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2024-12-31周江华
节奏是人类生命运动规律的一种体现,不仅体现在音乐作品中,也广泛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节奏作为音乐的核心元素,在音乐教学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强化节奏训练就是强化音乐教学效果。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节奏训练的应用,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习音乐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使其在具体的艺术表现活动中感受节奏元素,增强节奏感知,这不仅是顺应新课标要求的一种具体方法,也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促进学生音乐核心素养贯彻落实的重要举措。
一、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学习体系尚不成熟,在学习不同学科时以兴趣为主要参考点。可以说,兴趣是增强学生音乐学习动力的重要支撑,也是推进学生音乐学习的基本条件。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存在学习集中度不高、注意力维持时间不长的特点。节奏训练具有显著的韵律特征,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训练方法为学生营造明快的音乐学习氛围;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对歌曲学唱、演唱的兴趣更大,但是对教材中的歌曲和乐谱兴趣不大,节奏训练的应用能够帮助教师选择与教材歌曲节奏相似的流行歌曲,带动学生一同学习。同时,借助多样化的节奏训练方法强化学生的音乐感知,将不同类型的音乐旋律和节奏进行比较,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首先,节奏训练能够培养学生的乐感。新课标将乐感上升到核心素养的高度,也是小学音乐教学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作为一种感性知觉,乐感这种感觉具体体现为学生跟随乐曲做出的动作或跟随歌曲旋律哼唱等。节奏训练的使用能够在教学中诱发学生的音乐感知力,进而强化学生的节奏感,使其对音乐产生更敏锐的感性知觉。其次,节奏训练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不同的音乐作品在不同的人欣赏时所产生的体验也不尽相同,如音乐的节奏变化、旋律起伏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欣赏体验,利用丰富的节奏训练方式,能够使学生在感知音乐、学习音乐的基础上强化对音乐的感受,生成独特的艺术体验。同时,在节奏训练的帮助下,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在演唱歌曲、演奏乐器和综合型艺术表演中能够富有节奏地进行音乐表演。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基本的音乐技能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底层架构包括各种音乐技能,学生也需要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帮助自身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新课标要求小学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基础音乐技能,节奏作为音乐的一种基本要求,强化节奏训练对于培养学生识读乐谱、感知节奏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能够为后续的音乐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节奏训练能够显著强化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即对以往感知过的音乐想象在没有感官刺激的情况下,自发地在脑海中重现或延伸,泛指能记忆所听过音乐的能力。经过有效的节奏训练,学生能够综合使用听觉、视觉、运动觉相互融合的方式强化音乐记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不同音乐中的节奏特点,提高音乐记忆能力。由此可见,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高学生的基本音乐技能有着重要作用。
二、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要点
(一)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进行节奏训练
小学年级跨度大,在六年的学习生涯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不同学段的学生都有其共性和特性。因此,教师需要贴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契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节奏训练方式。比如,在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在刚刚参与节奏训练时具有一定的热情,但是随着训练的推移常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乃至“自由学习”的状态,无法跟随节奏训练流程学习知识,那么教师就可以结合低年级学生模仿、好动的行为特点,利用体态律动的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强化节奏训练效果,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二)合理运用音乐教学软件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小学音乐教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以各种各样的音乐教学软件为代表,显著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各种音乐软件的使用,结合节奏训练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节奏训练一般在课堂上进行,时间和空间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将音乐软件融入节奏训练能够丰富训练方法,提高训练质量,打破时空限制,引导学生利用音乐软件进行节奏训练。此外,教师可以采用计算机游戏软件与音乐节奏训练结合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感知节奏、加强节奏训练。
(三)强化节奏训练与教学内容的融合
节奏训练更关注学生对节奏这一音乐元素的掌握,但是在教学期间也需要注意节奏训练与歌曲演唱、音乐创作、乐曲演奏等教学内容的结合,加大节奏训练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力度。一方面,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利用节奏训练强化师生互动频次,使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语言和肢体上的节奏配合,并与具体的乐曲形成交互关系。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注重律动教学法、“声势”教学法等方法的引入,进一步强化教学实践效果,使节奏训练更全面地彰显音乐课堂教学效果。
三、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引入游戏,优化节奏训练氛围
小学生生性爱玩,活泼好动,日常生活中对各种娱乐游戏的兴趣度较高。游戏的引入能够显著提升节奏训练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兴趣,进而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强化节奏训练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注重游戏形式的优化和内容的丰富,选取一些适合节奏训练的游戏模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音乐的艺术生成。教师还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丰富游戏内容和游戏形式,在为学生提供良好学习体验的同时,达成节奏训练的目标,在这种节奏训练的游戏式表达基础上,渐次提升学生的节奏训练体验感,并帮助学生掌握后续所学知识的节奏特点。在组织节奏训练游戏时,教师需要注重以下两点:首先,提升游戏的趣味性,利用游戏对学生进行引导。节奏训练形式多元、内容丰富,与游戏的融合需要凸显训练的规则性,教师不仅要保障学生对游戏规则的理解,还需要采用多样的训练方法使学生形成持续的学习兴趣。导入阶段,教师可以引入一些规则简单、趣味性强的游戏,使学生熟悉这种训练方式,在此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增加游戏难度。其次,注重游戏的开放性,为学生自主训练和创新训练奠定基础。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游戏中发挥想象力,创新游戏方式,并能够在游戏中表达自身的节奏理解,强化知识的创新生成。
以湘教版音乐一年级上册第五课中的《牧童》教学为例,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时具有显著的“情绪化”倾向,更倾向对学习行为的情绪感知。因此,教师要充分把握小学生的这一特点,立足于作品情绪的传达,将“小牧童”在作品中的形象和行为作为节奏训练的游戏情境,以此为基础,创设“我们扮演小牧童”的游戏,让学生一同扮演“小牧童”,掌握作品节奏。游戏起始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强化“小牧童”这一角色的代入感,并利用示范的方式,带领学生摇摆、点头、跺脚,分析作品中的节奏元素。随后,教师向学生提出任务:“分析乐曲的节拍,在节拍强的时候拍一下手,节拍弱的时候拍一下手掌心”,同时为学生做出示范。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可以结合任务完成情况适当增加游戏难度,让学生发挥自身想象力创新节奏的演绎方式,并用各种肢体动作表现牧童的动作与节奏。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提供引导,帮助学生设计自己喜欢的节奏展示方式,如“强拍拍手,弱拍用一只手拍肩膀”“利用身边的工具表达节拍”“注意音乐节拍的强弱区别”等。
(二)关联生活,强化节奏训练效果
小学生认知水平正处于发展阶段,抽象思维能力不足,思考问题时有着直观思维习惯,难以深入掌握音乐节奏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节奏训练很容易演变为学生的玩闹。针对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教师需要注重生活元素的渗透,采用“关联生活”的教学策略,注重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对接。在生活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强化节奏训练的实践性。在实践过程中,分享生活案例,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强化教学水平,提高节奏训练效果。在生活化节奏训练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强调生活元素与学生的对接。关联生活是指关联学生的生活,而非教师的生活,教师需要从小学生的视角出发融入生活元素,减少一些“成熟”“复杂”“难以理解”的生活内容,使学生产生代入感;另一方面,强化节奏训练与生活内容的对接,用生活化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节奏训练效果。
以湘教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一课中的《小黄帽》教学为例,《小黄帽》是一首儿歌,歌曲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元素。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学校放学时同学们放学离校的视频,带领学生观看,并提出问题:“同学们放学时有没有见过这些场景呢?”“阿姨您骑车要慢点拐,叔叔您开车要慢点开”这一乐段有着明显的生活元素,教师可以结合乐段的“慢点拐”“慢点开”关键词强化学生的生活代入,提出问题:“我们在唱这一段的时候,该怎样体现乐句的内容呢?”在问题引导下,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表达出“我们可以唱得慢一点”这一策略。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音乐节奏对表现情绪的重要性。教师要立足作品的节奏特点,引导学生用不同的速度演唱歌曲,同时关注不同演唱速度下演唱效果的不同。此外,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从乐谱识别方面强化学生节奏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节奏训练效果,使学生形成节奏感的同时强化个人认知。
(三)课后拓展,搭建节奏训练平台
在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下,节奏训练的开展一般集中在课堂教学期间,不利于学生课后知识体系的构建。因此,教师可以适当组织一系列的课后拓展活动,搭建节奏训练平台,对接课内学习与课外练习,强化节奏训练的整体成效。利用课后活动的方式实现节奏训练课内外的有效衔接,关注学生课余生活中对节奏训练的持续性生成,拓展节奏训练的课外延续,不仅能够为学生的课余生活提供良好的内容支撑,还能使学生构建完整的学习体系,生成乐感的同时强化训练效果。在课后实践中,教师需要立足于教材内容,选取一个主题,提高学生的训练参与度。同时,教师可以组织一系列的训练互动活动,使学生在发散思维的过程中更深刻地掌握作品的节奏元素,了解节奏的生活性和乐理性。教师也可以从课后服务等渠道延伸节奏训练模式,提高训练的覆盖度,增强节奏训练的课内外成效。
以湘教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第五课的教学为例,深挖教材内容可知,本课的主题为“雨”,教师可以围绕这一主题组织训练,搭建训练平台,使学生一同学习主题内容,强化知识记忆。在完成乐曲欣赏后,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的雨,播放下雨的视频,带领学生一同感受下雨时的声音和雨落下的节奏,并引导学生用拍肩、拍手的方式展示歌曲《大雨和小雨》的节奏:“小雨淅沥沥”的节奏轻快、缓慢,因此可以用轻快拍手的方式展示音乐节奏;“大雨哗啦啦”的节奏急促、沉重,因此可以用拍手搭配跺脚的方式展示大雨的节奏。“雨停后”,教师可以带领全班同学“踩雨”,让学生站起身来用脚踩踏地面,配合双脚踩踏的频率挥舞双手或拍手,演绎歌曲《踩雨》的旋律。此外,教师要注重训练总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参与训练的感想,以及自己在学习中获得了哪些能力、还有哪些不足,并阐述原因。教师可以立足于拓展课,组织一系列的主题训练活动,围绕其他主题探索课后拓展活动的节奏特点和内容特点,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实,强化学生的节奏感。
四、结语
综上所述,节奏是音乐的一项基本元素,提升学生的节奏感知能力和音乐节奏韵律能力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节奏训练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不仅契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还显著强化了教学实践性,合理的节奏训练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进而提升学生的乐感和识谱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游戏,优化节奏训练氛围;关联生活,强化节奏训练效果;课后拓展,搭建节奏训练平台,在多种训练方法的融合下加强学生的训练感知,并给予学生充分探索不同节奏型知识的空间,强化音乐教学效果,夯实节奏学习基础,为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生成提供支撑。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