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融合路径
2024-12-31郑艳梅
在素质教育与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如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已然成为新时期学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自《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颁布以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到了高度重视与大力优化,也取得了喜人的成效。然而,纵观当前的教育现状,依然存在着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如教学活动碎片化、方式刻板化、资源匮乏化以及理念单一化等现象屡见不鲜,阻碍了教学的理想化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核心素养已然成为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导向作用。因此,作为教育教学者,需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努力开发新的课程模式,促进课程深度发展。在“五育融合”的教育背景下,劳动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关注,同时,通过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其中蕴含了不少劳动教育资源,而劳动教育与课程内容的融合能够促进学科丰富化、深刻化发展,顺应了教育教学的要求,也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绽放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基于此,本文立足于核心素养视域,详细论述了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合的具体原则以及实践路径,以期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教学经验。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融合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在教学活动与实践中,为了保障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深度落实,教师需要致力于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效率,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去。然而,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学生对劳动教育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参与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需要从学生当前的学习特点出发,在教学活动中遵循趣味性原则。趣味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活动主题以及活动内容时,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保障学生在学习中有兴趣作为驱动,自觉主动地参与其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趣味性原则还要求教师善于发现教学中蕴含的趣味因素,避免小学阶段学生对学习产生懈怠情绪,让趣味性贯彻教学活动的始终。
(二)渐进性原则
学生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推进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合的过程中,需要避免想当然的想法,充分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劳动教育目标,取得理想的学习成果。同时,由于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融合成果内容多、环节多、体量大,所以渐进性原则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细化教学流程、分解教学任务,避免教学活动难度过大导致学生难以完成而产生抵触心理。
(三)融合性原则
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融合需要取得“1+1>2”的实践成果,因此教师不能只是将这两项内容进行单纯的叠加,而应该遵循融合性原则,找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开展劳动教育的科学立足点,并根据劳动教育的具体目标与内容,将其贯彻落实于具体的教学环节,确保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巧妙融合、浑然一体,从而推进学生学习效率与效果的双重提升。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融合路径
(一)统筹课程设计,规划教学活动,增强教育实践系统性
在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对课程的整体把控与统筹规划将对最终的教育成果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更新教育理念,在深入研读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从中挖掘劳动教育融合落实的切入点,并促进劳动教育在课程各个环节的落实,最终实现日常劳动课程化、实践教育深刻化的效果,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劳动的深切体验,促进劳动教育综合成果的提升。劳动教育包括劳动观点和态度、劳动知识和技能以及劳动情感和习惯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教师需要着眼于这三个方面,在课程中挖掘,于课程中融入,最终提高劳动教育的整体效果,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上一层楼”。
以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我和蔬菜交朋友”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结合本单元的具体内容,让学生在系统化学习的基础上参与农业劳动的实践活动,通过翻土、播种、浇水、施肥、除草、除虫、丰收等系列活动,直观地感受农业劳动的魅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融合不同蔬菜的营养知识等内容,在学生心中种下热爱劳动的种子。在这一主题的引领下,教师可以通过“聚焦劳动任务”“明确劳动规则”“锤炼劳动品质”“理解劳动意义”以及“体悟劳动精神”五个环节规划教学活动,让学生层层递进地收获知识,最终取得理想的劳动成果。
第一,在“聚焦劳动任务”的环节,教师要告知学生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循序渐进地收获知识,深化劳动教育的实践成果。“我和蔬菜交朋友”活动是让学生通过了解自己喜欢的蔬菜并种植蔬菜,知道蔬菜的营养价值以及种植蔬菜的重要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根据自己所喜爱、想种植且适合种植的蔬菜种类组成不同的合作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完成任务。教师要为学生发布相应的劳动任务,如了解所种植蔬菜的营养价值、查找该蔬菜的种植方法、撰写种植计划、完成蔬菜种植、撰写种植日记等。不同的劳动任务的意义不同,难点与重点也不同,教师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并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平等和谐的劳动关系。
第二,在“明确劳动规则”的环节,学生劳动能力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培养,在活动实践中,各项劳动任务的发展未必会如教师所预料的那样进行,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先统筹学生可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具体要求,进行妥善指导。例如,在“选择种植植物”这一环节,有的学生可能有自己独特的喜好,所选择的植物并不适宜在当下季节或环境中生长。因此,教师需要在明确劳动规则的环节,就这一任务做出相对应的说明,避免主观臆断,同时强化学生的劳动规范意识,让学生的劳动体验更理想。
第三,在“锤炼劳动品质”这一环节,由于“我和蔬菜交朋友”这一综合实践内容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劳动任务的驱动下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优化方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与自主空间,有助于学生在身体力行中锤炼意志品质。例如,在“撰写劳动计划”这一环节,学生需要提前规划种植场地、明确种植流程,并将理想付诸实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免不了遇见困难、迎难而上、出力流汗,劳动品质自然能够在实践中得以生成。
第四,在“理解劳动意义”这一环节,为了深化该融合教学活动的实践效果,避免学生的认知停留于浅层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重新审视劳动过程与劳动结果,感受其与个人成长之间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基于正向的价值体验,构建合理积极的劳动价值观。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劳动在自我成长与建设世界方面的重要价值,让劳动教育的融入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增光添彩,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第五,在“体悟劳动精神”这一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实践成果,表扬在种植蔬菜活动中表现出色的小组与个人,同时引领学生拓展劳动事业,将目光聚焦于日常生活中辛苦劳作的农民,发现衣食住行之中所蕴藏的劳动价值,从而形成辛苦劳作、珍惜粮食的美好品质。
(二)保障主体地位,预留开放空间,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在新课程改革纵深发展的背景下,“以学为本”的教学观深入人心,指导着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在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融合过程中,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学生作为劳动教育的主体,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参与者与体验者,其最终的学习感受与参与程度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为学生预留足够的开放空间,同时保障学生在活动前、活动中以及活动后的主体性,深化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尽情思考、深度体验。
例如,在教科版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社会公益活动我参与”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结束后,鼓励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自觉组织一场公益活动,并引导学生思考公益活动的内容与主题,将呼声较高的进行统计与投票,最终确定“红领巾义卖行动”这一主题活动。这一活动符合《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责任担当”的教育目标,由此可见,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尤为重要,而这也为学生预留出主体空间奠定了基础。在这一主题活动中,学生需要完成义卖现场的宣传与布置工作,在“买”与“卖”的活动中提高了沟通能力与共情能力。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设计、自主规划、自主实施,让学生成为主题活动的“主人翁”,同时根据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及时给予其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终实现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的双重提高,让劳教成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开发校本资源,丰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优化过程中,要想让劳动教育真正贯彻其中,教师就要尽可能多地挖掘丰富、多样且具有针对性的教育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校本资源的开发处着眼,为学生引入丰富的教育资源,引领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多元化探索,让学生在全面了解劳动问题的基础上收获深刻的学习体验。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校园里特色的植物品种,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内容。如,福建省福州市的市花茉莉花在各个校园盛放,其清香质朴的气息萦绕校园,为学生带来了美好的学习氛围。因此,教师可以着眼于“茉莉花”这一本土资源,创设相应的主题活动,从“茉莉花”这一大主题出发,分解出“茉莉的品性”“茉莉的种植方法”“茉莉的历史渊源”以及“制作茉莉食品”等小主题,让学生从小主题出发,感受与之相对应的劳动体验。这一主题活动从学生所熟悉的植物出发,既具有地方特色,又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了茉莉花,感受茉莉花的高尚品性,颇具校园特色。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3D打印、三模制作、创客等技术,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便捷,为学生提供创新与审美的契机。
(四)组织研学活动,校内校外结合,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致力于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在拓展学生眼界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他们提供具有个性化的成长体验和成长环境。在这一背景下,教师不能只将活动区域限制在课堂内,还应该推进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从而深化学生多元化的学习体验,践行素质教育思想。
例如,在“种植多肉”这一主题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以以“小多肉 大梦想”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通过“我是小小种植员”“变废为宝——制作多肉花盆”“义卖多肉”等子任务,将学校教学、家庭制作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全面应用,实现了家庭、社会与学校三体联动模式,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感受。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导向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迎来了新的挑战。作为教育教学者,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已然成为该课程发展的必然路径。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将趣味性原则、渐进性原则以及融合性原则充分落实在实践过程中,并通过统筹课程设计、预留开放空间、开发校本资源以及组织研学活动等科学路径,实现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的双重提升,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