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实践策略探究

2024-12-31孙曼丽

天津教育·上 2024年12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为“新课标”)中明确将“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是否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在新课程标准的导向下,问题意识的培养受到了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与广泛关注。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成为当今数学课堂教学的热点话题。问题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具有不容忽视的深远影响,更是创新思维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础。创新意识的发展与问题意识的培养密切相关,问题意识的培养更是使核心素养目标落地的重要路径之一。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系统化学习数学知识的初级学段,而数学学科作为一门思维的科学,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具有较高要求。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助于让学生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中不断展开思维活动,从而使其能够成为富有创新能力的数学人才。基于此,本文围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三方面,详细探究了培养小学阶段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实践方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利用原始场景,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当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不少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总会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预留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并且采用任务设置的方式,让学生“被迫”发现问题。例如:有些教师经常会问:“同学们,你们能够发现哪些问题?”这样的教学引导看似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而实际上,却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导致不少学生都存在着“学了什么内容就发现什么问题”“为了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等情况。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而且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受限。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生活中本就存在的原始场景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从多角度发现问题,为后续提出问题奠定基础。

例如:在小学数学一年级的教学中,学生学到了“1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以视频的形式,为学生展现在“海底世界”中自由游动的8条小鱼,并且让学生数一数视频中共有几条小鱼。这样的教学情境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既弥补了教材中静态图片的不足,又具有未加工、原生态的特点。在数数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发现问题:“视频中的小鱼一直在游动,常规的数数方法无法数清楚它们的数量,该怎么办呢?”“我们能不能按照鱼的大小或者颜色进行分类再数一数呢?”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原始情境中自然而然发现的。在创设指向问题的教学情境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当前学生的已有知识与学习能力,确保问题难度与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相吻合。

原始场景的利用与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学生“从头想问题”,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的自然过程,避免“为了发现问题而发现”的情况产生,让学生的思维更具有灵动性,从而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授提问方法,培养提问技巧,让学生擅于提出问题

问题意识培养导向下,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保障。教师也会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但是,通过对小学阶段学生所提问题的整理与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问题存在着质量不高、程式化、浅层次等诸多问题。究其根本,是由于学生并未掌握提问的方法与提问的技巧。因此,教师要针对这一情况,在提问方法与技巧方面下功夫,避免让学生“为了问而问”,要确保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较高的思维含量。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与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提问方法与技巧上的传授教学。

首先,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对问题的认识还不足够清晰明确,因此,教师就要将关注点放在如何培养学生建立起条件与条件、问题与条件的联系上,并将其作为这一阶段提出问题的目标,引导学生进行联系式提问,让学生围绕具有密切联系的两到三个条件进行提问,使学生了解问题的结构。例如:当学生学习了基础的加减乘除之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出一个游乐园场景,让学生结合游乐园项目的价格与信息,提出简单的加减乘除问题。如:“玩手摇船和旋转木马两个项目要花多少钱?”“海盗船比旋转木马贵多少钱?”“5个同学一起玩海盗船要花多少钱?”“手摇大船和手摇小船相比哪个更划算?”“明明、丽丽和三个大人一起玩海盗船和摩天轮需要花多少钱?”

其次,对于中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问题结构,学会了联系式提问。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将关注重点放在他们的质疑能力与问题意识方面,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数学思维与批判的态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例如:教师可以说:“悬浮列车是最快的交通工具,400公里只需要1小时就能够跑完。”对于这一论述,学生很快提出了质疑:“悬浮列车比飞机还要快吗?”并且在问题的引导下,通过对民用客机与悬浮列车的速度对比找到答案。这一教学设计就是让学生从质疑出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最后,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对其提出问题的要求应该更高。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归纳与推理发现规律,进行猜想,最终提出问题。例如:在“因数与倍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解决如下问题:“李老师去书店买两套书捐给两个班级的图书角,其中一个班级花去了247元,另一个班级花去了238元,已知李老师在以下四种书中进行选购——定价为13元的《童话书》,定价为15元的《昆虫记》,定价为17元的《科技书》以及定价为24元的《十万个为什么》,请问李老师分别买了哪些书?”在解决完这一问题后,教师进行引导性提问:“同学们,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你们遇到了哪些问题?”学生纷纷表示:“我们该如何才能够快速判断247和238是哪两个数的倍数呢?”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提出猜想:“个位数是3、4、5、7的两位数倍数有什么特征?”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很具有延展性与探讨性的问题,可以生成多个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三、重视实践活动,坚持任务导向,让学生能够解决问题

在小学阶段,数学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需要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只有这样,问题意识才能够真正得到提高。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不能一味重视与强调理论教学,而应该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实践活动,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面对“不确定”,并且在“不确定”中发现新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建立起生活与数学之间的思维桥梁。值得注意的是,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还有待提升,因此,在设计实践活动时,教师要坚持以教学任务为导向,让学生能够明确实践目标,规范实践活动,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例如:当学生对面积有了大致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面积单位,创设相应的实践活动。在活动开始前,学生为表示物体面积的单位是“厘米或者米”还是“平方厘米或者平方米”展开了争论。围绕学生的争论,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与教学任务,并给学生提供所需的实践材料——长方形纸片、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同时,设计探究任务——“探究长方形纸片面积的求法”。学生测量,尝试摆出长方形,并且将探究成果与同桌进行交流。在此过程中,很多学生反映,可以用小正方形来测量长方形纸片的面积,并且有学生提出问题:“如果用20个正方形摆出一个大的长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摆放方式一样吗?哪种摆放方式计算简单?”在上述的实践操作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还为后续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已然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要积极树立创新意识,运用科学路径,关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各项能力,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教授提问技巧以及重视实践活动等多种路径,确保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全面提升,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显著发展与提升,从而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吴 莹)