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融美教学新样态的实践
2024-12-31薛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五育并举”已然成为教育教学新的发展方向,致力于培养社会所需的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美育作为“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任,有助于学生在成人成才的道路上拥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使其生活更阳光明媚,由此可见,将美育目标落实在教育实践中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美术学科作为开展美育的关键学科,其价值更是不言而喻。小学阶段,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认知水平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落实美育目标尤为重要。在这一背景下,融美教学逐渐走进教师的视野,这一教学样态致力于引导教师将美育与具体学科相结合,使其真正浸润于课堂实践中,促进学生审美化学习,落实审美素养培养。
为了促进融美教学真正在实践中发挥理想的作用,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其中,项目化学习凭借其特殊性与实践价值备受重视,这一教学策略基于学生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关注学生的成长立场,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与自主性,真正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发扬了学生的人文品格。由此可见,项目化学习更适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是美育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基于此,本文立足于项目化学习视域,详细论述了小学美术融美教学新样态的设计原则与实践路径,以期用美育点亮心灵,凸显美术学科以美育人的教学功效。
一、项目化学习视域下小学美术融美教学新样态的设计原则
(一)以学为本原则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学为本”的教学观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运用符合学生具体学习需求的教学方式。在项目化学习视域下,小学美术融美教学样态设计也要遵循以学为本的具体原则。美育的对象是学生,而要想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真正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教师就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保障项目主题的选择与活动的设计能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二)循序渐进原则
美育素养的落实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也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确保项目设计真正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前充分考量学生的具体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设计教学活动,逐步提高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这样的原则下,审美培养就不是一个强制性、被动化的过程,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学生也更容易用融美教学所获得的知识指导现实生活。
二、项目化学习视域下小学美术融美教学新样态的实践路径
(一)融建“美课”,整合多方资源,提炼项目主题
随着“五育融合”的深入发展,当前的教育理念已然从传统的重视美育学科发展为当前的重视学科美育,这是一个大的突破,也预示着教师可以利用学科多样化、丰富性的内容作为美育目标落实的肥沃土壤,将“课程融美,美课育人”这一理念真正落实到实践活动中。小学美术本身就蕴藏着丰富多样的美育资源,作为教师,在融美教学新样态的驱动下,不仅要发现并提炼出这类资源,还要将其进行整合优化,最终构建一个教学整体,让美育元素贯穿其中,层层递进地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发展。因此,教师需要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角度出发,以美术教材为依托,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深入挖掘学生所熟悉的教学内容,并且将其进行整合串联,提炼出项目化学习主题,用“美术美课”促进学生发展。
我国的戏曲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京剧更是我国戏曲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苏少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6课《画脸》与第7课《看戏》正好包含了京剧与京剧脸谱两部分内容。同时,通过对学生具体学情与生活经验的综合分析发现,多数学生对京剧并不陌生,但了解得不够深入,同时对京剧脸谱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京剧脸谱具有高超的审美价值,是不可多得的审美教育元素,更有着文化底蕴与历史沉淀,有助于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基于此,教师便可以结合上述分析提炼出“京剧脸谱——传统与创新的融合”这一“美术美课”的项目主题,引领学生以京剧脸谱为基础,层层递进地感受京剧文化,体会京剧脸谱的内涵与文化之美,在实践中提高鉴赏能力、厚植文化自信。
在苏少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6课《画脸》和第7课《看戏》中,虽然都涉及京剧及京剧脸谱的内容,但是缺乏针对性与深入性,导致学生对京剧脸谱的认识较为浅显。同时,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艺术形象思维,能够对美好事物产生自己独特的认知,因此,教师需要深入挖掘京剧脸谱这一独特化妆艺术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特色,将“京剧脸谱”这一主题从美术层面拓展到历史和人文层面,探究其起源、发展与现代价值,并将美育元素贯彻落实于其中,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让学生从京剧脸谱之美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二)融润“美教”,基于学生认知,提出关键问题
要想让“美术美育”真正在实践过程中发挥奇效,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作为教育教学者,既需要将自身的审美趣味与学生的审美趣味相融合,又要在教学中实现艺术手段与教学手段的统一。因此,在项目化学习的实践中,教师也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打造融润“美教”的课堂生态,让美的形态、美的神韵、美的动态、美的感受在课堂中融会贯通。同时,在确定项目主题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进一步分析,以确保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契合,保障教师所安排的美育目标和美育路径能够真正发挥理想的作用。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并且在实践中进行了多次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但是由于年龄较小,他们对京剧脸谱的认知较为浅显,所具备的相关知识较为匮乏,因此他们对京剧脸谱的审美能力是有限的。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项目准备,结合学生产生的问题进行引导,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出关键问题,让关键问题驱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引领学生的审美之旅。
在“京剧脸谱——传统与创新”的融合这一项目化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以及文化理解三个方面确定本项目的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在总结项目目标与学生具体学习情况的基础上,作为教育教学者,可以在立足于融美教学新样态的视域下,提炼出其中最关键的美育元素,并以此为基础提炼出本质问题指向知识的本质,设计驱动问题,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指明方向。同时,教师需要提出本质问题与驱动型问题,设计具有关联性、逻辑性与递进性的子问题,引导学生层层递进地完成学习活动。在“京剧脸谱——传统与创新”项目中,教师可以确定本质问题为“如何设计出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的京剧脸谱”,并设计驱动型问题“如何设计一款既具有传统特色又富有创意的京剧脸谱衍生品”,同时基于本质问题与驱动型问题设计以下子问题:
子问题1:你最想了解有关京剧脸谱的哪些知识?
子问题2:如何绘制京剧脸谱并用其进行表演?
子问题3:如何利用之前的京剧脸谱结合实际生活设计出以京剧脸谱为主题的文创作品?
这一系列的问题设计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供了方向,深入挖掘了该主题中的美育因素,用问题设计的方式进行进一步强化与指引。
(三)融促“美学”,设计项目活动,培养关键能力
长期以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一直缺乏审美的培养以及对美育的重视,这导致学生对身边的美好事物产生一定的淡漠与忽视。因此,要想让融美教育真正取得理想的成果,教师在教学中就要让“美学”真正发生,通过审美化学习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全面提升,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在“京剧脸谱——传统与创新”主题项目活动中,教师应当发挥真实任务的引领作用,以小组分工与合作探究的形式做好项目研究的准备工作。在这一环节,学生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开展真实、有效的艺术活动。在项目开始前,教师可以设计“脸谱的起源”“脸谱在京剧中的运用”“京剧脸谱的谱式”“脸谱的色彩知识”这四个大主题,让学生在小组中明确分工,完成学习活动。当学生完成项目前的准备活动后,教师就可以引入后续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项目活动中收获知识、培养关键能力,感受项目中所蕴含的美学元素。有了前期铺垫,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美育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收获具体知识的同时开启美学享受。在项目中,教师一共设计了两个阶段的学习活动,即“绘制京剧脸谱并表演”以及“将京剧脸谱改造为文创作品”。
首先,在“绘制京剧脸谱并表演”的活动中,教师通过学习探究单的设计配合教学引导,让学生掌握京剧脸谱的基本知识,重点强调学生对不同颜色、图案脸谱所代表的角色身份的感受与审美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并进行创作。脸谱绘制完成后,教师开展小组学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京剧曲目进行排练,这一教学设计不仅需要学生掌握角色的唱腔动作,还进一步锻cpHmplJdDy36hExIlOQlEiTaOiS14goDpgMyson0SSo=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排练成熟后,教师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演出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感受,让学生在感知美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美。
其次,在“将京剧脸谱改造为文创作品”的学习活动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索、分析、思考与创造的空间,让学生从传统文化元素出发,找到现代生活与其之间的融合点,并结合文创作品的意义价值、功能性质、目标群体等多个因素进行综合性的考量,进一步突出产品的实用性与美观性,通过色彩搭配、材质选择等,让产品在体现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融合现代气息。
在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够从感知美、认识美、体验美出发,直到最终的创造美与运用美。两个学习活动将美育元素进行了充分的体现,更是美育元素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巧妙呈现。
(四)融育“美人”,细化多元评价,落实美育素养
在融美教学新样态中,学生能够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审美素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主要包括美的素养以及认知、鉴赏、想象与创造美的素养。有的教育教学者认为,审美素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是在融美教学新样态中,只有教师全面、深刻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才能进一步优化后续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要不断改变传统教学中专注于知识技能考查的教学评价,在融美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审美能力,细化评价内容、优化评价体系,让美育素养目标真正得到落实。同时,项目评价是项目化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审计评价量表,以生生互评、学生自评、小组相互评价等方式,引导学生从欣赏者的角度出发审视他人的作品,取长补短,从而提高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纵深发展的背景下,美育作为“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陶冶学生情操、洗涤学生心灵的关键路径,更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积极前进的动力。基于此,作为小学美术的教育教学者,需要基于项目化学习视域不断探究小学美术融美教学的新样态,在教学设计中遵循以学为本和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提炼项目主题、提出关键问题、设计项目活动与细化多元评价等环节,真正实现融建“美课”、融润“美教”、融促“美学”、融育“美人”的教育目标,将小学美术的育人功效发挥得淋漓尽致。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