巴象形文字译注》《游丽江学说纳西话》《东巴经典节选精粹》等,以东巴文字记录文化的同时配备汉语对照,使《东巴文化系列丛书》不再仅作为艺术产品,还可作为语言学习工具书。
总而言之,民族地区结合语言资源开发设计文化旅游衍生产品过程中,应保留自身语言资源特色,并基于语言特色而开发差异化创意衍生产品,例如,以民族地区语言资源及文字符号为图案背景开发设计鼠标垫、文件夹、书签、贺卡、明信片、画板、签字笔、桌布、杯垫、地毯、花瓶、雨伞、围巾、包装袋等衍生产品,以民族地区语言资源文字符号为图案创新设计物品。民族地区应用语言资源开发衍生产品,应强调衍生产品的功能性,需能够真正走入人们的生活,使语言资源走出民族地区的同时,将民族地区中的语言文化更好地发扬。
(五)提供语言服务,营造文化氛围
民族地区语言资源蕴含古音韵律,充满地域特色,且可展现当地风土人情,应用语言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期间,民族地区可从文旅产业发展角度出发为游客提供语言服务,优化游客体验。
1.扩充播报方式
民族地区文旅景区播报景点、交通信息时,可采用民族语言、普通话、英语等方式进行播报,形成多语种播报形式,为游客提供差异化语言服务,减少语言方面的文旅景区同质化现象。此外,将民族地区语言资源作为播放形式还可使游客真切感受到当地语言特色,优化其体验的同时,提升游客的异地游玩体验。
2.丰富导游语言服务
民族地区的文旅景区可进一步提供多语导游服务,引导导游在民族语言、普通话之间进行语码转换,讲解景区信息时适当穿插融入民族民谣民歌或地方词汇,满足游客异地游玩时的求新心理,帮助游客增进对民族地区的认知。对于游客而言,享用特色美食是异地旅游的目的之一,可运用民族语言介绍与推广当地特色美食,讲解与美食相关的民族故事与传说,带给游客差异化游玩体验,提高旅途趣味性,以民族语言资源为特色提高民族地区在文化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
3.推出语言学习体验班
民族地区发展文旅产业过程中,可将语言资源作为核心而推出学习体验班,以学习模仿的方式使游客体验当地的特色语言系统,带给游客不同的旅游体验,并且可借助该方式提升当地旅游产业的文化性,使游客直观感受到民族地区的语言文化魅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的语言资源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因此,民族地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可深度挖掘语言资源的艺术欣赏价值,将语言资源融入到文旅景区环境中,使游客直观接触语言资源,同时为游客提供体验服务,感受异域风情,结合语言资源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旅品牌。在此基础上对民族语言资源的应用场景进行拓展延伸,开发设计以语言资源为核心的文旅衍生产品,提供语言服务从而营造文化氛围,从多方面入手充分利用语言资源推动民族地区文旅城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石琳.语言经济视域下少数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发展[J].社会科学家,2019(2):101-106.
[2] 金怡.语言景观发展与旅游资源开发——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为例[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128-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